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2-我哥本山-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我一哥一姐仨弟弟,父母加上我,吃饭八双筷。”    
      赵本山说:“妈死爹出走,我的日子不如狗。”    
      我说:“老三老三你别愁,苦日子总会熬出头。”    
      我和赵本山就这样相识了。正像我“担心”的那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的这个新同座真的给我制造了不少的“麻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那年赵本山十六,我十五。如果放在现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是高中生了。但是那时候我们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就参加劳动,没有别的出路,所以上学都很晚。    
      赵本山的个头儿比我稍高,有一米五左右。他长得挺白,这在我们农村孩子中不多见。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他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黑亮黑亮的,显露出一种精明和狡黠。正是二八月乱穿衣的时候,山区的气候变化较大,白天依然挺热,早晚却有些凉了。赵本山和我一样仍然穿的是单衣单裤,衣裤的里面就是光溜溜的肉皮儿,没有背心和裤衩。走路的时候两腿中间的家伙们也跟着无拘无束地悠荡,舒服自在。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撒尿方便,找个背人的地方,掏出来就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内衣外衣里三层外三层,还有“地球人都知道”的北极绒什么的,把人捂个严实。人是暖和了,但里面的器官们却委屈多了。赵本山的脚上,是一双破旧的黄胶鞋,上面裂开好几道口子,大拇哥已经探出了头儿在外面望风呢。如果那鞋留到今天,肯定能当成文物,说不定能拍卖个好价钱。    
      赵本山似乎不知道愁,尽管穿得挺寒酸,并没什么自卑的感觉。他天生的性情开朗、爱扯爱闹,且头脑灵活、语言风趣,只要是有他的地方就肯定能听到笑声。由于有了赵本山,使我们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的乐趣,我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我和他也自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在这里,我和赵本山认识了吴焕民、高墨林两位校长;认识了陈彩荣、程德林、武国良、方心元、郑奇、朱凤梧、葛宪斌、赵纪远、朱文波、冯金财、吴耀东、张欣、冯秀芳等老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师长们给了我和本山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彻底地改变了赵本山的命运。我们还认识了赵本文、周树林、于占忠、范光文、朱文祥、吴晓东、高春华、葛宪家、赵云海、周淑霞、周桂霞等同学。如今,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都已经人到中年,在社会和家庭中担起了沉重的担子。岁月的沧桑,早早地刻在了他们的脸上。每当我们回忆起那段苦涩但却快乐的时光时,便感到一种欣慰:我们中间出了个赵本山,他是我们的骄傲。    
    


