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潇洒!

    电脑正常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厌其烦地仔细记录这场灾难(其实还有很多
细节,实在太累了,只好略去),是因为电脑把我折磨得有点神经了。


    0716(BJ0717)雪龙号冲出重重包围,北冰洋上庆祝60大寿


    由于不断遇到大片大片的厚冰,雪龙号不得不时时调整航向,尽全力完成科学
考察计划。

    按照出发前制定的实施计划,雪龙号将先完成在楚科奇海开阔水域的海洋、大
气综合调查,16个拟定站点分布在北纬73度到75度之间。

    进入楚科奇海后,科考队发现,由于受洋流和气旋的双重影响,考察船不可能
马上到达73度以北的位置。 7月14日,根据冰情,大洋组讨论并经首席科学家批准
后, 考察队临时增加14个站位。第1到9个站位的实施还算顺利。7月15日下午,在
驶往第10个站位时,考察船遇到了厚度在10米以上的大面积冰坝。雪龙号破冰能力
只在1。1米左右。 当时大雾重重,能见度仅10米左右,站在船头看不清船尾。经过
十几个小时的停顿之后,雪龙号在船长的亲自指挥下,调转船头,向南开了10海里,
又向正东方向前进了约40海里,然后沿西经174度线继续向北。C10站位临时改到了
同一纬度但向西移一个经度的地方。

    7月16日1点25分到达新的C10站位,停船作业后雪龙号沿北纬71度向预定的C11
站位前进。记者在驾驶台看到,船长袁绍宏亲临指挥,在发布左转30度、右转70度
之类的命令时,他间或吃一块饼千充饥。下午,在从10号站位驶向11号站位的途中,
再次遇到坚冰阻挡,袁绍宏乘直升飞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冰情侦察后,决定向北纬
70度40分、西经170度方向前进。

    北极的冰与南极不同。南极的冰非常平整,就像我们平时结冰的湖面。而北极
冰由于洋流的作用,造成冰的互相碰撞挤压,形成了不规则的突起。放眼望去,高
高低低,如丘陵地带。船从大块的冰上过,给人的感觉就橡汽车走到颠簸的山路一
样。桌子上的东西乱跳,并撞在一起发出叮咣的声响。这虽然与在风浪中的摇摆有
所不同,但还是有少部分人感到恶心。

    所谓的破冰, 实际上是船依靠强大的推力“爬”上冰块,冰就会在2万多吨重
的压力下破裂。但遇到特别大而厚在冰块,船的推力就不够用了。这期间,考察船
主机尾轴推力轴承曾发生连续3次漏油故障。 此前,在来时的路上己漏过一次油。
每次都得停船检修。

    7月17日凌晨, 考察船在浓雾和重冰围困下仍然破冰前进到北纬70度的位置。
船长袁绍宏激动地说:“这是中国船只确史以来到达的最高纬度(包括南纬)。”
在终于驶离冰区之后,船长说:“我们最后离开的这一片冰区直线距高只有50海里,
我们却航行了整整3天。 ”在这几天的航海日志上,“航向”和“航速”一栏上大
都写着“不定”。船长告诉我,他坐过的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动力是雪龙号的7倍,
可以在北冰洋中如入“无冰之境”,一直航行到北极点。末了船长叹息一句:咱们
的造船水平还是不行!

    到17日早上7点, 雪龙号己基本摆脱坚冰的围堵,向着预定目标第11号站位前
进。

    在冰海中的曲折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 船时16日,北京时间是7月17日,正
好是鄂教授的60大寿。

    身体健康,永远健康!

    晚餐时, 考察队员们齐声高呼口号, 向来自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鄂栋臣教授
“祝寿”。算上这一次,鄂栋臣己是第四次出征极地,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地基上都
留下了他描绘的印迹和汗水。“我搞极地测绘已经整整15年了!”

