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伟人之间-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清早还要学习俄语。他对邓、陈二人,非常尊重、关心,每当炊事员给他端来什么好吃的,他都要问:“邓政委、陈司令员有没有?”炊事员回答“都做了”时,他才肯吃。他在总结淮海战役的经验时说:“淮海战役各个歼灭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军,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而双堆集歼灭黄维一战,则为承先启后的关键……双堆集歼灭战以运动战始,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我军在转换关头上运用不同战法而持之以顽强,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    
    陈毅是个儒将,时年47岁。他性格豪爽、风趣,喜欢下棋、吟诗、散步。在战场上,他常与谭震林、邓子恢对弈,而且从不服输。他是天生的诗人气质,有一天在总部作战室里,就兴致勃勃地大声朗诵起明世宗嘉靖帝《送毛伯温》的名篇,以壮行色: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邓小平是三人中年纪最小的,时年44岁,却是头。他沉稳坚毅,不苟言笑,举重若轻,决策果断。他对刘、陈二人非常尊重,视若兄长。他在战场上,天气再冷,每晚都要洗个冷水澡。他每天早上起得最早,先打拳散步,然后思考问题。他尤其喜欢一个人玩牌,玩牌是门艺术,淮海战场上的胜负同样取决于他的领导艺术。他善于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诸多事件中,迅速抓住最主要的矛盾而果断解决。作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有句名言:“把千军万马置于党中央视线之下。”为了做到这点,在远离党中央千里迢迢的淮海战场上,他不顾战斗环境如何险恶,自己身体如何劳累,都要把战情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得清清楚楚。作为中原野战军的政委,他常对部将杨勇、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人说:“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这是何等的风格,何等的眼光,何等的气魄!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5节 淮海战役的部署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淮海地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西北屏障。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巧设“十面埋伏”,歼灭西楚霸王项羽主力的大战便发生在这一带。项羽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固镇)被围,在四面楚歌中,泪别虞姬,败退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拔剑自刎。刚愎自用的一代枭雄项羽演出的悲剧,结束了历经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农民出身的刘邦登上皇位,开创了大汉王朝。    
    如今,在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和刘邓等也将在这里布设“十面埋伏”,聚歼蒋介石在中原和苏皖地区的主力部队。    
    淮海战役是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而取得伟大胜利的。    
    淮海战役发动前,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就为中央军委起草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淮海战役部署”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十一、十二月两月完成淮海战役”。这个电报是发给华东野战军的,同时告知华东局和中原局。    
    毛泽东历来多谋善断。在淮海战役发动前的一个多月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同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的军政首长反复磋商,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作出战略决策,并从容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回忆评述道:    
    毛主席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又博采众长,使这个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战役第一阶段的进攻方向选定在徐州以东,歼灭对象是黄伯韬兵团。中野主力直击徐蚌线,协同华野作战。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最高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经过酝酿磋商,使战役的具体部署更加缜密。    
    这是淮海战役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战略决战能够迅速地有条不紊地胜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的基本作战方针已经确定,但毛泽东仍然十分持重、谨慎,丝毫不敢懈怠,没有因此而放下心来。10月27日,毛泽东致电华野、中野军政首长,叮嘱:“你们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军事统帅毛泽东经常用来指导我军作战的一句名言。战局瞬息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兵贵神速。”毛泽东正是根据战局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战役部署,达到战略目的的。    
    后来,局势果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徐州、蚌埠地区,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淮海战役遂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战役发起后,毛泽东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华野并告中野的电报,确定在徐州附近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主力的战役目标。    
    徐州刘峙(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集团是国民党军驻守长江以北的一个庞大的重兵集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不失时机地决策就地歼灭刘峙集团,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而歼灭刘峙集团的首次战役,是歼灭黄伯韬兵团。    
    当华东野战军主力切断正由运河以东向徐州靠拢的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在辗庄形成对该兵团的包歼之势时,邓小平和总前委当即提出建议,由中原野战军插入敌人侧后,强行攻占津浦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宿县是一座古城,有“南徐州”之称。攻占宿县可切断徐州守敌的后方交通线,断绝他们的后路。此建议立即得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批准。11月9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致电称“迅速部署截敌退路以利围剿是正确的”,要求“愈快愈好,至要至盼”。结果,11月16日中野攻占宿县、固镇,切断了徐蚌线。对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作了高度评价,说道:    
    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尚不敢作这种估计”的事情,刘陈邓和总前委作了适时、正确的发挥、创造和完善。    
    当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取得淮海战役首次大捷后,邓小平和总前委又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歼灭黄维兵团的建议,并提出了歼敌的兵力部署和打法。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部队,拥有装备完好的12万人马,正由豫南闯进增援。11月23日,刘、陈、邓向中央军委发电说:“现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24日,毛泽东立即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陈、邓电文,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说: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攻歼黄维兵团,“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超领导艺术,是对刘陈邓的绝对信任!    
    结果,经过20多天的激战,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活捉敌兵团司令黄维,是为淮海战役的又一大捷。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见解。就是在采取什么战法来合围黄维兵团这个问题上,中野的决策机关里有两种意见——邓小平和张际春(中野副政委)主张把敌人“围死”、“围而不阙”,用阵地战消灭敌人;而司令部作战室的一些参谋则主张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法,放开一个口子,用口袋阵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