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军制)。商王朝建立了右、中、左三师(《殷契粹编》:“丁酉贞作三
(师)右中左”),以贵族为骨干的国家军队,仅9000 人。从以上情况看, 
夏商军队的数量少,成员多为不参加生产的贵族,奴隶不能参加军事活动(《易
经》:“高宗伐鬼方。。小人(奴隶)勿用”),当然也无寓兵于农的必要。
有的军事史学者认为,商王朝已开创寓兵于农的先河。从商代甲骨文和
《周礼》、《左传》、《诗经》看,武丁时期就开始实行军民制度。军队采
取预定编制和隶属关系,先在贵族中固定各级指挥官,再将适合服役人员登
记列编,使“平时任户计民”以预定其军籍,做到:“人有隶属之军,军有
所统之将”。在编甲士(多为平民)、徒兵(农业奴隶)并不脱离生产,而
进行短期射、御和使用戈、矛等武器的训练。战时指挥官逐级下达征集令, 
迅速按编制集结出证。《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冬狩,皆于
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整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这些史料
就反映了西周亦兵亦农,士、农、工、商均服兵役的实际情况。
军事学术界的多数专家学者则认为,寓兵于农是始于西周。《禹鼎》、
《滔壶》等史籍记载,西周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周
天子直属的常备军二三十万。当时生产水平很低,难以养活如此庞大的军队, 
除少数贵族成员以外,所有士兵均须参加农业生产。《国语·周语》:“三
时务农,一时讲武”。《管子·小匡篇》:“商工之乡六,土农之乡十五。
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周王朝每年军事演习三次(《周
礼》称四次),在农闲时进行。所有役龄内的人员,无论是否在营都要参加。
演习通常还与田猎结合,演习完即进行狩猎。
有的军制专著还认为,西周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配合寓兵于农的贯彻
实施。撮《史记》等古籍记载,周代的井田制与兵制结合紧密,人民“划井
而居”,因井田而缴纳赋税,税以出粟为主以足食,赋以出军为主而足兵, 
从军赋到征兵都体现了寓兵于农。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西周普遍
推行了义务兵役制,乡遂之中大致每户征召一人为兵,按比(5 家)、闾(25 
家)、族(100 家)、党(500 家)、州(2500 家)、乡(12500 家),编成
伍、两、旅、师、军。在乡称比、闾、族、党、州、乡,在军称伍、两、卒、
旅、师、车。周王朝初期大规模战争很少,以后也不是战火连绵,实际上是
每家出兵一人备征,7 家(另一说10 家)轮流有一人在营服役。口粮、衣服
自备,战车、马匹、兵器等装备由国家供给。(《周礼正义》:“六乡之卒, 
出于乡里,而兵车、大车、马、牛出于官)”。一旦发生战争,未在营的适
龄人员,根据需要被征召入伍,使作战部队编制满员。
西周时军训与教育和生产结合紧密,也充分体现了寓兵于农的精神。《周
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称:“古
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学校不分文武,教育
内容为六德、六行、六艺。小学学习个人技术性的礼、乐、御、书、教(周
礼·大司徒》),大学学习六德、六行等理论,结合军事演习,学习集体性
的礼、乐、射、御及战阵指挥等知识。“国人”每年参加短期受训而不脱离
生产劳动,少数贵族常年在校学习。
军事学术界有的还认为,寓兵于农始于西汉的屯田兵制。汉文帝时,开
始推行屯田制,徙民皆习武耕种,抵抗匈奴入侵。武帝时,为消除戍卒更代
之烦和安定边防,在西北边民新设六郡,“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平准书》)。设有屯田校尉、护田校尉、农都尉等官职,自敦煌

到盐泽沿路均有屯田兵戍守。以后各帝进一步发展了屯田兵制,使数10 万屯
田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像这样的兵农一体,亦兵亦农,才是寓兵于
农的开端。
(谢朴) 
方阵始于何时?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是把参战部队(车、步、骑兵
等)按照作战要求排列的阵式。一般按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伍或队为基础, 
组成包括中军、左拒(矩)、右拒(矩)在内,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根据作
战规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阵可达万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战情况,内
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电,合如乌云”。聚散率然,变化多端。
可以说方阵是古代一种适应各种情况的用兵方法,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
常”,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方阵是何人何时创造的,看法不尽一致。
一说是黄帝时代产生的。据《李卫公问对》记载,方阵为黄帝创造。“黄
帝兵法,世传握奇文”,“考其辞云:四为奇,四为正,余为握奇。奇,余
零也。”这种“握奇阵”,实际上是将一支军队分为八个小方阵,四正四奇
总为八阵,按井字形、环形配置,大将居中掌握,称为“握奇”。部队环卫
前后左右,形成八个活动区。做到一处受敌,多方可救。“其形井字,开为
九焉,五为阵法,四方闲地”。李靖(李卫公)认为,黄帝创立的这种方阵
是阵的最初形式,诸葛亮的八阵图,就是这种八行方阵演变的。“天地风云, 
龙虎鸟蛇”的“八阵”,实际是一阵。“天地风云”原本是旗幡之名;“龙
虎鸟蛇”,原本是队伍之别。要不然打一次仗旗号帜别那么多,为何只有八
种呢?
但是,有人认为上述这种方阵,来自黄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
家为井,十六井为丘),并没有用于战争实践。传说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今
河北怀来县境)发生的战争,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教熊罴貔
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文中所指的猛兽,实
际上是以动物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并非真正的兽类。从记载实战情况看, 
并未列成方阵。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历代军事史分册)载, 
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蚩尤率领所属72 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
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鹘等为图腾的氏族,九战九不胜。后得到
玄女族帮助,吹号角,击夔鼓,乘蚩尤迷惑、震慑之际,冲破迷雾重围,击
败蚩尤。这一仗是否按黄帝创造的方阵列阵,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另一说是周代时出现。据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记载,传说中的方阵, 
是周代齐国的始祖吕尚(姜太公),改变黄帝的握奇阵,“画为九区,方诸
井字,而作三才五行阵也”。何良臣认为,这种阵是按井字形画为九个方阵, 
前为天阵,后为地阵,左右为人阵,名为三才;按金木水火土结构,土居井
字形中央,其他分居四角,称五行阵。三才、五行实为一阵,交战时可布奇
兵,奇正能互相变化使用,出奇制胜,进退无常,变化多端。传说吕尚在辅
佐武王灭商时,曾使用过此阵。一说是在灭商的战争中,逐渐创立的。据《史
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1 世纪),率兵车300 乘, 
虎贲3000 人,开赴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先列阵布兵,“阵师牧野” 
(陈与阵同义),后庄严誓师(史称“牧誓”),声讨商纣罪行,激励斗志,

要求保持阵形严整,并令吕尚率一部精兵攻击商军,商军土崩瓦解,周军占
领商都,商朝灭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方阵是在军队普遍使用金属兵器的春秋时期形成
的。据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方阵是军队
使用金属兵器作战的基本队形。其基本单位是各基层单位组成的小方阵,由
这些小方阵组成大方阵,形状可方可长。排列方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
即中间兵力少。四周兵力多,机动部队位置靠后。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 
四周兵力厚可以粉碎敌人,机动兵力靠后,可以灵活的使用。有人认为这种
方阵,内外相维,四面如一,攻守结合,有正有奇,虚实并用,战车、步兵、
骑兵都能使用。这时的方阵,已经是智谋与力量的结合,并进到比较成熟的
阶段。
方阵的产生并不是随着金属兵器的出现和发展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