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提议对外用兵、鼓吹对外拓边。
  自起兵以来,刘秀用兵多年,积尸成山,白骨累累,故而他对战争深恶痛绝。凡在他面前主动对外邀战之人,很多都被申饬、警告。甚至前太子刘疆因此而失宠,最终失去储君之位。
  四是贪赃枉法、违法乱纪。
  刘秀对贪官污吏一向痛恨,杀起贪官来毫不手软。前后两任大司徒欧阳歙、戴涉以及河南尹张伋等二十多名高级地方官,都因此获罪被处死。
  由此来看,马援是因为触犯了后两条“高压线”而被黜的。建武中晚期,政治环境日益严苛。刘秀为了确保长治久安,对于官员要求极严。小过重罚、小罪大刑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马援出师南征以来,确实功效甚微。单单是“糜师无功”、“挫损军威”两条罪名,就足够“革爵诛亲”的了。更何况还有“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目无君父,大逆不道”这样可怕的罪责?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秀对马援如此处置,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他看来:“朕屡次劝他不要出战,他却不听。如此酿成如此大祸,这样处置他已是“从轻发落”了!”
  马援这位开国元勋,因晚年过错被谗而遭到严厉处置,名誉被毁,封爵被废,妻子儿女也受到株连。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遗憾。千秋之下,让读史之人也不禁为之感慨,为之扼腕叹息!
  然而,从更深层次来分析,马援的悲剧却是多种复杂因素的产物。抑制功臣是刘秀的既定国策,对于武将尤其防范甚严。马援固然功高天下,却一再要求四处征战,难免有“邀功求名”之嫌。建武十六年以后的边疆战场,几乎成了马援一人的舞台。他身携“震主之威”,肩荷“不赏之功”,不能不令刘秀对他的用心与动机产生怀疑。刘秀惩治马援,还隐隐地有一丝警告其余功臣的意味:“你们不要再主动邀战了,保全令名才是上计!否则,马援就是下场!”
  马援的案子是刘秀钦定的“铁案”,谁敢翻案?终于建武一朝,他的案子始终没有“平反”。看上去,马援真是冤沉海底了!
  马严愤于梁松、窦固的谗言,对于家益失势、屡为权贵所侵侮哀叹不已,他不胜忧愤,就与蔺氏商议:“婶娘!不如与窦氏绝婚姻,将原本许配给他们家的小妹改奉掖庭!有朝一日,若是她能成了王妃,必能为我家报仇雪恨!”马夫人也是激愤不已,当即应允:“如今之计,也只好如此了!”马严立即上书刘秀:“臣叔父援孤恩不报,而妻子特获恩全,戴仰陛下,为天为父。人情既得不死,便欲求福。窃闻太子、诸王妃匹未备,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愿下相工,简其可否。如有万一,援不朽于黄泉矣!又援姑姊妹并为成帝婕妤,葬于延陵。臣严幸得蒙恩更生,冀因缘先姑,当充后宫。”
  此刻,刘秀也意识到了自己对马援确实处置过重。可是,前案已成定案,不好再恢复新息侯的爵位。见了马严的申请,他当即准奏,下令将马援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儿其选入太子刘庄宫中。几年后,刘秀与阴丽华亲自作主,将她正式聘为太子妃。这位看似不起眼的马家姑娘,就是彪炳史册的“明德马皇后”。由此足见,刘秀是在用一个体面的方式为马援隐讳地恢复名誉:皇帝会与一个罪人结为亲家吗?更何况,还是为太子娶的正妻!从这点来看,刘秀也算是对得起马家了。他似乎是用行动在说:“老马!你别怪朕对你下手重。如今,朕让太子娶你家的闺女做儿媳,你还会埋怨朕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一年后的永平三年(西元六十年),刘秀早已去世,端坐在御座上的正是刘庄。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刘庄于这年二月册立马氏为皇后。但刘庄把建武名臣、列将图像置于云台时,却并未列入岳父马援。东平王刘苍观图后惊问:“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刘庄意味深长地笑笑,没有回答。岳父未被列入云台,并非因其功勋不够,而是因为刘庄执行刘秀生前既定的抑制外戚政策,故而如此安排。
  永平十七年(西元七十四年),刘庄的岳母马夫人去世,与马援合葬。刘庄下令为其重修封树,建立祠堂。建初三年(西元七十八年),刘庄之子刘炟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追谥外祖父马援为忠成侯。至此,马援一案这才彻底平反。这一刻,距离他蒙冤去世已经整整二十九年了。
  天道冥冥,雪冤有时!
