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70-陈友芝医桉-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时而止的发热病人,宜于发热前1~2小时服用;食道癌患者,病位在上,纳食欠畅,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腹水患者脘腹撑满,食后尤甚,肝脾两伤,食入运迟,饮药稍多,无以运化吸收,反增胀痞,宜少量多次饮服;等等。具体分视病情,适证随服。参三七之类,每天分2次冲服。

服药禁忌:服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因某些食物与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问题,如:〃蜜反生葱〃,药中有炙甘草、炙必甲等,应避免食葱;茯苓忌醋;必甲忌苋菜;薄荷忌必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此外,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发之物。

第五篇

肿瘤综述

1.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防治

癌前期病变是指机体组织中某些有可能演变成癌的病理变化。有不少癌瘤,在它发展为恶性之前,常有一个相当长的〃良性〃过程,了解这一过程的病理改变,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胃癌为例,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达15-20万,一经确诊,五年生存率仅15%.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好发年龄在40岁以后,60岁左右为最高峰,其癌变率极高,在15%以上,积极治疗萎缩性胃炎,无癌早防,有癌早治,是中医治未病医术的体现.萎缩性胃炎,中医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

祖国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内经》对脾胃学说极为重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伤寒论》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等书,重点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学术问题,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其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李氏十分重视升发脾胃阳气,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对胃的滋降提出:〃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而用芍药甘草汤、生脉散等酸甘之品。

张子和对脾胃病的治疗主张攻下,〃凡宿食在胃,皆可下之〃若下后〃心下按之而满者,尤宜再下之。〃他认为〃下之治病,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莝于中,留积寒热于内,留之则是耶,逐之则是耶,《内经》一书唯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之,唯以闭塞为贵,又只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清,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真补者存焉。〃

叶天士倡〃久痛入络〃之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张氏医通》注意到体质因素与胃病的关系。〃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瘦人心下痞闷,乃有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胃脘痛的病因证治亦有论述。〃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平胃散:治胃实热,口唇干,呕哕,烦闷,大小便秘涩,及热病后,余热不除,著于胃中,四肢发热,口渴,胸满无汗。厚朴、射干、升麻、茯苓、芍药、枳壳、大黄、甘草〃。〃养胃汤:治胃虚寒,胫寒不得卧,淅淅恶风,洒洒恶寒,腹中痛,虚鸣寒热如疟,唇口干,面目虚浮,呕哕吐泻,四肢疼痛,不思饮食,或伤寒湿,骨节皆痛。厚朴、藿香、半夏、茯苓、人参、甘草、附子、桔皮、草果、白术。〃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损害胃粘膜,久之侵及粘膜较深层,胃腺受到损害,发生萎缩,数量减少,胃腺分泌功能减弱,造成消化不良,影响吸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萎缩性胃炎其胃液中游离酸减少或缺乏,空腹胃液常有上皮细胞、白细胞、粘液及幽门螺杆菌;胃脱落细胞检查见异常细胞、核异质细胞及肠上皮化生等改变;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严重者可见到粘膜上大血管如树枝状,甚至血管象长在粘膜表面上;病理检查粘膜萎缩,腺体大部消失,尚可发生息肉,甚至转变为胃癌.

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患本病的重要原因,这种细菌吸附在胃粘膜表面分泌多种毒素损伤胃粘膜细胞,而引起慢性胃炎。此外,吸烟,过热饮食,粗糙食物,慢性扁桃体炎等亦可引起.西药对该病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阻断和逆转该病的药物.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考虑行胃切除术。

英国学者研究发现,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群体比没有感染的群体胃癌发生危险增加6倍.日本学者也发现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进而有导致发生早期分化型胃癌可能;倘若在其它致癌因素(如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遗传或毒性物质)存在下,是较容易诱发胃癌的,因此,早期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病因病机

胃居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其经脉络脾。胃分三部分,其上口贲门部又名上脘,下口幽门部又名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部合之,统称胃脘。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和胃相为表里,居于中焦,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变。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为常见。

胃病发生的常见原因有下列几种:

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气滞血瘀,经脉凝闭不通,胃气不和,出现肠鸣腹泻脘腹疼痛诸证。《素问…举痛论》曰: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或长期食用污染霉变食物,致胃腑受蚀,胃失和降。

3、肝气犯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木克土也,〃土得木而达之。〃肝气太过横犯脾胃,脾胃受戕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腹痛,呕恶,肠鸣,泄泻等证由是而作。反之,肝气不及,郁结不达,不能疏泄脾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见脘胁不舒,郁郁不乐,善太息,纳食呕恶等证。《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4、脾胃虚弱: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可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亦有过服寒凉致脾胃虚寒而痛者。

5、瘀血留着:患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瘀血内结胃脘而痛。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病之因,单一出现者,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单纯,治之较易;合并出现者,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复杂,治之为难。胃病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络受伤,多见呕血或便黑等证。本病病机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寒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虚,寒从内生;热因嗜食辛辣酒澧,湿热内蕴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内热。虚重在脾胃(阳)气虚;实为气滞,血瘀,湿阻等。

辨证论治

胃痛之主要部位系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痛时可以牵连胁背,或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噯气,或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证。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