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赵高作书通知远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至咸阳会丧并嗣位,诏书未发出, 
秦始皇已死,赵高对李斯进行威胁利诱,一起伪造了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
二世皇帝,赐公子扶苏死。接着,他又设法处死了掌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和蒙
毅。二世上台后,赵高又劝他“尽除去先帝之故臣”,不少秦朝的宗室大臣, 
因赵高的陷害而被杀,连李斯也未能幸免。从此,秦朝的中央大权完全落入
赵高手中。
对于赵高的身世,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
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 
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
论所及者也。”这种说法,据他自己说出自《史记索隐》,影响颇大,连郭
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中“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章节中也引

用了这个观点,认为“赵高原是赵国远支宗室的后代,因其父犯罪被处宫刑, 
当了宦官。。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 
另一种说法,认为赵翼这个观点,显系臆说,本意无非是为了故作惊人
之论,查今本《史记》三家注中“索隐”部分,并无这种内容。即使赵翼真
见了什么“孤本秘籍”,此说也难以置信,因为这说法和《史记》原文有很
大出入,而“索隐”出于唐人司马贞之手,其史料价值难与《史记》并论。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为“诸赵疏远属也”,并不能理解为“赵诸公子”。
因为“诸赵”一语,犹《史记》、《汉书》中常用“诸吕”、“诸窦”,“赵” 
乃姓氏,并非国名。而“诸赵”系指秦国王室,因为秦王室虽姓赢,却又以
赵为氏,《史记》中有明文记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然秦
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秦始皇“及生, 
名为政,姓赵氏。”可见,所谓“诸赵疏远属也”乃指赵高是秦王室的本家, 
因而所谓“赵高乃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之说是站不住脚
的。
大多数学者都认定赵高是个“宫人”,但他是怎么变成“宫人”的,又
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清代赵翼认为,他是“自宫以进”,施行苦肉计,目的
是为了报仇。但是这与《史记》中说的“生隐宫”有距离,今本《史记》三
家注中有一段“索隐”的文字说:“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
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官。谓“隐宫”者,宦之谓
也。’”这就是说赵高并非“自宫”,而是因其父犯刑而殃及于他,成为“宫
人”。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新鲜,以为赵高并非“宫人”,理由是京剧传统剧
目《宇宙锋》中有赵高逼女嫁给二世皇帝为妃的情节,如赵高有女,则非“官
人”无疑,但仅仅根据一出京剧传统戏为凭,根据不足。而京剧《宇宙锋》
是根据什么来编写赵高逼女嫁给二世的情节的,这恐怕也是鲜为人知的。
据上述可知,赵高并非赵国公子,并非“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 
而乱秦政。关于赵高乱秦政,历史上还流传不少故事,但只能供参考。如前
秦王嘉(一说梁萧绮)撰《拾遗记》中记载一则故事说:“秦王子婴立,凡
百日,郎中令赵高谋杀之”,子婴梦见秦始皇的鬼魂对他说:“余是天使也, 
以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欲相诛暴。”子婴因此“囚高于咸阳狱”。
这故事具有天道轮回的意味,荒诞不经,当然不足为信。
其实,无论赵高是否赵国公子,也无论他曾否为“宫人”。他与秦二世
胡亥加紧盘剥百姓,又任意诛灭异己,滥用刑戮,这就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起来,刚建立不久的秦王朝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有星星
之火,就会燃成燎原之势,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这样第一次以排
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终于推翻了曾经显赫一时的秦王朝。
(蒋建平)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大功臣,然而功成之后,他却成了被烹
的走狗。关于他被杀的原因,说法历来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韩信是因为谋反而被杀的。早在楚汉战争最紧要关头时, 
韩信就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嘴脸,因而楚汉战争一结束,

刘邦就夺了他的兵权,并徙封为楚王。韩信至楚,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 
出入陈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计,以出游云梦、会诸
侯于陈为名,趁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又赦免了他, 
降封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快快”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元前200 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 
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 年,陈豨果反于代,汉高祖亲征,韩信托病不随
征,“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在此时,他的阴谋再次被人告发。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清除了这
个闹分裂、谋叛乱的分子。有人还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汉初社会各阶
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
发展趋势。所以吕后杀韩信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带有历史进步色彩。这
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大祸害,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
求。(彭卫《应当正确评价吕后》,载《人文杂志》1979 年第2 期) 
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韩信无意叛汉,他的被杀完全是屈杀功臣。所
谓韩信密谋“诈诏赦诸官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并与叛将陈豨搞里应
外合,都是没有实据的。首先,告发者是韩信准备处死的一个罪徒的弟弟。
即使韩信确有密谋,也不可能让此人知道;其次,当年韩信据齐,握有重兵, 
有人劝他“反汉与楚(指项羽)和,三分天下王之”,韩信却认为“汉王遇
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向)利倍(背)义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绝对有利的条件下尚且不反,而这时他闲居长安,既无兵柄,又无武装, 
怎么又要造起反来了呢?再次,韩信被捕之后,立即斩于长乐官钟室。宫中
悬钟之室,岂是刑场?这实际上无异于暗杀。若谋反有据,何不昭示群臣? 
最后,高祖平陈,事在汉十一年十月至十一月,十二月攻下东垣,而韩信“谋
反”则在第二年春正月。陈豨已经兵消瓦解,而韩信又怎能“从中应之”? 
高祖平豨回来,“见信死,亦喜且怜之”(《汉书》作“且喜且哀之”)。
所喜者,畏将已除也;所哀怜者,大臣无辜就戮也。从这种心情可以看出, 
刘邦本人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昭岷《谋害功臣宿将是吕后篡权叛国的
既定方针》,《武汉大学学报》1977 年第1 期;史继谬《论韩信之死》,载
《湖南师院学报》1980 年第4 期) 
有人分析了汉初全部异姓诸侯王的命运,把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与韩
信一样,并没谋反,也无他罪,而终为“谋反”借口被杀者,如梁王彭越、
越王张敖;另一类是由于刘邦的怀疑、逼迫以致走到反叛道路的,如韩王信、
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再一类是免于杀戮的,如势力最小的吴芮。凡那些
功高震主的将领,不管你反也好,不反也好,皇帝总是要找理由将他杀掉的。
韩信就属于前者。刘邦对于韩信,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史记·高祖本纪》),同时又对他这种
才能极不放心,因而对待韩信的政策便是:使用——限制——诛杀,即在战
争中用其所长,为我效力;随着战争的渐趋结束,而逐渐限制;一旦夺取全
国政权,其才不可留,杀之了事。这样,韩信当然免不了一死了。谋反云云, 
只不过是刘邦与吕氏在政权到手后杀戮功臣猛将的借口而已(邱鸣皋《为韩
信辨诬》,载《徐州师院学报》1980 年第3 期)。
(华林甫) 
李广为何不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将李广一生写得悲壮激越,脍炙人口,李
广因此成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赞咏:“但使龙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老将行》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