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⒘醣浮⒘跹伞⒐锒鹊雀罹菔屏Γハ嗷煺健!
2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3 、赤壁之战 
曹操吞并荆州,意图统一长江流域。客居于此的刘备派诸葛亮结盟江东孙权,联合抗曹。曹军二十万与联军五万大战于赤壁,后者扬长避短,乘势利便,打败了曹操。 
4 、三国鼎立形成 
220 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 
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吞汉中。 221 年称帝,国号汉。 
孙权有江东六郡,又占岭南,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9 年称帝,国号吴。 
5 、三国鼎立原因 
①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 
②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 
③军事上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 
二、曹操的政治和经济 
1、屯田制 
196 年始许下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国家拨给土地,以军事编制组织,用官牛官六民四,用私牛对分,田租分成制,实际国家佃农。地著有利于使流民回归定居,“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 、士家制 
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身为兵,世代相袭。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 
3 、田租户调令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对自耕农的征课方法,按户征收实物,户调制由此创立,废弃了两汉人口税均摊(算赋口赋)的办法。显示商品经济的萎缩。 
4 、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改变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制定“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经济上“给客制”,给大族豪门以特权和照顾。 
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 
1 、《隆中对》 
诸葛亮规划的基本战略,对外以曹魏为主攻方向,结好孙吴;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大财源。“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 、平定南中 
刘备病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为稳定后方, 225 年出兵西南夷,平定豪强雍辏е摇V蟛扇 昂透А狈秸耄郧跛匣裎分胸俳褡迦诤希狈ヌ峁┤肆ξ锪χС郑购蠓轿裙獭!
3 、六出祁山 
228 年开始北伐。自知蜀国势弱,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十州之地长期相持,必须以攻为守。双方争夺焦点在关陇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以高壁深沟相持不战。诸葛死后,蜀汉因人力物力损耗过大,政治腐败,国势转弱,再也无力对外进攻。 
四、孙吴的政治和经济 
基本国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强自身地位,坐保江东以观成败。 
1 、征讨山越 客观上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2 、海上交通的发展 卫温直航夷洲。 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3 、世袭领兵制 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 
4 、复客制 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都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结果家富于国,国家衰弱,难有大的作为。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 、司马氏专权 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更加强大,三国均势被打破,统一时机成熟。 249 年“高平陵之变”,魏国政局剧变,司马氏操纵皇帝废立,控制政权。 
2 、灭蜀和西晋建国 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兵,自立为帝,国号晋。 
3 、灭吴统一全国 279 年司马炎六路大军攻吴,次年灭之。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 
1 、占田制 
280 年取消屯田,实行占田制。内容: ①农民的占田,男七十亩,女三十亩。占田不是国家授田。②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亩八升。③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之。”边郡户 1/3或2/3,少数民族户“賨布”一匹。④按官品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级递减五顷,九品十顷。荫亲属从九族到三族。荫佃户从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从三人到一人。被荫者可免除租税徭役。 
占田制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实力急速膨胀。 
2、分封制 
西晋一方面下令罢除州郡军队,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个宗室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为西晋政治不稳和短命的重要原因。 
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门阀指地主阶级中的世代贵显之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等级阶层的专称。大官僚地主从东汉开始,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世族或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或寒门。门阀士族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 
门阀政治在西晋初步形成的标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制定。门阀士族由优先参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成了变相的官位世袭制。又由于经济上的法内和法外特权,使他们不怕朝代更替,家门富贵有增无减。 
门阀士族以门第以资本,造成统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差异和对立,“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双方保持严格界限。门阀士族不知进取,生活腐化,不关心生产和国事,逐渐蜕变为一腐朽的阶层。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使其由盛而衰,侯景之乱使其一蹶不振,隋唐实行科举制,为庶族参政敞开大门,门阀士族再不能凭门第出身左右政治了。 
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 
1、统治集团的腐朽 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加剧了社会矛盾。 
2 、八王之乱 291 年— 306 年的 16 年间,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大混战:楚王玮、汝南王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 乂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不仅摧残恢复不久的北方经济,激化了阶级民族矛盾,而且自掘坟墓,使西晋迅速败亡。 
3 、流民起事 从 301 年开始,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张昌、王如、杜彛攘髅竦姆纯苟氛捕危从澄鹘喜愫拖虏阃背鱿值纳羁涛;!ⅰ
4 、五胡乱华 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5 、西晋灭亡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316 年刘粲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第三节 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对立 
一、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权 
从 304 年刘渊称王至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136 年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权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名起于崔鸿《十六国春秋》。实际不尽胡人,亦有汉族政权(前凉、西凉),除此还有刘汉、冉魏、西燕、代等,共 20 个政权。 
淝水战前,这些政权主要是:刘汉(刘渊)、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冉魏(冉闵)、前燕(慕容皝)、前凉(张轨)、前秦(苻洪)。 
二、东晋偏安江南 
1 、东晋立国 
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宾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称“永嘉南渡”。琅邪王司马睿以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18 年在南北士族支持下称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2 、侨置郡县 
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