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说:“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手创作了昆山
腔。”可是,在50 年代后期,人们在明代周元《泾林续记》等书中发现
了这样的记载:明初,朱元璋为示国之祥瑞,把一些高寿老人召到南京赐宴; 
其中有位叫周寿谊的,朱元璋知道他是昆山人后就问他会不会唱昆山腔,还
说人家告诉他昆山腔是很好听的;周寿谊说我不会唱昆山腔,只会唱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如此说来,早于魏良辅二百多年的明初就已经存在“很好听
的”昆山腔了。传统的魏氏“创始”说开始产生了疑问。不过当时由于旁证
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大波动。
1961 年,路工在《戏剧报》第七、八期合刊上披露了他在明代张丑《真
迹日录》中发现的,吴昆麓“校正”、大书画家文征明手写的《娄江尚泉魏
良辅南词引正》,引起了昆腔史研究领域的一场热烈讨论。原来,《南词引

正》中有这么一段话:“。。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
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
昆山腔之称。” 
从这段文字看:一,“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可以和周寿谊事互为印证。
二,不但证明魏良辅并非昆腔“创始”人,而且魏氏还说出了“创始”人是
顾坚,远祖则是黄幡绰。三,过去还有个疑问:魏良辅实为江西人,流寓太
仓,为何他“创始”的声腔叫昆山腔?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也解决了:顾坚、
黄幡绰都是昆山人。于是,有些戏曲史家如傅惜华,据此认定昆腔是:“元
末明初时顾坚所创始的”。(《文汇报》1961 年4 月8 日《曲海新知》)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案疑点尚多: 
首先,如果不能以确凿的史料证实元代昆山确有精干戏曲音乐的顾坚其
人存在,那么他“发南曲之奥”一说的基础就不够坚实。《南词引正》说他
与杨维桢、顾仲瑛等为友,可是在杨、顾等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发现过顾坚的
名字。周贻白查出顾坚乃嘉靖进士,并非元人。(《戏曲演唱论著辑释》) 
董每戡因为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而又要肯定其人存在,干脆论断顾坚只是个
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昆腔”“昆山曲派”》,见《说剧》1983 年版)。
其他研究者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材料都不太过硬;顾坚其人,目前仍
是戏曲史上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
再一个疑点是《南词引正》的真实性。坚决怀疑者如周贻白,认为它是
吴昆麓“托名于魏良辅”。(《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多数研究者虽然感到
“问题都还有待于研究”,但“目前只好暂且承认”它的叙述内容。1980 年, 
陆萼庭出版了《昆剧演出史稿》一书,打破休战状态,提出新的论点:这段
文字既非别人假托,也非直陈史实,而是魏良辅自己在故弄玄虚;抬出黄幡
绰和顾坚,以提高昆腔地位,有利于自己的改革工作。是非真假,依然各执
一说。
第三,不论魏良辅“创始”,或顾坚“创始”、魏氏改革提高,魏良辅
终究还是昆腔发展中的大功臣,可是在明代己对其人感到茫然,甚至籍贯也
众说不一。近年对其生平探索也颇有分歧。多数意见认为他是普通曲师,因
为他多与下层交往,还把爱女嫁给一个深通戏曲音乐的流放犯。如陆萼庭据
李开先《词谑》说他是“游食四方的歌唱家”,又以医生为“副业”(《昆
剧演出史稿》)。而蒋星煜通过江西的实地调查和检阅有关志书,认为魏良
辅系进士,因招降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做过相当高位的布政使(《关于魏良
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可是如此大官又怎么流落到太
仓,落魄得这等地步? 
还有一个疑问,如明初已确有昆腔,那时的昆腔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徐
渭说过“如宋之嘌唱”。(《南词叙录》)钱南扬、路工、黄紫冈等诸家多
以为魏氏改革前的昆腔为清曲小唱。独有蒋星煜着眼于“黄幡绰所传”这句
话。据传,黄幡绰之故村绰墩“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中吴纪闻》); 
故而蒋氏觉得昆腔把歌、舞、剧较早就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是不能绝对排
除的(《昆山腔的发展史再探索》)。当然,目前也还没有找到实例。
朋友,当你欣赏优美的昆剧艺术时,没有想到它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些疑
问吧?戏剧史研究的大门敞开着,希望你也来解开其中的几个“?”。
(缪依杭)

