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三,其道一也。
所以,《性命圭旨》的“大道说”,主要是言明“大道”的层次,依次为炁、人、性命。
2、三教合一说
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用“天地人合一”哲学结构图,改造成“社会、精神、自然合一”的学理性哲学结构图示,对照《性命圭旨》“大道说”的哲理性,从中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哲学结构图是一个体系,包括着全部哲学内容的的形式;《性命圭旨》只是一个纵向组合,如天地人合一之“人”,“人”之下言“真人”,又是个名符其实的“养生之道”,是形式之中某个具体的内容。
其二、现实中的三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宗教,各自承担着社会的不同职能和道义,如在“社会、精神、自然”的模式,也可以寻找出三教相对应道义的缩影,如“儒教——社会、佛教——精神、道教——自然”的对应关系;《性命圭旨》将三教合为一起,不能承当全部的职能和道义,只是突击“人道”中养生部分,突出养生之道中的“性命”。
其三,三教因自身的变化,而改变了原有的宗旨,如道教的《道德经》对“社会、自然、精神”都有阐述,后来只专注于人的修炼;佛教从专注人的精神修炼,发展为社会型的修养行为;儒家也因教育功能,改变成社会道德伦理道义;《性命圭旨》中三教合一,只是归纳了人的性命学说,却达不到“合一”的实际效果。
三教的产生是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未提出“合一”的之前,“分”是三教存在的主要形式。儒家讲究“天之理”,如南宋朱子的理学,后来,明代王明阳发展了心学,才打破了明代儒学的局面,与道教和佛教在“心”的道理中找到共同点,在人的“性命”之中找到共同的语言,《性命圭旨》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将人的养生之道引进三教的理论,将 “天理”转到“人心”,从而完成三教能够“合一”的理论根据,并依此提出“性命”双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
《性命圭旨》认为,儒释道三教的精髓皆在性命理论,三教创立的目的,皆在以性命之学化导众生,以成善类。
儒家以“天命之谓性”为性命学纲领。天命是性也是理,儒家著作中《书》谓“安汝止”,《易》谓“艮其止”,《诗》谓“缉熙敬止”,《大学》谓“在止至善”,皆性命之学,儒家修养的(一切)方面都是教人回归造化赋予人之命、性、理。此即“顺性命以还造化”。
佛教以生命为虚幻,以真如为究竟理地。三藏十二部经,无非教人斟破假有,认识真空,超出生死轮回,成就佛乘。佛教的(一切)修为,都是为了使人觉悟,而教内各宗派虽教法义理、修行路径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经是佛言,律是佛戒,论是佛意,皆教人觉悟佛教根本义旨。而超脱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较之世俗的富贵利达等其立意不可谓不高。
道教鄙弃人的世俗追求,在佛家修心的基础上修炼性命。尽管道教各派对长生的理解不同,也并非所有的道教中人都认为肉身可以不坏,都相信拨宅飞升、尸解蝉蜕、祷睛祈雨、去祸免灾等等神通,但提倡通过内外丹功超出自然生命,追求理想的身心形态却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玄牝之门、呼吸之根、金丹之母、玄关之窍等,无非为性命而设。(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1…672页)
上文中的“(一切)”是书中原话,但是太绝对了,故用引号注明。“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天地人合一”,后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和结构模式,前者是后者形式之中的具体内容,具体为“真人”哲理性的说教。
3、性命说
“三教合一”直指人的根本修为,使人超脱外在束缚,直究人的最本质要素——性命的学说,使人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其义旨不可谓不切。《性命圭旨》由此得出结论,心性是世界本性,也是人的本体,“大道说”有:
 7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里的“本体”,即有“本来真实”之意,也有“最高纲领”之意。
《性命圭旨》实际上略去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论上的差别,面直就心性理论在成就理想人格中所担负的使命,就心性之学在三教义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一根本点着眼。实际上,儒家的心性论侧重道德性、价值性,以此为人的伦理行为的根据。道家的心性论侧重生理属性,以此为炼养身体的理论基础。佛家的心性论侧重心理属性,以此为解脱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理论基础。所以存心养性和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间的分际是决定性的,非名词之争。(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2页)
《性命圭旨》从“真人”修炼的立场,阐明了三教的性命观,也继承了元明以来道教性命双修的传统。首先,它论证了性命的定义及性与命二者的关系,“性命说”有:
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
“性命说”情真理切,阐述性命双修,就是修身修心不偏废,性与命、神与气兼修,即精神修养和肉体炼养,方能成就“真人”之道。它们的关系是:性必然表现为心,而心的活动反过来造成对性的役使;命必然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反过来累害命。命受身体累害,所以不能长生;性受心的役使,所以不能静定。身心如此,所以不能达到“尽性至命”的理想状态。“性命说”还借用理学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来阐释它的修养方法:
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
修天赋之性,就是《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克气质之性”就是张载所谓“变化气质”。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性命说”强调性命双修,最后与宇宙性命本体合一。又明“君子”,以承“真人”之道,以全“真人”之德: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
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人翁,是对 “天地人合一”之“人”的称谓,君子就是哲学之子,“知行合一”的君子,非“真人”,而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4、性命理说
《性命圭旨》元集中亦有“生死说”、“邪正说”,教人性命双修,须明识生别死、去邪归正之理。其后的图理之说,皆为性命双修的概念而设;亨、利、贞三集,针对“真人”的性命双修,主要阐述了修炼行为的理论。
人身之体有三,灵质体、流质体和物质体,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之中,三体分别代表了人身三个层次和层面,它们的关系是:一心、三元、五行。一心是心灵,三元是元精、元气、元神,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喻意,泛指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性命圭旨》为人身定义了统一的名词,汇集了儒、佛、道三教中别名,并对十分重要的概念赋予了动物形象。
“普照图”有灵台、规中、气海三窍,在人体正面腹部腔中,分别代表三元聚居位,内应心、脾、肾三脏,合称前三关,分别直指“心源性海”、“黄中正位”、“气海关元”三窍。
 8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反照图”列出人体后面坐姿有天堂、尾闾两窍,喻意人体生命体系是头顶当天堂、屁股做地狱的宇宙结构和天人体系的。和后背中“双关”合称后三关,分别直指“天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