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有好事者,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沿袭日久,戏称成为尊称。
因为泰山又是所谓“五岳之首”的东岳,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翁”、
“岳丈”等。从此说可以看出,“泰山”之称虽然雅致,但出典却并不十分
光彩。
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而有了第二种说法:称妻父为“泰山”, 
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讲:“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
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宋代晁说
之在《晁氏客语》中以为“泰山”成为丈人代称,是因为俗称妻父为“丈人”, 
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长,“泰
山”也成为妻父之尊称。对这种说法,有人还作过考证。明代萧协中作《泰
山小史》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清代聂
剑光著《泰山道里记》说:“泰山绝巅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佝偻。”由
泰山顶上一座状如弯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从“丈人峰”联
想到“泰山”,渐渐地将妻父之称与泰山联系起来。但是推其本意,此说的
起因却与妻父之称相差甚远。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干脆,“泰山”之称乃是从传讹转化而来。清代赵翼
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中说,晋人乐广为卫釐父,卫釐尊其为“乐
丈”、“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又从“岳丈”变化为“岳
翁”、“岳父”。“岳”又使人联想起“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
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之“父”相应并称,人们将妻子之母尊
称为“岳母”,也有一些人,为了与“泰山”相应并称,便将妻子之母尊称
为“泰水”。
(蒋建平) 
姑苏何处看“串月”? 
苏州习俗,农历八月十八日有看串月之举,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但看串

月的地点、时间,有谁真正看到了“串月”,自然景观究竟有多美?仔细考
查起来,疑问不少。
何处看串月? 
一说是石湖畔的行春桥。清代沈朝初曾作《忆江南》词,有注说:“行
春桥,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明·卢
熊《苏州府志》也有记载说:“十八日昏时,登楞伽山,遥望湖亭,士女为
看串月之游。”清代蔡云《吴歈》诗中写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
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二说是澹台湖畔的宝带桥。据《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末清初人)轶事》
载:石湖东数里宝带桥,十八日夜,月光出土,正对环洞。。桥西(澹台湖) 
波面一环一月,连络横流,荡漾里许。。。吴梅村(吴伟业)屡欲观之,而
终不果。惟牧斋与徐元叹(即徐波,明遗民)见之。
三说是从上方山顶望湖亭上远眺,可见行春桥与宝带桥下,月光流泻, 
连成一片,共见62 个圆月。(行春桥9 孔加宝带桥53 孔的合计数)如清代
徐菘在《八月十八日楞伽山看串月》的长诗中有过一段描述:“昔人所见更
奇绝(并非徐菘亲眼目睹):宝带桥横作天阙,玉轮初出无纤云,六十二拱
各一月。” 
何时看串月? 
一般说,在八月十八日可看到串月。又说十七日和十九日前后一日,也
能看到串月。当地乡人说,二月十八日亦见串月。具体发生的时间,从以上
引文、引诗中可以看到有昏时(天黑时)、月光初起时和半夜三种说法,也
觉莫衷一是。甚至还有一说是八月中秋夜到宝带桥下看串月的。有首古诗中, 
说得很清楚:“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
三孔照影来。” 
有谁真正看到过“串月”奇观? 
笔者未曾见到过,并为此曾查阅了前人较多的记载和诗文,除钱牧斋说
自己看到过这种奇景,但他又说:若月出时云气遮闭或月已上桥,即无此景。
其他人的诗文中,都是含糊其词,仅是描写月光、湖面和长桥的景色,对串
月奇观并无具体确切的描述。相反有人直率地指出,看串月乃是徒有虚名。
如徐士鋐《吴中竹枝词》:“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
半遮没,渔灯一点水边明。”其实这种串月奇观,要月光出土,正对环洞, 
方见一环一月。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能出现的一种自然景
观,瞬间即逝,故不易被人们所见。前往看串月的人虽多,而真正能看到的
人,却寥寥无几。
最后谈谈在韦光黻所著的《闻见阐幽录》中还有一条标新立异之说:“石
湖行春桥观串月,在八月十八夜。桥有九洞,人以月光在洞中往来当之;不
知非也。上方塔上,有铁练横亘天半,而十八夜,月适当练中,倒影行春桥
下,一串如牟尼(一串佛珠),故曰‘串月’。今塔练已无,此景不可得矣。” 
然而当代历史学家、苏州人顾颉刚读后即提出疑问:“铁练横亘天半,似当
有两塔方可,而不闻有两塔也。”故而有没有这种串月现象,实在难以断定。
踏遍苏州,八月十八日何处看串月,至今仍是一个“谜”! 
