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四十四有“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列传”,按图索骥,“八贤王”赵德芳必
是那个秦王德芳无疑。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病死于太平兴
国六年(981 年),卒年23 岁,此时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尚活在世上(杨
业死于986 年),杨延昭才24 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
德芳不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赵匡胤
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
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 
赵匡胤病重时,其弟赵光义经过“烛光斧影”,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
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
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
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
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 
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

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
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 
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但是,问题是无论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历史上都没有被封“八贤王”之
事。《宋史》中只是记载,赵德芳死后,被宋太宗追封为歧王,后改楚王, 
徽宗时又改封秦王。赵德昭死后追封魏王,后又改封燕王,不知这“八贤王” 
之称从何而来? 
因而也有人认为“八贤王”之名当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俨,宋人笔记
《谐史》中称他:“生而颖悟,广颡丰颐,凛不可犯,名闻外夷,小儿夜啼, 
其家必惊之曰:‘八大王来也。’”元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的
剧目,明熊大木所著小说《北宋志传》称为“八王”。不过,这位“八大王” 
是宋太宗的亲子,与戏曲中的“八贤王”的故事距离甚远,而且他名元俨与
赵德芳之名也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
构出来的。不过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鲜明突出的正面人物是有道理的。
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
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
为“赵德芳”呢?这大概是人们出于对宋太祖儿子们的同情吧。京剧传统剧
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
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 
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
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大概就
是封“八贤王”的由来。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续资治通鉴》、
《涑水纪闻》等史料和《湘山野录》等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
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其所以这样虚
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蒋建平) 
杨家将中的孟良是否确有其人? 
杨家将的故事一直为我国人民律津乐道,有关这些故事的戏曲也久演不
绝,杨家将在人们心目中是大忠大孝、为国捐躯的典型象征,但是有关杨家
将故事、戏曲的人物,由于历代人们的艺术加工,往往与史实不符,有些人
物不见史载经传,很有可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孟良在杨家将戏曲中,是个武将,他性格豪爽,为人憨直侠义,随主帅
杨延昭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宋史》中并无此人记载,因而人
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艺术虚构的人物。
1988 年,河北省赞皇县马村发现一块宋代孟良墓志,一家报纸以《孟良
确有其人》的醒目标题,报道了发现墓志的经过。
发表《孟良确有其人》通讯的这家报纸无疑将此作为一个重大发现,用
以推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孟良是个虚构人物的观点,文章说:“赞皇县在文
物普查中,发现宋代孟良墓志一方。。经反复辨认,证实宋代孟良确有其人, 
祖籍今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乡北马村。据墓志记载,孟良曾授朝散郎守殿中

丞之职,致仕骑都尉,朝廷赐予绯银鱼袋。他于宋熙宁八年去世,享年81 
岁,妻子韩氏73 岁,先于治平初年去世,遗有三男五女八孙。孟良墓志由其
第六孙孝成撰文并书写。据查,骑都尉是四品之官,实属勋官之一。史册不
载孟良其人,可能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对于这一“发现”,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撰文提出,要把
赞皇县的孟良和杨家将中挥舞双斧的红面大将孟良扯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
考证。
朱文提出,杨家将中的孟良,是一员武将,镇守边关,那么赞皇县孟良
生前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赐绯银鱼袋,是何官职呢?朝散郎属于
散官,在宋时属一种徒有其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阶,散官分文、武散官两种。
文散官二十九阶。朝散郎列文官阶内,属第二十阶。殿中丞,是朝廷内的职
事官,或称殿内职官,也是文臣京官,正六品上,崇宁以后升为从五品上。
宋代的殿中丞,相当于清朝内务府的堂郎中主事,是办理文事庶务的官员。
守是古代官制中的专用词。凡官阶低而所掌官职高的称“守”。赞皇县的孟
良所授朝散郎为从七品上,而担任的殿中丞为正六品,因此就用“守”某职。
至于骑都尉,属于勋官,从五品。这是授给有功者的官号,也是一种荣誉称
号,宋代规定,凡京官五品以上赐鱼袋,孟良授勋官阶正好够上赐绯银鱼袋。
朱启新认为,赞皇县的孟良一直在京都朝廷内供职,并且干到退休,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像这样的京官,人数极多,事迹也不出色,文才又不
超群,史册上当然不会为他们记上一笔。
持河北赞皇县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为同一人观点的学者也提出了
一些理由,例如可用生卒年岁推算被考证对象在“杨家将”世系中所居位置, 
排出相应辈份,作为判断依据。
墓志记载,赞皇县孟良卒于宋熙宁八年(1075 年),享年81 岁,推算
其生于淳化五年(994 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诸朝,与
杨家将中祖孙数代,历经的年代相吻。因而赞皇县中的孟良很可能就是杨家
将中的孟良。
但是也有人经过仔细考证,认为此说仍然无法令人确信,史载杨业之子
杨朗(即杨延昭),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 年)死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享年57 岁,杨朗比赞皇县孟良大37 岁,当他挥戈跃马,沙场立功之
时,后者还是一个小孩,而杨朗之子杨文广生于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 
则比河北赞皇县孟良大17 岁、孟良应称文广为兄,甚至称叔,而在有关杨家
将的小说或戏曲中,杨六郎(杨延昭)与孟良只是兄弟辈,显然不符合小说
或戏曲中的情理。
还有人提出,“杨家将”中的人物,戏曲与史实已相差甚远,戏曲中杨
宗保与孟良侄叔相称,杨文广更小一辈,而宋史中不见杨宗保,无法据以推
算,加以戏曲中人物的年龄和辈份来推算,则不免发生错讹,因而这也不能
作为推翻河北赞皇县的孟良就是杨家将中的孟良的确凿证据。
河北赞皇县的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既同名同姓,又大致同期,这就引
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要确认这两个孟良就是同一个人物,由于至今还缺乏
确凿的史料证据,因而众说纷坛,不能认定。
(蒋建平) 
杨家将中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提起北宋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名字,在太行山东西,大河南北,几乎是家
喻户晓,妇孺尽知的。特别是在所谓万马奔腾的“一天抵二十年”大跃进时
日,“妇女都学穆桂英”的口号响彻云霄,它还屡见于城乡的粉墙和横幅。
民间都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