  (六)风清日朗

  刘秀是儒生出身,雅好儒家经典,一直是乐之不疲。从皇帝刘秀开始,朝廷公卿大臣随之做表率,全国上下无不以修行儒术为荣,无不按照儒家经义身体力行,处世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治理下的大汉天下,风清日朗,教化大行,显示出一派盛世王朝的和平气象。从此,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儒学治国实践就此开始。
  在这种浓郁氛围的熏陶之下,大汉王朝的道德水准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东汉一朝,道德之高洁,民风之淳朴,民德之宽厚,除了传说中上古的三代时期以外,无以伦比。就连明、清等以理学统治地位时期的道德水平都无法与东汉相提并论。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戎马悾惚的战争岁月,他不仅征召武将、文法吏,也在搜寻专做学问的儒生。在他执政的三十二年岁月中,刘秀的身边,除了卓茂、伏湛、侯霸、宋弘、蔡茂、冯勤、赵熹、牟融、韦彪等行政能力突出的儒生以外,他的身边有着以桓谭、冯衍、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桓荣、丁鸿、杜林、恚Ш甑纫匀寮已跹芯课爻さ娜寮已д摺
  建武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十月,刘秀在定都洛阳之后,他下令紧急从各地征集图书,以免遭受兵燹的破坏。经过几年的辛苦搜集,他总共征集到了两千多车经牒秘籍。这一举动,为文化的恢复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武五年(西元二十九年),刘秀下令在洛阳建设太学,完全按照古法,笾豆干戚,无不必备。
  此后,又在朝廷里设立了五经博士:《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五个大的学问分类之下,又有众多的流派,朝廷根据不同的流派设立的不同的博士。《易经》之下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等四博士;《尚书》之下有欧阳氏、大夏侯、小夏侯等三博士;《诗经》之下有齐、鲁、韩等三博士;《礼记》之下有大戴、小戴二博士;《春秋》之下有严氏、颜氏等二博士,总共是十四个博士席位。
  在刘秀的大力倡导之下,很多学者们都开馆授徒,传播儒家经义,为国家培养儒学人才。刘昆、杨政、戴凭、尹敏等四人,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刘昆字桓公,是陈留郡东昏县人,是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的后裔。他在少年的时候,曾学习过儒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在汉平帝时期,他拜沛国人戴宾为师,学习“施氏易经”。刘昆善弹雅琴,美仪容,有德行,情操高洁,在家乡一带很有声望。
  王莽末年,刘昆开馆授徒,门下弟子常年保持在五百名左右。他是学“礼”出身,对于门下的弟子也在这方面做严格的训练。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带领弟子举行飨射,按照儒家旧章,举行各种仪式。他命弟子们上山砍树,采摘葫芦叶子,将木头、植物叶子做成一些简陋的器具,模拟古时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器物。他命人折下桑树的枝条,用绳子弯成弓状,用蒿草杆做箭,用菟丝草做成靶子,让弟子们学习“射礼”的规矩。
  由于祭祀、射礼这些古代礼仪,当时已经荒废已久,没几个人知道怎么搞。即便在朝廷,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懂。而且,举行这种活动,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授权才能够做!
  刘昆搞的这些“祭礼”、“射礼”等活动,当然是模拟正规的典礼。他的条件虽然很简陋,但是由于参加的人数众多,看上去也很有趣。因此,他每次搞这些教学活动,县里的县令以下官员纷纷前来捧场、观摩。然而,此事很快传到了王莽的耳朵里。王莽以刘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之心,将刘昆及其家属下狱治罪,关进了外黄县监狱。按新莽法律,刘昆的罪名如果成立,他本人以及满门老小全部要被杀头。幸运的是,此后不久王莽被推翻而且身死,刘昆因此得以与家属出狱回家。天下大乱,刘昆抱着图书典籍,带着家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