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设备,可供两架KA-32型直升飞机停放,着陆平台布置在尾楼甲板的中心线位置
上,直升飞机可日夜起飞、着陆、停放。船上配备的航行雷达站,能对起飞的飞机
进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
手术室、化验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为乘船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
生活与工作环境。经过改装,全船可载人数由过去设计的55人增至78人。

    1994年11月20日,整装一新的雪龙号船满载着祖国人民的厚望,从上海港启程,
首航南极中山站。 当年12月6日,进入南大洋海冰区,雪龙号开始沿最佳航线破冰
前进。 此时虽然已近南极盛夏,可是普里兹湾的陆缘冰不少地方仍厚达1。5米,上
面还积有1米厚的雪。 万吨巨轮尽管开足马力前进,可船头一碰软若棉花的积雪,
冲撞力顿时被化解分散了。有时奋战一天,船只能拱进700-800米。面对如此艰难
局面,船上指挥人员决定等待18日的大潮汛对海冰形成影响后再破冰。并用直升飞
机,将部分物资与科考队员运上11海里外的中山站,先期开展科考活动。

    大潮汛到来之后,坚冰依然没有一点儿松动。雪龙号再次向自己的破冰极限挑
战,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向冰层展开反复冲击。与此同时,派出人员下船探测最
佳行进路线。12月21日,雪龙号终于进入连续破冰状态。以后几天,由于越来越靠
近陆基,冰层越来越薄,高昂的船首如同巨大的钢犁,不断掀开冰层,持续向中山
站挺进。 12月25日,在距站区2公里外的两座冰山中间停船卸油。此时,全船时刻
处于机动状态, 以防冰崩毁船。经过全船人员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将330吨
油料输往中山站。

    次年1月20日, 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且填补了我国航海破冰空白的雪龙号
船,驶离普里兹湾回国,3月6日返抵上海。

    1995年11月至次年4月,雪龙号再次远征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此次开始之前,
国家又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对该船进行了整修改装。新建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
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他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
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 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
设施。 经过改造,船上客舱又有增加,可乘载人员由78人增至130人。此后,雪龙
号又曾圆满完成3次南极考察任务。

    今年7月1日起,雪龙号科学考察再次执行我国首次远航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
次考察期间,船上搭乘两架我国自行生产的直升飞机,以便运送考察队员前往北极
冰盖开展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研究课题


    ㈠ 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诸多岛
屿和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
地球总面积的1/25。其中陆地和岛屿面积占800万平方公里,全部归属于8个环北极
国家。但北冰洋仍属国际公共海域。此外,北冰洋中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
行政主权尽管属于挪威政府。但由于中国政府于1925年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
的“斯瓦尔巴德条约”,因此至今中国人仍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并在遵守挪威法
律的前提下在那里进行正常的科学和生产等活动。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位置。 1990年,8个环北极国家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1996年
又成立了政府间的北极理事会(AC),几乎所有北半球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北极研究
活动。我国于1996年加入了(IASC)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在中华民族日益强
盛,迈向21世纪的今天,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已经与我国的经济建设、
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未来国
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科学家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北极地
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我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
和平利用与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

    此外,北极地区是许多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应该
积极参与北极科学研究工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和北极认识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北极研究,不仅对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
意义,而且对我国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现实意义也是很明显的。例如:
⑴北极的气候系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大气气候,左右着我国主要经济地区的季节
交替与旱涝风霜。⑵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的远洋捕鱼船己逾千艘, 年鱼获总量约50万吨,其中1/4来自北冰洋及白
令海临近海域。北极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的
国土整治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㈡ 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现状

    北极系统是整体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大洋环
流和气候变异,因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之一。在近年“全球变化”的研究
浪潮中,核心科学目标可归纳为:对整体地球系统环境演变的认识与预测,因此,
北极的科学研究也将“环境”和“预测”做为根本目标。1990年成立的国际北极科
学委员会(IASC) 于1991年专门设立了全球变化工作组,确定了北极研究重点的5
个跨学科领域,其中第一个研究重点即是海洋-海冰-大气间相互作用和反馈(北
极地区全球变化区域研究计划) 科学方案(IASC, 1992) , “白令海影响研究
(BESIS)、“巴伦支海影响研究(BASIS)等重要领域。目前国际两大全球变化研
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1GB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已确定了
很多相关的计划, 包括:“北极气候系统研究(ACSYS)”、“全球能量和水循环
实验(GEWEX) ”、“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0CE)”、“海洋-大气-冰相互作用
研究(0AII)”,此外一些地区国际科学研究组织和国家也推出了相应的研究计划,
欧洲海洋与极地委员会、欧洲科学基金会规划了为期10年(1996~2005)的“全球
环境中的北极海洋系统研究(A0SGE)”、美国推出了“北极系统科学研究(ARCSS)”
等若干国家计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有关科研机构从80年代开始先后组织了一些相
当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北极国家挪威的卑尔
根大学合作,开始北极-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比较研究的合作。1993年,中国召开首
次北极科学研究讨论会,讨论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战略设想。1992年开始,
国家海洋局二所与德国极地研究所基尔大学和不莱梅大学合作开展了为期5年的北
极海洋生态科学考察,对北极生态系统结构和北极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进研究。1994
年,中国科学家开始实施阿拉斯加已罗(Barrow)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观测研究
及北极大型海洋动物的眼部解剖学对比研究。199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
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该次考察的科学目标是北极地区对全
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内容包括海洋、冰雪、大气、古环境、生态、遥感和大
地测量等方面。 考察队具体实施了4个课题的考察,  已获得了重要的初步成果。
1996年, 我国参加了北极科学委员会的白令海计划(BES1S)、国际北极浮标计划
(IABP)的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了北极冰数值模拟研究和北极变化
研究项目。


    ㈢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内容

    ⒈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