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问题摆出来了,就得想办法解决。突然我们灵机一动,对了,何不带他们去看京剧呢?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乃中华所独有,尽善尽美、美仑美奂,一定能让老外们为之倾倒且陶醉。可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外国人在欣赏的时候诚然如醉如痴,但看过后却是一脸茫然:“这玩艺又精致又绚丽,可是我什么都没看明白呀。”我们听罢也只得苦笑一声,老实说,京剧连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完全看得明白,又怎么能苛求于外国人呢?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突然想起来,中国的文物那么多,随便挑一件都能让老外看得目瞪口呆,下一步何不带他们去逛逛故宫博物院呢?那地方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一定能让老外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于是好容易等到第二天,大家匆匆来到故宫博物院。那些富丽堂皇、威严气派的宫宇殿堂和璀璨夺目、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确实让老外眼界大开,赞不绝口。听到他们的赞美,我们心中也难免得意洋洋。可是,老外们心目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中国文化。于是他们指着一件青铜器谦虚地问道:“请问这个东西又反应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质呢?”我们想,中国文化蔚为大观,岂是这小小一件青铜器所能代表的,于是连忙摇头;老外还不甘心,又指着一套精美的大烟具虔诚地追问:“那这个玩艺总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了吧?”我们更加哭笑不得,这根本就是中华文明的糟粕嘛,怎么可以代表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呢?    
    就这样寻寻觅觅、问来问去,竟然找不出一件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文物,弄得我们最后也信心全无。难道一向为国人引以自豪的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竟然找不出一桩具有说服力的代表性物品让老外心服口服吗?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纵横谈第2节 中华文化的特质:空无多有

    经过前番的奔波劳顿与口舌之争,大家多少都感觉有些底气不足了。对于中华文化的感觉,可能会越发觉得虚无飘渺。是呀,就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很难列举出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本质与内涵的事物,岂不愧对列祖列宗?于是外国人就会问了,既然找不到有说服力的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东西,可见你们的文化听起来丰富多姿,实际上却是空无所有啊,看不见也摸不着,枉称有五千年文明史。有些外国人甚至干脆不客气地说:“中国文化,说穿了就是饮食文化吧。我们承认在‘吃’的方面你们比西方人讲究,另外还有一些繁文缛节我们也未必学得来,至于别的就不一定谈得上了。”听到这些,我们能服气吗?    
    说实在的;如今人们的头脑,几乎都是崇尚实用的头脑,满脑子装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针对一个概念,如果有可以列举的例证装到头脑中,我们就会接受,反之则会怀疑。如果拿这样一个态度来审视中国文化,当然只会觉得它玄妙而且虚妄,好似空无所有一般了。其实中华文化的特质,如同茫茫的宇宙一般,看似空无、实则多有。    
    可能多数人对此不理解,既然“空无”,怎么会“多有”呢?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大家看一个玻璃杯,如果杯子空空,便能装入我们想要的东西;若是杯子不虚,哪里还装得进什么东西呢?按照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而“有”则生于“无”。表面上看起来空空如也的东西,其内在可未必空虚。    
    老子曾经有这样的高论:一个车轮有十三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大家试想,如果自行车的轮子既无轴亦无辐,整个一实心磨盘,看看谁能骑得动!再如工匠盖房子,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造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空无”上。    
    讲了这么多“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我们可并不想把读者绕糊涂。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是非常重视“无中生有”这一论题的。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这里所指的“空”,不妨当“谦虚”讲,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够“空无多有”;而这里的“无”,也不一定就是虚无的意思,“无”可以看做“不执着”,即不一定如此;也不一定如彼。其实人们的形式往往会遇到“无可无不可”的情形,这使得我们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使我们能变动;却又动而不乱,从而在动态中求取平衡。    
    从个人来看,任何人“谦虚”而“不执着”,便可能不断进步、永不停滞而且日新月异;从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华文化空无而不执着,更是有广大的“包容性”。因此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不但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反而把外来文化妥善地融合起来,变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纵横谈第3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文化从远古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这一切都有源可溯、有迹可寻、有据可考、有案可察。可以说,中国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稳定性。在它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发展,在既往中得以传承……    
    可以说,从远古到今天,中国文化虽然本质未移,但其表象的确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呢?时下倒是有一种很熟悉的说法: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科技时代,社会的变迁十分迅速。因此,时代不同了;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使得中国人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自有人类以来,哪一个民族不是逐渐在改变?每一个民族,都必须随着时代进步,为了生存,势必要日新月异,经常有变化。    
    那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变了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由此来看看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    
    根据传统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造时期、因袭时期、转变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从先秦时期的三教九流、百家争鸣,直到如今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大业,逐渐融入全球体系;而东西方文明在这个时候同样也在交流、碰撞,乃至于融合。可以说,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处在发展、变异、继承、延伸之中。循着变化起伏的潮流,我们可以把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五大段落:    
    创造时期    
    自孔子诞生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551—前221年),为时约300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通称为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流。儒家信仰仁义,主张柔术治天下;法家主张废礼而以法治天下,运用的是刚术。这两家都倡导以人力来管理,可称为人为主义者。道家信仰道德,主张无为治天下,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可以称为自然主义者。墨家则主张以墨为道,所谓墨道就是尚同、兼爱、自苦、利人,倡导舍己救人、刻苦自励,可以称为苦行主义者。此外尚有农家主张看民并耕,以平等破阶级;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以世运定盛衰;名家主张辨名实、析物理、明荣辱;而杂家则并无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是折衷其他诸家思想为主张。    
    儒、道、法、墨虽各立门户,实则交互影响。一般认为儒、墨都重人治,不过儒重君子、墨重贤人。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往往带有贵族色彩,其品格亦偏重于崇法社会的道德;贤人则多为平民身份,其品格相当于服务的精神与实用的技术。前者重行为的动机;后者重行为的效果。法家重法治,以严刑重罚为主,不免刻薄寡恩。道家则重无为之治,厌弃法令,不尚贤能,以自然为理想。农家的态度近墨,而阴阳家的主张较近于儒。    
    因袭时期    
    自秦汉到宋元(前221—公元1367年),为时约1600年。因袭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进展与改易。但因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远不如先秦那样富于创造精神,所以名为因袭。由于秦灭六国带来空前的巨变,把分割的封建改变为统一的郡县,将贵族的分权集中为君主的专制。于是墨家衰微,到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