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
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曲名就这样定了下
来。”
祝世匡和杨荫浏的相互矛盾的说法使人产生了三个疑问: 
1。《二泉映月》的标题究竟是原来就有的,还是1950 年录音时才出现的? 
2。《二泉映月》的标题究竟是阿炳“自己所说”,还有他人所题? 
3。《二泉映月》的标题与内容是否吻合? 
沈洽等人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阿炳的堂嫂、侄女、邻居和朋友,他们一

致证实:现在被称为《二泉映月》的乐曲,原来一直是没有标题的,也没有
听见阿炳本人提起过这个曲名或其他曲名。它被叫作《二泉映月》是解放以
后的事。以前曾有人称此曲为“依心曲”,即随心而奏、心之流露的乐曲。
另外,被采访者还说,阿炳不是随便何时都演奏此曲的,只有“在一天卖艺
下来,温饱仍无着落的归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忧愁”的时候,在“大
雪像鹅毛似地飘下来,对门口公园被碎琼乱玉堆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才能
听到这“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并且特别动人。
沈洽认为,在《二泉映月》的“具体的音响运动中,我们既感受不到任
何外部世界的声态或动态的描绘,更谈不上有任何所谓‘泉’和‘月’的造
型。”“不管《二泉映月》的标题是怎么来的,这首乐曲从本质上看是一首
真正的无标题音乐。如果说,《二泉映月》的标题系阿炳‘自己所说’,那
么从标题音乐的角度看,它只能算是一首失败了的标题音乐,失败也就失败
在标题上,只要一旦把这个标题抛弃,它就是一首无标题音乐的杰作。如果
说,《二泉映月》的标题出于他人之口,那么更应及早还乐曲以原无标题的
光辉。”(《阿炳事一二及其他》,载《民族音乐学论文集》,1981 年版) 
这一观点发表于1980 年。十几年过去了,《二泉映月》还是叫《二泉映月》, 
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赞赏。
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认为,欣赏《二泉映月》“只有听者怀着极大的
同情感,才能听出字里行间的内心独白,这种心酸是无法用语言讲的,好象
苦得太深了,太长远了,都发木了,而发木正好又是体现了深刻。难得受苦
的人会去大惊小怪。”“联想到小时候在家乡看到的盲艺人(有的是算命瞎
子),在街头上边拉边走的形象,顿时,使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的律动, 
浪弓的运用是有生活基础的,这种律动引伸去理解,可以说是人生的脚步, 
是那样的沉重,带有一种木然的感觉,这是解放前社会底层的人才能有的律
动,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总之,这是首要体会一辈子的乐曲。”(《孤
独的夜行者》,载《人民音乐》1983 年第5 期) 
音乐学家李民雄在分析《二泉映月》时写道:“当我们听了那深刻动人
的音乐之后,不仅联想起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艺术境界,而更多的是犹见
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阿炳在乐曲
中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悱愤之情。”现在不少演奏家是按照这种借
景抒情说去理解《二泉映月》的。但是,当你听了现在的二胡演奏家演奏的
经过删节的演绎的《二泉映月》,或者听了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的《二泉映
月》后,再去听阿炳用一把简陋的二胡在1950 年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 
你肯定会感觉到两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乐器的音色
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对乐曲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验上。
读了这篇短文后,你能回答标题所提的问题吗? 
(金建民) 
现代新疆还有“胡笳”乐器吗? 
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有一篇声名卓著的作品《胡笳十八拍》。看来胡笳是
一种乐器,其名不仅见于有关蔡文姬的故事,在其它不少古诗词中也时有记
载。但是胡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今天这种乐器是否仍然存在?很少
有人知道其详。

胡笳既然名为“胡”,这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已无疑义。有专
家考证,世人认为蔡文姬被匈奴掳去后才写出《胡笳十八拍》,这大概是匈
奴族的乐器。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笳是古代人对吹管乐器的总称。秦汉
以来盛行于我国西北部,匈奴鼓吹乐从西域传来。西域约指今天新疆、甘肃
和前苏联中亚细亚部分。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音乐也因此传入。古代
对西北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笳因而也称为胡笳。
持胡笳是匈奴族乐器观点的专家认为,由于古代匈奴族被其他民族消
化、融亡,胡笳这种乐器也已渐渐失传,因而当代人已无法知道这种乐器的
具体形状,以及它的发声方法。
据一位戏曲史家考证,《唐宋白孔六帖》中说:“笳者,胡人卷芦叶吹
之以作乐。”这种说法过于简略,仅说明笳是用芦苇叶卷成,吹芦叶能使颤
动发音,有点像今天小孩用芦叶卷起来吹出声音的玩具。如果是这样,这还
不能算成是乐器。
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胡笳早已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管乐
器。宋代陈旸所著《乐书》中还绘有大小胡笳图,那是类似瓶状的竹管,有
芦叶作的双簧吹口,可用作直吹。吹奏者运气可使它产生不同音阶的声音。
《辞海》中有关“胡笳”的条目中也说胡笳“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清代形制有三孔,木制,两端歪曲。” 
蔡文姬笔下的胡笳是不是这种样式呢?有学者认为,这应该从她的作品
中去寻答案。《胡笳十八拍》中记载:“胡笳本出自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 
这对考证古代弦拨乐器与吹奏乐器在音律合奏上是个重要关键。蔡文姬和她
父亲蔡邕都善鼓琴,他们用过的琴有焦尾、绿绮等,后者即《胡笳十八拍》
中所指的“绿琴”。
古琴都是五弦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依次排列定弦,宫即黄
钟宫,相当于今天的C 音(钢琴中的中央C),蔡文姬听到胡笳吹奏的音律
与古琴相同,可见它也用五音吹奏,因此可以“翻过来”,笳和琴的曲调可
以同奏,这大概是我国古代的管弦合奏。
胡笳发声法,有学者考证说是“喉啭引声,与笳回音”。意思是胡笳可
以吹奏出两种声音,一是用喉音轻而流转发低音,而用吹奏的回声发高音, 
但两者音色都是所谓”哀音”。音量“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就是音域跨
度不大,旋律多,曲折沉厚。因而胡笳之声多“哀感顽艳”,蔡文姬从胡笳
吹奏引起身世凄凉之情,就不难理解了。同样的道理,胡笳可以吹奏出相对
复杂的曲调,那它的形状就不会仅仅只是“卷芦叶吹之以作乐”、类似小孩
玩具般的简单乐器。
对胡笳这种乐器究竟是否失传?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观点。不少学者坚
持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胡笳并没有消
亡,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消化、兼容的过程中,胡笳这种乐器很可能以新的
形式继续在人们中流传、使用。新疆一些音乐工作者近来研究发现,作为用
气流振动管体而发声的乐器——目前新疆哈萨克族使用的吹管乐器斯布顿额
在制作方法、形状、音律和音量上与古代胡笳十分相象。而且吹奏方法也是
由喉音和管音相继发声,与胡笳的发声方法也相合。这种至今还在我国新疆
哈萨克族使用的管乐器斯布斯额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它至少说明了古代
胡笳至今还没有彻底失传。但是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公开,人们又发现

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它为什么只存在于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中,而在中
原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却不见踪迹,这恐怕又是一个难解之谜,有待人
们去考证、去发现了。
(蒋建平)

五山川名胜
自然风光篇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
中,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
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
1000 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
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湖南桃源县西南十
五公里的水溪,俯临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