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地质构造基础上确立的。他把地质学和力学结合起来,使力学进入地质 


… Page 59…

学研究领域,为研究矿产的分布、工程地质、地震地质以及整个地壳运动的 

规律,奠定了新的地质理论基础。 

     正如敬爱的已故总理周恩来所评价的:“它适合我国地质的实际。”“李 

先生首创的地质力学,为地质科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这是对国家和人 

民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啊!” 



                                走向新中国 



     李四光在旧中国生活了60个年头,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 

统治的几个时期,亲眼目睹了腐败的政客对科学事业的摧残。在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他因每月只发1/10的工资不能养家糊口而愤然离开北京;在国民党 

统治时期,反动派对科学事业横加摧残,地质界的当权人物又竭力排挤和刁 

难他,致使他的科学著作在国内不能发表。 

     更有甚者,蒋介石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却对爱国者实行密探监 

视。为封锁庐山周围的环境,由军队出面蛮横无理地炸掉冰川陈列馆,使李 

四光领导大家数年艰辛积累的化石顷刻化为灰烬。 

     李四光向往光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他一概拒绝蒋 

介石政府的行政要职;日本侵华时期他宁肯把他负责的地质研究所迁到桂 

林,也不迁到蒋介石的“陪都”重庆;对蒋介石附庸风雅、欺骗舆论而对科 

学家的“宴请”或接近,他总是设法逃避而拒不参加。 

     李四光看到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求解 

放的,早有去延安参加革命的打算,但未能成行。抗战末期,桂林沦陷后他 

家搬至重庆,周恩来先生两次到他家会见,诚恳地叮嘱:“为使你免遭迫害, 

也使你的科研工作能继续搞下去,不妨先到国外走走,搞些调查,等待光明 

的新中国来临。”他从中认清了光明的前途,便遵嘱去英国一面养病,一面 

在学术方面求得深造。他关心国内局势的变化,等待回国的时机。 

     自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反 

动派的末日已经逼近了。反动派在垂死挣扎的时刻,令驻英使馆对李四光下 

毒手。李四光只得连夜从普利茅斯港搭货船到法国,躲避了一场灾难。 

     不久李四光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便与家人乘火车到意大利,从热那亚港 

到香港,又乘火车于1950年5月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车站他受 

到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一行的热烈欢迎。安顿住下后,很多老朋友都赶来看望 

他。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分别来看望,与他促膝交谈。 

毛泽东主席也与他会见,共商新中国地质开发大计。从此,61岁的李四光, 

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打好“太极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毛主席、周总理 

号召大力开发地下资源。地质部长李四光看到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待发展,但 

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行的,都急需燃料。大地构造体系和 

地质力学理论将像一把钥匙,打开地下宝藏的大门,将其取出,造福于民。 



     1953年的一天,李四光应召到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请他和在座的中央 


… Page 60…

领导同志共同研究我国石油发展的道路问题。周总理介绍了发展石油生产关 

于天然开采与人造石油两种发展道路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李老,根 

据你几十年对我国的地质研究,中国的天然石油远景究竟如何?外国‘权威’ 

们说中国贫油,你是怎么看呢?我们要拿出自己的看法来。” 

     听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一席话,李四光思绪万千。经过认真的思索,他 

站起来直率地说:“主席、总理,用不着走人造石油的道路。我认为还是应 

走开采天然石油这条路,其前景是大有希望的。”他接着说了我国古代文献 

有关石油的记载,洋“权威”把生油与储油混为一谈,武断地散布“中国贫 

油论”。他认为关键是按地下构造的规律找出地下储存石油的构造线来。 

     接着,李四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从中国的地质情况看,不但‘海 

相’地层有石油,而且 ‘陆相’地层也同样有石油。我们找油的方向是:要 

在条件具备的生油和储油地区开展普查和勘探工作,寻找储油构造线。我们 

的地下不是贫油,而是有丰富的石油。我国的天然石油远景是相当可观的。”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响起热烈掌声。毛主席、周总理都表示同意他的论断, 

拥护他的意见,并决定在全国广阔范围的石油普查勘探中,将重点集中在新 

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 

     已经65岁的李四光,虽因身患多种疾病,不能亲自参加地质普查,但他 

多次听取野外工作同志的汇报,掌握情况及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指示,起到了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作用。 

     在短短的几年中,松辽平原出油了,普查队又向辽河、渤海湾、江汉平 

原前进!科学理论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在李四光地质力学这把金钥匙开 

启下,埋藏在祖国地下的石油源源流出,宣告了“中国贫油”谬论的彻底破 

产。中国依靠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李四光同志独树一帜的地质力学理论的创建,不仅指导我国开发出一个 

又一个的储油丰富的油田,为取得煤、铜、铁、金刚石等经济建设资源创造 

了条件,还为向更广阔的内陆、大陆架和海洋索取资源指明了光辉的前景。 

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 

发展的历史。” 

     毛泽东主席称赞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太极拳”打得不错。这一拳确有万 

钧之力,打掉了我国“贫油”帽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李四光同志还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正当他决心实现“只要再允许活半年,将会在地震科 

学的新领域里看到一朵新花,这就是地震预报”的愿望时,这位82岁的中国 

共产党员、卓越的科学家,不幸于1971年4月29日病逝了。他生前曾指出 

新华夏构造体系与阳山纬向构造体系交汇地区,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 

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并建议在唐山市管辖的滦县和 

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李四光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确立科学研究的方 

向。他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受到党和人民的敬仰。 

     周总理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 



                                                        (董振坤 刘源鉴) 


… Page 61…

                                  竺可桢 

                        ——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 

                           (公元1890~1974) 



     气象学是一门与人民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的实用科学。从生活来说, 

今天出门带不带伞,加不加件衣服,要听听天气预报;从生产来说,预先知 

道了台风,渔民就不出港,可以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从军事上说,气象更 

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1949年百万解放军渡江作战,为何选在4月20日 

夜晚?除政治、军事诸因素外,与气象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晚几日,长江可 

能涨水;早几天呢?则要碰上大月亮天,有利于敌人封锁。 



     有时,一个准确的天气预报,可避免难以计数的损失。有一年黄河发大 

水,为保重点目标,必须考虑启用分洪区 (将过多洪水排放到预定的低洼地 

区,以确保重点地段的安全)的方案。这关系到分洪区的大片农田和人民群 

众的家园能否保留,而分洪与否却决定于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