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核心人物,身上蒙着熊皮,头上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右手执戈,左手舞
盾,率领着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十二神),以及大队由少年
儿童扮演的“侲子”,号呼跳跃,并合唱祭歌。这种形式犹如今天的载歌载
舞。他们把这种傩祭,作为是中国喜剧的开端。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熟的喜剧”,还是“优”或“傩祭”,它们究竟
始于何时?还是一个颇难回答的“谜”。
(庞成保) 
弋阳腔的发源地在哪里? 
稍知中国戏曲史或者喜欢地方戏的人没有不知道弋阳腔的。它形成于元
末明初之际,据《南词叙录》说,它当时盛行于北京、南京、湖南、福建、
广东等地的舞台上。弋阳腔的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
击乐伴奏,并且创造了滚调。弋阳腔由于传播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
种相结合,因而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周贻白在《中国戏
曲发展史纲要》中所指出的那样:”直到现在,还可在赣、皖、湘、鄂、闽、
粤、京、宁等地寻出曾经流行过弋阳腔的线索,甚至山西、陕西以及东北数
省,直接或间接地都曾有过弋阳腔的足迹。”然而,弋阳腔最初究竟产生于
哪个地方呢? 
弋阳,作为今天的地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其名形成于隋代, 
而在古代,作为郡县名的另一个弋阳,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西,辖境相当于
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及湖北东北角。弋阳腔作为一个地
方声腔系统,不可能同时形成于语言、文化差异甚大的南北两地。那么,哪
个弋阳才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呢? 
如果根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的说法,弋阳腔于明初永乐年间已流
传到云贵一带,结论可能是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
确实,从《猥谈》有关弋阳腔形成的材料分析,弋阳腔可能来自南曲声
腔的演变,是从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随着南戏在民间不同地区的
流传,各地民间艺术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越来越大,差异
逐渐明显起来。这种变化使得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各地以后,被戏曲演员以
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音、语调的差别,使之不断改变,在风格上逐渐地
方化。
从弋阳腔演出的《琵琶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等
元末戏文,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与早期南戏的继承关系。当然,从明人汤显祖
和清人李调元有关弋阳腔的记载中,又可以看出弋阳腔一贯所具有的风格、
特色。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
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 
其调谊。”李调元《剧话》也指出:“弋阳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 
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 
据此,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就主张弋阳腔形成于江西
东部一带。并且补充说,这一地区在语言系统上属中州语系,与吴浙音有很
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弋阳腔在音调风格上的独特性,在南戏系统上自成一家; 
同时,又由于这一地区有着一些特殊的民间风俗,流行着一些与这些民间风
俗习尚有关的民间艺术,比如傩舞、目连戏等与宗教形式联系着的艺术形式,

对弋阳腔的发展也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弋阳腔的音调特征,表现形式一
唱众和的特点,以及锣鼓打击乐的运用,都和当地民间艺术有着一定联系。
但是,翻检清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传》,又可以看到关于弋
阳腔来源的另一种见解,他说:“演剧防于唐教坊梨园弟子,金元间始有院
本。。。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俗称‘高腔’,在京师者称‘京腔’), 
为‘弦索’。曼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这就是说, 
弋阳腔只不过是北方高腔在南方的流传演变而已。
事实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在元末明初,北方杂剧已广泛流行于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广
大地区,据《录鬼簿》说,元代始创南北合套的作家沈和,就居于江州。明
永乐时改封于南昌的宁献王朱权,也曾大力提倡北曲,编撰杂剧,组织王府
戏班。这些活动自然会对民间戏剧产生影响。弋阳腔的一些演出剧目,有些
是由北杂剧改编而成,甚至按杂剧模式演出。因而,清代李渔《闲情偶寄·音
律》指出,弋阳腔照搬《西厢》,“以其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
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这不正说明弋阳腔是
受北曲杂剧的深刻影响吗? 
那么,弋阳腔究竟是南戏的支流还是源于北方?看来尚需人们努力探
讨。
(勇木) 
苏剧起源于何时? 
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
浦东滩簧、无锡滩簧、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种。
苏滩后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又叫“钱滩”。据传清帝嘉庆死后, 
不许民间演戏。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三四
人为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半出于昆伶钱坤元之手。钱坤元曾对改昆曲为
滩簧花过不少力气,在苏滩艺人中影响较大,“钱滩”由此得名;后来误传
为“前滩”。从前滩发展为后滩,经历了几个阶段。滩簧时期的演出形式有
些近似现在的说书。滩簧这个名称也是因为有些老艺人把说书叫做“滩册”, 
把临时编成的唱篇叫做“簧篇”而得名。当滩簧发展为前滩这个阶段时,叙
事体的讲唱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代言体的戏曲了。当时许多昆曲艺人由于昆曲
的衰落而改行唱滩簧,因此苏滩在音乐、声韵、行腔、脚本和表演等方面都
受到昆曲的重大影响。
苏剧的曲调丰富,唱同讲究声韵,唱腔柔绵含情、婉转动听,有鲜明的
地方色彩,很能反映苏南人民的心理、性格和感情。它的主要曲调是“太平
调”,简称为“平调”。特点是容量大、音域宽、节奏稳,能够随着角色和
情感而变化,生、旦、净、丑各有不同的唱法。除了太平调以外,还有凄凉
的弦索调、迷魂调和柴调;轻松的费家调;以及大小九连环调、五更调、四
季相思、湘江浪等民间小调,唱腔共有一百多种,其中的阴阳血、山歌调、
紫竹调、费家调、银绞丝等,正被沪剧、评弹、滑稽等兄弟剧种普遍采用着。
苏剧既然是一种说唱曲艺,所以起初演员并不化妆,也没有舞台动作, 
演员穿着便服,坐着演唱,如同评弹一样,当时被称作“素衣坐唱”。后又
发展成为化妆坐唱。最早的化妆苏滩,大约是1912 年汪优游、陈大悲等领导

的文明戏剧团“进化团”到宁波演出,苏滩艺人郑少赓、朱筱峰等随团同往。
由于文明戏是化妆演出的,他们也跟着化妆了。1935 年,上海举行了一次救
灾义演,第一次在中央大戏院演出了苏剧《昭君和番》、《描金凤》、《三
笑》等戏。
关于苏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陈蝶仙的说法。他作有《安康雅集小序》,认为杭州的滩簧产
生于宋朝末代文天祥时代,甚至远溯到晋代竹林七贤。
第二种是徐傅霖的说法。徐傅霖在《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上说: 
“清朝的全盛时代,盛行昆戏,不知哪个皇帝死了,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年, 
戏园一律停锣。于是昆戏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将昆
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唱,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便叫做滩簧。” 
但在1951 年民锋苏剧团演出《桃花扇》时,编者徐傅霖登台演说,却指出这
一年是清咸丰元年(1851 年),道光刚死,所以这次的苏剧演出恰好是百年
纪念。有人又说这姓钱的就是苏州吴县的钱明树贡士。又有人以为钱滩指的
是嘉庆道光年间的艺人钱坤元。(《新民报》报道说是咸丰皇帝晏驾,同治
皇帝登基,宣布国丧三年,那该是1862—1864 年,就更迟了。) 
第三种是李家瑞的说法。他认为:“乾隆寿曲桑农献瑞一种里面己用滩
簧调,霓裳续谱里也选有滩簧调三种。”因此苏剧起源于乾隆年间。
此外赵景深也找到了两个例证:其一是,乾隆间沈起凤的《文星榜传奇》
第四出科诨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