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油然而生,往往开动脑筋,对其中某个疑案跃
跃欲试,到了不能自己的地步。这也正是此书不同凡响的地方。书中每个疑
案均无人为定见束缚读者的思路,也无终极的宣判堵塞读者的研究,只有探
索者留下的思索痕迹。每个试图“补苴罅漏,张皇幽吵”的人,都会觉得自
己是在聆听良师的指点,或是在与益友切磋,然后可让智慧的常青藤再向上
攀援,令胆识的向阳花吸取更多的阳光。
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一个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

从《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中,读者将结识无数这样的
人,并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这种既讲耕耘,又促收获的做法,不啻将此
书的品位在无形中提得更高。
处在市场经济开始形成中的中国,我深深地感到,人间要好书,并欣然
认为《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就是一本提倡开创性思维
的好书。我十分乐意地接受了施宣圆的盛情邀请,写了此篇小文。我认为《千
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比之于提婆投入龙树钵水中小针所
提倡的追求更为现实,更加实用,也更见智慧和胆识。它将培养出中国的哥
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并使中国文化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更显光彩。
1992 年10 月
(此文作者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

千古之谜

一千秋功罪
帝王篇
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这个时代所谓的“垂拱而治、
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尧、虞舜相继禅让,历来为儒家学者世世所称颂。
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
典》说的是“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除《尚书》
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
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
附在书后所致。孟子对“禅让”这件事,态度比较暧昧,说法也很巧妙。
当万章问他:“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
下与人。”万章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他接着说道:“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
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
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
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
子位焉。”关于舜禅位于禹,他也有类似的说法。
孟子说的“天”,可以理解为诸侯、人民,其实,也可理解为天子,因
为自古以来,天子总是被看作“天”的代表,这样株圜的说法,好像把隙缝
弥补了。《史记》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就是综合《尚书》、《论语》、
《孟子》所说而撰述的。
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
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
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
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 
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这并非韩
非一个人的惊人之笔,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
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
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
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竹书纪年》等书成于战国,西晋初出自汲冢, 
后即散乱不传,今本系宋以后人伪托,已非刘知几、司马贞所见本,其所记
未必会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同时,还有人认为《尧典》成于战国,《大
禹谟》系晋人伪作。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
本上就靠不住了。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如果《尧典》
和《论语》所说不足为信,那么《墨子》则是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
《墨子》中《尚贤》、《尚同》两篇主张贤人执政,不仅是三公,就是天子。
也可选天下贤者而立之。“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
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
本是黄帝九世孙、有虞氏诸侯的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
述他“尚贤”的宗旨。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

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说过“尧舜禅让”。“舜禹禅让”说又从
何而来呢?近代学者认为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
于是,盂子接过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舜禹禅让”的故事。同样, 
也把原是百里诸侯的禹说成是匹夫出身。战国以后,墨家衰落,“禅让”说
才被儒家所专有。这种看法,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有过“禅让”。
传了两千多年的“禅让”说,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难令人信眼。于是, 
又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部落选举的方式。如我国
史有记载的乌桓民族,在汉代时,数干部落成为一部,推选“勇健能理决斗
讼相侵犯者”为大人,大人有所召唤,部众莫敢违犯。实际上这“大人”就
是我们所说的帝王。其他如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是如此。由此推论, 
汉民族的上古时期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选,被后人粉饰成神圣
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
“禅让”一制,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看来还得有更充分的论证才
行。
(魏行) 
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在周族人的观念中,他们推翻商纣的统治而建立周朝君临天下的事业, 
是从太王亶父开始的。《诗·鲁颂·宓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太) 
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可见这位太王, 
在周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人物。据说太王亶父又称“古公”。《史记·周
本纪》叙述他的事迹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古公乃贬戎
狄之俗”;“古公有长子曰太伯”;“古公欲立季历而传昌”;“古公卒, 
季历立”;“公季修古公遗道”;“(文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其后,《吴
越春秋·吴太伯传》、《后汉书·西羌传》等史籍都因袭其说,称太王亶父
为古公。朱熹在《诗集传》、《四书集注》等著作中一再指出:“古公,太
王之本号。”直到目前的各种历史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
主编的《中国史稿》、朱绍侯和刘泽华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等,在阐述
周族的兴起时,都大谈“古公”的业绩。范著还专门辟出一节,题目是“古
公建立封建制度的周国”。可见这一称谓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然而,这一称呼是大成问题的。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辨析说: 
“周自公季以前,未有号为某公者;微独周,即夏、商他诸侯亦无之:何以
大王乃独有号?《书》曰:‘古我先生’,古,犹昔也。‘古公亶父’者, 
犹言“昔公亶父’也。‘公亶父’相连成文而冠之以‘古’,犹所谓公刘、
公非、公叔娄者也。”现代学者孙作云在所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中也指出:“‘公亶父’不能称为‘古公亶父’或‘古公’。《诗经》四字
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司马迁不察,在《史记·周
本纪》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这是不对的。”上述议论,振振
有词,说得相当有道理。
查《诗经》中有许多“古”字,都作往昔、古代解。如《小雅·甫田》
云:“自古有年(丰年)”;《大雅·思齐》云:“古之人无(厌)”; 
《大雅·烝民》云:“古训是式”;《周颂·载芟》云:“振(自)古如兹”; 
《周颂·良耜》云:“续古之人”;《商颂·那》云:“自古在昔,”可见

在《诗经》中,“古”字是用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