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方面的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
《金字经》等歌舞音乐作品,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
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书,是一位知识极其广博的音乐学家。但是关于
朱载堉的生平事迹,却因史书记载不详,后人仅知其大略梗概而已。尤其是
谈及朱载堉从学于何人时,一直不明朗。
近年来,一些学者专家每每著书立说,论及朱载堉时,总是以朱载堉从
舅父何瑭学习天文、数学的事迹入笔,为其作传。
杨荫浏先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提到:朱载堉“早岁从舅父
何瑭学习天文和数学”。
《辞海》“朱载堉”条目中载:“早年从舅父何瑭习天文、算术。”黎
松寿在《艺苑》1982 年第4 期上发表的《十二平均律和它的创造者——朱载
堉》一文中写道:“(朱)自幼从学于父亲和舅父何瑭,在数学、天文等科
学知识方面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一些介绍朱载堉的文章等也均取上说,并借以说明朱载堉日后的科
学成果,是与他舅父何瑭在早年为他传授科学知识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
《人民音乐》杂志后来发表了赵后起的有关中国音乐史的论文《朱载堉从学
于何瑭吗?》,却对上述诸多人的观点持相反的态度。该文以为,“从”者, 
即是“跟从”、“随从”之意,当指面授而言。朱载堉是否曾从其舅父何瑭
学过天文、数学,不能凭其想当然,应以历史事实为准。
史书不见朱载堉生卒年月,但据朱载堉本人在“万历庚戌”年(即1610 
年),曾为邢云路《古今律历考》一书所撰写的序文中,自称为“七十五岁
翁”可以推知,他当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即1536 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即1610 年)以后。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生于1474 年,卒于
1543 年。据《明史》卷二八二云:“弘治十五年(1502 年)成进士”,“嘉
靖初,起山西提学副使,以父忧不赴,服阕,起提学浙江,未几,晋南京太
常少卿。与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学之法,学者翕然宗之。历工、户、礼三部侍
郎,晋南京右都御史,未几致仕。”其著述有《阴阳管见》、《柏斋集》等。
他不仅长于象数之学,精通音乐,而且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1543 年何瑭卒,此时朱载堉年方7 岁。以7 岁之童,去学习天文、数学, 
为时未免过早。当然,若把儿时的识星星、知数之类称之为天文、数学,那
毕竟有些勉强。
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六月九日,朱载堉在给万历皇帝的疏奏中云: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何瑭乃臣外舅,江西抚州府通判何谘祖也。臣父恭王
壮年尝师友于瑭,臣虽未获面觌,嗜好颇同,忝居桑梓,复与瓜葛,静居多
暇。读其书而悦之。”照此文意思,朱载请与何瑭的关系,仅仅是怀有敬仰
之情而未受到直接传授的“私淑”,他们之间却“未获面觌”。朱载堉仰慕
何瑭的“象数之学”,并不等于从学其“象数之学”,所谓“复与瓜葛”, 
也并非是指相互接触与往来,而是由于志趣嗜好相同,“读其书而悦之”罢
了。既然朱载堉与何瑭未曾有过“面觌”之事,又焉能有从学天文、数学之
说?至于说朱载堉曾读过何瑭的著述,根据上述引文来看,这是千真万确的。
据《明史》卷一一九《仁宗诸子》的记载,朱载堉14 岁时,其父因皇室
内部矛盾蒙冤遭贬,削爵入狱;朱载堉因“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于宫门外, 
独处19 年,发奋学习,致力于乐律学、数学、历学的研究”。朱载堉在“土
室”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31 岁以后才有机会阅读何瑭的著述,《乐律全
书·律学新说》中有过这样一段话:“臣自壮年以来,始见韩邦奇、王廷相
及何瑭等所著乐书,略有省焉。乃曰:古乐今乐,盖不甚相远也,慨生之既
晚,不获与前辈同游,虽有一得之愚,无凭质问。《楚辞》有云:往者,余
弗及;来者,吾不闻,亦可悲壮!”这段话一是说明朱载堉“壮年”以来方
接触到何瑭的著述,二是说明朱载堉未能以何瑭等人为师而引为终身的憾
事。由此可知,所谓朱载堉从学于舅父何瑭之说是属虚无之词。
也许是由于学者之间不加考究,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也许是朱载堉从
学于其舅父之说确实有过,但由于朱载堉的生平事迹较含混不清,致使至今
仍成为一个谜。
(傅丰渭) 
《二泉映月》是描绘二泉映月的吗? 
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均(瞎子阿炳,1893~1950 年)创作的二胡曲《二
泉映月》,以其优美而深沉的旋律,拨动了无数中外听众的心弦。《二泉映
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中国名曲,而且可谓享誉全球的世界名曲。但是,这
首乐曲的标题是怎么来的,是否是描绘二泉映月的自然景色的,至今仍是众
说不一。
1950 年夏天,音乐学家杨荫浏等人到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于9 月2 日
抱病演奏了《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尔后,杨荫浏等人整理汇编了《阿炳
曲集》。在1954 年7 月出版的《阿炳曲集》中,杨荫浏写道:《二泉映月》
“是描写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中间所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阿炳)

略带伤感地写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热爱的心情”。
二泉是天下第二泉的简称,开凿于唐代宗大历末年(779 年),原名惠
山泉,泉水甘润可口,经唐代茶神陆羽品尝后,评为天下第二,故名。泉分
上、中、下三池,上池似一口井,呈八角形,水质最好。中池比上池大一些, 
呈方形。中池和下池之间建有漪澜堂。下池最大,似一小池塘,池内养有各
色鲤鱼。下池边的墙上刻有清代书法家王澍书写的“天下第二泉”五字,是
游人摄影留念的佳处。所以,二泉一般指的是下池。
有人去实地作过考察,由于二泉下池南边盖有漪澜亭,外伸的亭檐挡住
了月亮,所以下池在任何时候都映不出月亮。为此,杨荫浏在1977 年第6 
期《人民音乐》上发表的《〈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对《二泉映月》
的解题作了修正:“乐曲描写了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亭南边池子中间所反映出
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表现了他想象中的旧时目睹的美丽风光;然而,他当
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一片。因此,在这首婉转优美的抒情曲调中,既表现
了阿炳热爱祖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高尚情操;又不时流露出作者发自内
心的怆凉情调。” 
在1979 年8 月第二版的《阿炳曲集》中,杨荫浏又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本曲是以无锡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并第一次强调说:“标
题《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说,可以设想,这标题正代表着阿炳的创作意
图和表演倾向。” 
综上所述,虽然杨荫浏多次修正自己对《二泉映月》的题解,但其基本
观点没有变,即1。《二泉映月》是一首主要描绘自然景色的乐曲,标题与乐
曲内容是吻合的;2。《二泉映月》的标题是阿炳自己说的。
对于杨荫浏的观点,不少人提出了异议。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1979 年9 月6 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
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回顾》中写道:“(阿炳)的音乐之所以能感人,是
由于他在旧社会过着长期的痛苦流浪生活。他的音乐正抒写了他在长期痛苦
流浪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
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
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 年9 月2 日为阿炳录音时,在场的共有八人,八人之一的祝世匡在
1979 年8 月14 日的《无锡报》上发表的《〈二泉映月〉定名的经过》一文
中写道:“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
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
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
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
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
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
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