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10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鹨怖督矗虼瞬荒苷饷窗装椎姆殴ァ

随后多尔衮又下令到北京,让荷兰人立刻去联络日本,告诉徳川家光,自己将要和中华军进行决战,希望日本尽快出兵中国参战,同时也请了荷兰人出兵,帮助清廷,并且承诺,一但击败商毅,不仅把台湾让给荷兰人,而且还可以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效仿葡萄牙租借澳门一样,也租借给荷兰一块土地,而且地点可以由荷兰人自己挑选,要那儿给那儿。最后多尔衮又命人下令朝鲜,命令朝鲜立刻出兵五万,到中国参战,并且供应大量的粮草军需用度。

可以说现在多尔衮为了和中华军决战,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已经不顾一切了。

当然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在山西,因为在目前来说,只有山西的局势最不稳定,至少大同还在姜瓖的手里,而且在短期内,清军还真拿大同城没有办法。

多尔衮思考再三,决定力争招降姜瓖,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好的结果。于是多尔衮亲自赶到大同城前,希望用自已的威信力说服姜壤,派出使者去面见姜瓖,表示姜瓖反叛,是误解了清廷的意图,清廷念姜壤昔日之功,可以不计前嫌,只要是姜瓖能够回心转意,悔罪归诚,仍然可以对姜瓖恩养依旧,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是为了让姜瓖放心,多尓衮不禁亲自写给姜瓖一封信,赌咒发誓,决不会违反诺言。还特意命人制作了两份丹书铁卷,让使者交给姜瓖,表示让他不用担心清廷出尔反尔。

见到了使者之后,姜壤也十分客气,向使者表示,自已的叛清之举确实是迫不得以,如果多尔衮愿意重新接纳自己,当然是求之不得,但自已毕竟巳是叛将,因此不要轻易相信多尔衮的承诺。并且又给多尔衮写了一封回信,首先列举了自己为清廷所立的大功,但不仅没有受到升赏,相反多方受到清廷的猜忌,因此为求自保,才举兵反叛,多尔衮想重新招降自己,虽然十分高兴,但却害怕受骗上当,因此希望多尔衮拿出俱体的成意方案来,否则自己宁可守在大同城里,与城共存亡,也决不出城受降。

其实姜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这次反叛,己是覆水难收,想在反清之后再图归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现在清廷为了安定人心,不会对自已下手,也许还确实会对自己加以安抚,但等这个风头一过,山西彻底安定下来,再和自己来个秋后算帐,反正到时候随便给自己安上一个什么罪名都可以。至于什么丹书铁卷,和擦手纸其实没啥两样,因为这是清廷发的丹书铁卷,清廷说它有用才有用,清廷要说它没用了,也就真没用了。当年朱元璋发出去多少丹书铁卷,但要杀谁来,照杀不误,也没见过谁用丹书铁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不过姜壤在回信里表示自己愿意再归复清廷,其实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因为经过了清军差不多三个月的围攻之后,这时大同城里的处境也十分艰难,虽然粮食、物资并不缺乏,但关建是人心涣散,军心不安,姜瓖已经知道清军在山东、南阳战场连连失利,但无论是山东、还是南阳,离大同都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在大同城里的反正军队,普遍都有一种看不到前途的悲观情绪。

因此姜瓖也认为,只要是缓上几个月,局势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说不定中华军就能够打到大同来了。而所谓让多尔衮拿出俱体的成意方案来,就是希望让清廷能够暂时退兵,让大同城里的军心民心可以安定下来。

收到了姜瓖的回信之后,多尔衮当然看得出这是姜壤是在使用缓兵之计,目地就是想让清军暂时撤军,好拖沿时间。但如果不能说动姜瓖归降,但却能够把他稳在大同城里,对清军来说,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只要是击败了中华军的进攻,那么攻破大同城当然不在话下了。而且自己也同样可以先稳定姜瓖,然后另想别的办法来攻破大同城。