    两天前,我就采访了鄂教授,下面是整理的当时的谈话。

    问:我国第一次北极科考和第一次南极科考您都参加了,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答:1984年,我国第一次赴南极科考并建立长城站,我负责测绘工作。那次一
出东海,风浪就大得不得了,哪有现在这么平稳。当时我们坐的是“向阳红10号”,
船体很宽,但重心太高,那艘船是文革时用“多快好省”的方法造出来的,质量不
高。走在半道上,储存的油就漏了出来。整个一层走道全是油,大家赶紧端着脸盆
全出来了……

    问:您觉得15年的极地测绘在您60岁的人生和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答:我人生价值的80%以上,都在这其中体现了。我是江西人,从武汉测绘学
院念了5年后留校任教, 很快“文革”开始,学校被合并,因为是“红五类”而进
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任教。但真正搞业务是从南极考察才开始。国家因此也给了我太
多的荣誉: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

    问:那么在您的研究成果中,最得意的是哪一项?

    答: 用“土” 办法制作拉斯曼丘陵地图。这个丘陵是中山站所在地,面积在
100平方公里以上, 从没有人绘制地图。人离开中山站,没有地图寸步难行,更别
说考察了。制作地图的正规方法是航空摄影,但我们经费不多,租不起这一系统。
我们仔细琢磨后,想出一个省钱的办法,用十几米长的红布,在大地上做出十字标
志,租来澳大利亚的直升机,把120相机装在吊绳洞口向正下方拍摄。南极夏季短,
租飞机只能见缝插针, 趁人家自己站不用的时候去租,两个夏天才完成100多张照
片。我把相片带回学校,测量了镜头的跨度值,用计算机计算照片的重叠度后,把
地貌准确地描述出来。 这幅1:10000的小像幅地图是中国自己在极地航拍的第一张
地图。

    问:在以往的南极考察中,什么东西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答:建长城站的苦和建中山站的险。首次去内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建长城站,
我们带的是塑料帐篷,支在海滩上睡觉。一觉醒来时,帐篷被风吹破了,门也不见
了,满身满脸都是雪。我们太累了,每天要干近20个小时的体力活,包括从码头上
搬东西。好几次,我站着就睡着了。长城站建好了,我们也该回去了。站前广场上,
500多个人在上船前给国旗敬礼,每个人都流下了热泪。

    建中山站时,我们的船差点被冰山打烂。当时,我们坐的是“极地号”抗冰船,
没法破冰,被隔在离岸很远的地方。20多天过去了,大家都很着急。7月13日晚上,
趁着涨潮, 船从冰缝里挤过去了,靠到离岸500米的地力。我作为16名先遣队员之
一,先到了岸上。船上也组织敢死队,准备强行卸货。忽然!听见拖拉机一样的轰
响,一个十几平方公里大、几晨米厚的小冰山从大冰山上滑下来,向船冲了过去,
溅起的水花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升上天空,卡车一样大小的冰块不断飞到岸
上。

    我们十几个人一起跪在岸边,对着被挤在冰缝中的船号陶大哭。我们以为船上
100多人全完了。

    事后知道,当时的船长魏文良察觉到了冰山冲下来的前兆,命令船起锚,主机
发动一一这救了大家的命, 船被冰山向前冲了200多米,挤在岸边的冰上。否则,
船必翻无疑。


    0717-1(BJ9718)看见北极熊,引发一串胡思乱想


    7月17日(北京时间18日),下午2点,广播里忽然传来船长的声音:“大家注
意, 船的左舷发现北极熊!”我早上6点刚睡觉,正迷迷糊糊似醒非醒,一下子就
从床上跳了起来。穿上衣服、抓起相机就冲了出来。大家已经涌到了船头,一个个
趴在船边伸着脑袋看。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空隙,却怎么也看不到。两边的人指
给我看,还是不行,急得左边的彭鹏直跺脚:“我来帮你照!”

    厦门电视台的于海青急中生智,让一名船员帮他用摄像机先对着目标,他自己
才找着北极熊。过了差不多七八分钟,我终于看到了,北极熊太远了,它在船的正
前方约500米的地方来回溜达,毛色和夹杂黄灰色污物的雪如此相近。

    “还有一只!”大家惊叫起来。果然,在船的左前方还有一只。这一只近得多,
它正朝我们张望。远看过去,脑袋像熊猫,可屁股又大又圆,像头大象。

    船悄无声息地慢慢向前挪,试图靠得更近些。北极熊对这种“伎俩”似乎不屑
一顾,它迈着悠闲的步子,晃晃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