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按:谷者,玄窍神室,又名灵谷,位在下丹田之“中”。“虚室生白,内外通明”,乃法身初成之验,此时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神归顶天”,即谷神升入天谷也,此时鄞鄂结成,不可误会“顶天”为天上、色身外之有形天空。以上三种证验,皆属玉液还丹功夫范畴,还未到金液还丹地步,必得先天真一之炁点化,金丹方成。
此先天真一之炁者,就其“用”而言,乃时时之先天一粒,乃即丹书所谓“积精累气”“抽铅添汞”者;就其“体”而言,乃统体之先天一粒,乃即丹书所谓“一得永得”、“顷刻而成”者。一刻中自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反复循环运炼,一粒复一粒之先天也,随之功进,而入极致,炼虚合道,道法自然,乃得统体之先天一粒,始知三界归一身,寻及其根源,一粒如黍大也,则一得永得,无有返还矣。又,有此统体之先天,一粒复一粒的时时之先天一粒方得以生、得以化;有此时时之先天一粒,一得永得的统体之先天一粒方得以凝、得以结。
“自家愿大”者,愿者原心、心源之谓,正统体之先天一粒,乃元始真性真心,心量放得愈大愈广,则药物愈足愈明,以至于百千万亿,正如太上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吕祖师曰:“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也”,此正即身即世,即世即身之无上医世大道,身之与世,一而万,万而一,心抱大道,气运鸿均,故闵真言:“非自了汉”也。
 3
              
  庄子心斋法
庄子心斋法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揭示了中华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谤。“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照。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再深一层功夫来讲,也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炁”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己停止了,心也与炁合而为一,没有后天知觉了。“炁”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
“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就是注意力, “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是“不要”的意思。 “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o“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这里的所谓“听”,就不是去听什么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出,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人,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是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 “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 “炁”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是“炁”,那么“炁”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炁”来听“炁”,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炁”已经订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 “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炁”不是呼吸之气,已经不能作为用 “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炁”,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炁”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炁”,使 “心”和“炁”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炁” (中的心)听(心中的) “炁”,使“心”与“炁”二者之间涡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炁”: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分在内,说是用“炁”去
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展,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人于混钝境界,心与照合为一体,心中酌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炁,炁无知觉,故心仅合炁,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炁)。此时心炁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1 
              
  庄子心斋法
庄子心斋法
最后一步, “炁也者,虚而持物者也。准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从“一。、“听”、“止”等境界,由强人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 “心”与“秃”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炒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的层次,反而离“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话,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诲,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杰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痛人虚”,俏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之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处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杰的功夫,这个须要和吐纳法结合炼习。
 2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编者注:樊光春,陕西紫阳人,1952年四月生。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自1979年从事地方史志编修和研究,1987年以后转入道教研究,先后进行陕西道教碑石整理、陕西道教历史及道教养生学的研究。担任《陕西省志·宗教志》(道教卷)主编,参与《中国道教宫观文化》、《丘处机与龙门洞》等书撰写,编辑《三秦道教》杂志,已出版《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陕南小武当∶凤凰山擂鼓台》两部道教专著。
近些年,许多江湖术士自封为“大师”,或招摇撞骗敛取钱财,或妖言惑众非法结社,无不打著健身气功的旗号。但这些健身气功并不都是单修命功的古代气法,大多宣称性命双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