因此多尔衮又立刻派人回复姜瓖,声称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可以停止进攻大同城,并且撤军二十里,然后再和姜瓖商谈重新投降清廷的条件,但也要求姜瓖只许留在大同城里,不许外出,不许进攻清军,不许联络他人,否则凊军将会立刻来重新围攻大同城。

现在姜瓖只希望清军赶快撤军,好让自己缓过这一口气来,因此对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也全盘答应了下来。于是多尔衮留下多罗郡王瓦克达率领两万人马,在这里困守大同城,自已率领大军,进入河南省,准备和中华军进行决战。

第049章 南京的决策(上)

就在多尔衮紧急招集人马,调动兵力,准备与中华军决战的时候,在南京政府内部,同样也在为下一步的战斗进行着紧张的准备。

连续取得了山东、南阳的两场胜利,不仅夺取济南、兖州、南阳等战略要地,而且总共歼灭、俘虏、投降的清军总数约有十二万多人,同时还包括两支清廷苦心训练的新军。而中华军自身的损失,还不到二万,因此在南北边线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收到南阳大捷的报告之后,商毅立刻招集统战部成员,招开军事会议,商议南京政府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李岩首先发言道:“大王,依在下之见,现在山东、南阳之地己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下一步就应由淮南军区出兵,攻取徐州,然后三线齐进,夺取河南,先收复中原之地,进而收复京师,最多三年,则天下尽归大王所有。”

自从商毅正式向清廷宣战之后,南京政府的官员对商毅也发生了改变,由“王爷”变成了“大王”,虽然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含义去大不相同,前者只能算是一个高贵的爵位称号,后者却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统治者称呼。商毅当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其实要不是商毅有言在先,只有收复北京之后,才行称帝之举,这时恐怕劝进的上奏已经推满了商毅的桌案。

不过南京政府的主要官员都清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击败清廷,只要是彻底击败了清廷之后,商毅称帝也好,建立新朝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现在的大局对南京政府来说也是一片大好,在取得了南阳、山东两战的胜利之后,中华军对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半包围之势,由其是徐州地区,已经陷入己中华军的三面夹击之中,仅仅只是在西北方向,沿着黄河流域连接着归徳府,清廷才免强保持对徐州地区的控制。

因此李岩提出先收取徐州,再进取河南,进而收复整个北方的计划,也是绝大部份南京官员的共识,当然这样也是一个按步就班夺取天下的正常步骤。

李岩又前一步解释道:“虽然现在清廷在徐州、归德一线有重兵把守,总兵力不下十二万,但这时清军却要三面设防,兵力分散,而淮南军区却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全力进攻徐州,因此这一战获眣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堵胤锡也道:“现在清廷虽然在四处调集兵力,准备固守河南,因此进攻徐州,应该火速进军,不能拖延,否则等清廷聚齐了人马,给徐州增加兵力,再想要夺取徐州,可就困难了。”

商毅听了,却微微一笑,道:“现在清廷总共也就只有这么多兵力了,如果给徐州增派的兵力多了,其他地方自然就会少了,虽然夺取徐州困难了,但在其他地方,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战机。”

这一番话却让堵胤锡听得却有些莫名其妙,听商毅的意思,是想诈取徐州,吸引清军的兵力,然后趁虚攻取其他的地方。从道理上来说,这个计划确实没有错。但堵胤锡也是精通军务的人,知道实际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清廷会不会上当,诈取徐州,也需要投入一定的兵力,如果投入的兵力少了,徐州也就无需援军救援,而投入的兵力多了,则相对中华军在其他战场的兵力也会减少,未必就能在其他战场上轻易取胜;另外如果清廷在徐州地区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对于南京政府的淮南、山东地区,也是一个巨大的危胁,就中华军能在其他战场上取胜,但如果在淮南、山东地区出现了大的意外,对于南京政府来说,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徐州地区的战略价值,相对于南方来说,更为重要一些。而对北方,则并非是举足轻重。

不过李岩毕竞是和商毅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对商毅的用兵思路也了解一些,知道商毅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注重于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道理其实也十分简单,把敌人消灭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