喜剧始于何时?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留下来的剧目,非常丰富。虽然没有根据悲剧、喜
剧的美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但喜剧的存在却是客观的,而且有大
量的喜剧剧目和论述遗留下来。这是因为戏曲是人们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本
来就充满着喜剧性的现象。它反映到戏曲中,就成了喜剧。正如元末著名戏
曲家高则诚在他的名著《琵琶记》开场时说的“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明末戏曲评论家陈继儒在《琵琶记》总评中说的“西厢、琵琶俱是传神文字, 
然而西厢令人解颐,。。”。这里的“乐人”和“解颐”,指的就是喜剧的
艺术效果。那么,中国的喜剧始于何时?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喜剧成熟于12 世纪到14 世纪的宋元时期。认为这
一时期的喜剧,无论是作者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安排关目等方面都同悲
剧有明显区别。剧本的取材,往往只取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局部或侧面, 
而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意义,使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联。如《幽闺记》和《玉簪记》等大型传奇剧便属于这一类。作者在塑造人
物形象时,一方面对反面人物(通常指上层或高贵者)进行无情的讽刺、鞭
挞,揭露他们的愚蠢、卑劣;而另一方面则以更多的篇幅对正面人物(通常
是指下层人民)的正义、机智行为进行赞美、歌颂。如爱情戏中的贵公子总
是愚而卑劣,穷书生总是多才多艺;贵小姐正直而带幼稚,小丫环往往比小
姐聪明、伶俐。典型的剧目有《救风尘》、《西厢记》等。表现手法或采取
旁敲侧击,以弱胜强;或避实击虚,以智取胜;或反言显正,寓庄于谐。使
气焰嚣张的反面人物,在经过几场较量后,不得不败下阵来;而开始处于弱
小的正面人物,由弱转强,终于取得胜利。如《救风尘》,《望江亭》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喜剧是从公元前8 世纪的俳优发展而来的。俳优,可
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喜剧演员。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774 年,西周幽王的官
廷里就养着俳优。
俳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他们专以滑稽、诙谐的人物扮演供国王贵族
玩弄或进行讽刺调笑。为了使这些会说话的玩偶在宫廷里出尽洋相,挑选俳
优时,专门从民间选取那些身不满三尺的侏儒。据《史记·滑稽列传》的记
载,“优孟衣冠”就是中国喜剧的初始阶段。记载说,春秋楚庄王的时候, 
楚相孙叔敖临终时,他对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会很贫困,你可去找优
孟帮助。于是,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笑容。练
熟后,去见楚庄王。庄王怀念孙叔敖,见了优孟,当孙叔敖复活了,要他作
楚相,优孟遂以唱来讽喻庄王。他唱道,住在山里耕田、打柴很辛苦;出来
做贪官,接受贿赂,自身要被杀,家族也要被灭绝;而做清官,像孙叔敖一
样,一生忠贞廉洁,又怎样呢?他的妻儿穷得只好靠打柴维持生活。庄王听
后向优孟谢过,并厚封孙叔敖的儿子。优孟的演唱,就是初始的喜剧。
以后,至五胡十六国时代,俳优发展为“参军戏”。后赵石勒,因一个
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于是就令一个优人,穿上官服,装扮成参军,让别的
优伶装扮成其他的角色,在旁边戏弄他。从此,由一个优人扮的角色发展成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称谓“参军戏”。这就是喜剧的发展。
再有一种观点是把喜剧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傩祭,认为这种形式就是早期
的喜剧。上古时代,源渊于图腾崇拜的先民们,当他们在欢庆丰收、胜利或
驱鬼逐疫的时候,都要进行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傩祭。傩祭时,有一个

核心人物,身上蒙着熊皮,头上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右手执戈,左手舞
盾,率领着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十二神),以及大队由少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