(孙鹄) 
“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

旧中国营建新屋,每每在对着大路小巷口的墙脚处,多嵌立有一块大小
不等的石碑。石碑正面都刻有一样的五个字:泰山石敢当。
这种风俗习惯几乎遍及天南海北,在半个世纪前中小城镇建筑的街巷房
屋还能见到。前些日子,我赴苏州洞庭东山,在那个保留明清建筑的小镇上, 
还见有古老房屋镶嵌有这种刻“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至于在他处,亦多。
如在香港新界郊外,见存的古老家祠和宅门口也都保留有这样的石碑。
“泰山石敢当”,可以说是不胫而走了。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青睐于“泰山石敢当”呢?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时,就听老辈人说泰山石敢当,乃指此处墙基坚固, 
就是泰山也能抵御;也有人说,此处有若泰山,什么巨石都能挡得住,更有
比喻房主为财大气粗,连巍巍的几千丈高的泰山也能作押典当,诸如此说, 
尽属望文生义,都不能引以为据的,而随之年代悠远,后代的人们当然更难
有认同了。
“泰山石敢当”,原来叫“石敢当”。石敢当之称最初见于西汉史游《急
就章》,唐颜师古注曰:石氏敢当,言所向无敌也。因而陶宗仪“据所说, 
则世之用此,亦欲以为保障之意”(《南村辍耕录》卷十七)。现今多据陶
说,如《辞海》(1989 年版),“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人
们都因这种图腾式物件,镇压天灾人祸、山精鬼怪”(香港《东方日报》)。
清《太原县志》也称,“盖古人名,后世为禳灾之具”(卷十八)。此处石
敢当,俗称石将军,有一将把关、万夫莫挡之意。有一种说法是春秋“已有
石碏、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
以命族”。(颜师古注《急就章》)。他们都是一时豪杰,所向无挡也。由
此说,“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 
本《急就章》也”(《通俗编·居处》引《继古丛编》)。所以“也有人以
为‘石’乃姓氏,‘敢当’是虚构称,什么也不是它的对手”。(香港《东
方日报》1991 年6 月26 日)这大概就是“石敢当”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叫“泰山石敢当”呢? 
“石敢当”写上石碑,“以厌禳之”(《南村辍耕录》),唐时已风行, 
在福建莆田就曾发现唐朝所刻“石敢当”碑,宋人笔记亦谓得唐大历五年(公
元770 年)石敢当刻石(《墨庄漫录》)。但嬗变为“泰山石敢当”,却是
五代以后的事了。
据《五代史》,后汉刘知远初为石敬塘之押衙,石与后唐李从厚(愍帝) 
于卫州(河南卫辉)议事。刘知远派勇士石敢,袖铁槌,侍卫石敬塘;李从
厚部卒拟杀石,“敢与左右格斗而死”(《新五代史·汉本纪》)。因为石
敢勇猛无挡,故清褚人获称,“今立门首以为保障,似取五代之石敢,其曰
当者,或为惟石敢之勇,可当其冲也”(《坚瓠四集》)。但他书却以为石
敢即石敢当其人,即刘知远为太原留守时,“将举大事,募膂力之士,得太
山勇士石敢当,袖四十斤铁锥,人莫能敌”(清《太原县志》卷十八)。据
说这个勇士,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