第一章 学生时代苦人儿本山

    本山是个苦人儿。他出生在1958年这个“大跃进”的年代,注定了他要和苦难结了缘。从降生开始,本山就开始挨饿。由于严重缺乏营养,母亲的奶水不足。看着孩子饿得“吱哇”直叫,爷爷舍上了老脸抱着他东家走西家串地要奶吃。也许正是这百家的奶水养育了本山,才使他能有了非同凡人的灵性。有一次老人背着本山到别人家去讨奶水,在冰天雪地里跌了一跤,把本山扔出去老远,休克了老半天。大家都以为小三儿这下完了,准备往外扔了。那边厢小三儿却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像是睡了一大觉。这一跤,小三儿没落下任何毛病,脑      
    袋瓜儿照样鬼精鬼灵。有了这一跤垫底,再遇到什么大事小情的就都有惊无险了,因为有爷爷始终在保佑着他。三年自然灾害(人祸大于自然灾害)期间,本山和所有挨饿的孩子一样,吃糠咽菜,没吃过几顿像样的饱饭。中国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够存活下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活了过来。    
      如果光是这点苦,那也算不得什么了。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的人家都是这样,你饿我也饿,心理倒是很平衡。不像现在大伙虽然都吃饱了饭,但是看着别人住洋楼、开洋车的、泡洋妞,心里难免会有其它的想法。本山的苦还在后面。5岁的时候,在生产队里当“大嫂队长”的母亲张淑琴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撇下了丈夫和孩子撒手而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人的生命就如同草芥一般。万物之灵的人类,像动物一样进入了自然淘汰的状态:生命没有保障,有病就得等死。    
      “幼年丧母”是人间最大的不幸,这个不幸就正好落在了本山的头上。就在妈去世的那天,小本山一不小心坐进了火盆里,烧了一屁股大泡。幼小的本山只知道身上的痛,还不明白心上的痛。没了妈的本山,在爷爷和哥姐的照顾下一点点地长大。家人虽然很疼爱本山,但毕竟代替不了母爱。母爱的缺失,是本山心里一块永远的痛。    
      本山七岁的时候,父亲赵德仁因为和队长打架,被迫背井离乡,到黑龙江去谋生,只留下本山的爷爷领着四个孩子过日子。这样的日子可以想像是多么难啊。开始的时候,爷爷还能尽量地照顾几个孩子。后来爷爷老了病了,这个家就没了主心骨,乱成了一团。白天,哥哥、姐姐去参加劳动,把小本山一个人扔在家里,他成了不是孤儿的孤儿。幸好村里还有不少本山的亲属,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照顾本山这个没娘孩子的职责。本山最常去的地方是五奶、老叔,还有瞎二叔赵德明家,这些好心的亲属不拿本山当外人,赶上饭就让他吃一口,这样大大缓解了本山的窘境。在二叔那里,本山还学会了拉二胡、唱二人转,得到了艺术的启蒙。    
      十四岁那年,爷爷去世,大哥和姐姐都独立成了家,二哥去当了兵,年少的本山只好自立门户,另起炉灶,稚嫩的肩膀上,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本山自己打柴、自己生火、自己做饭,总之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晚上睡觉,他一个人守着两间空房子,伴随他的是无尽的恐惧和寂寞。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又有谁知道这早当家的孩子有多难!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本山不得不上山去刨些地龙骨、和尚头之类的药材,换两个钱。有时候也采些山野菜、蘑菇什么的,能换钱的换钱,不能换钱就自己吃。上山采药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山上的药材很丰富,但是因为采药的人多,药也就难采。想要多采药,或采好药,就必须得走更多的路,爬更高的山,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力气、冒更大的风险。为了采药,本山的身上剐了多少个口子、摔了多少次跟头,恐怕他都记不清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着荆棘坎坷还有毒蛇野兽,能够活下来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人是吃饭的冤家。队里分给本山的300斤口粮,不到半年就吃没了。怎么办?为了添饱肚子,本山想尽一切办法,采野菜、挖耗子洞。这里所说的耗子不是普通的灰老鼠,而是生活在田地里的一种田鼠,长着褐色的皮毛。这种田鼠非常勤劳能干,秋天的时候在洞里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以应付漫长的冬天。而且,田鼠们有一种本能,它们所储备的粮食都是籽粒饱满的好粮食,不好的人家不要。所以,在那个年头儿,挖耗子洞是人们增加一点口粮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一到了秋天,几乎所有的田地里都有人在忙活,东张西望地寻找老鼠洞。这时的田鼠们便倒了霉,弄不好就会家破命亡。然而,这东西的生命力比人还强。不管你今年消灭了多少,明年照样还是人丁兴旺。其实也幸亏了这些田鼠,要不是它们,本山不知道要多挨多少饿呢。    
      本山到底吃了多少苦,真是数也数不清楚。《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们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总还有个数,但和本山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而且,唐僧师徒们是大唐皇帝的使者,后面有玉皇大帝和菩萨撑着腰呢,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本山却是无依无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无可奈何中艰难度日。他完全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能出头儿!    
    


第一章 学生时代分吃午饭

     我家住在茶棚村的小台子沟,离莲花学校有五华里的路程,步行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只好带饭。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农村的日子非常地艰难。我家有八口人,靠我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养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