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讲座-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维:“不如向廊下书著,纵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这一段表现了神秀的修行见地及种种思维活动。他认为“求法即善,觅祖即恶”,求也不是,不求也不是,把佛法和祖位分割开来,陷入极大的内心矛盾之中。神秀追随五祖的时间较长,又是教授师,代五祖在东山执教,当然大不平常。五祖对他的评价是:“东山之学,尽在秀矣。”这是不能再高的赞誉了。虽然如此,五祖并没有印可他,没有把衣钵传给他,而与众人一样,要过呈偈一关。这种传法方式,已不同于上四代祖师了。这种公开竞争的新的传法方式,难免会给神秀造成震动,但也不能怪五祖坏了祖师们的规矩,神秀没开悟,没有见性,五祖怎么会把法传给他呢?同时只有通过“呈偈”这种公开竞争的方式,才能显示出六祖超越常人的能力。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神秀的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是譬喻。佛当年在树下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就把这棵树称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如明镜一般,就可以照物。如果镜面上积有尘埃,镜子就失去了照物的功能。所以就要用功,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子的本意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沉迷,所以要时时加以护持,不要让五浊烦恼来干扰这个清净的佛性。
  要知道,神秀这个偈子是很有水平的,不能因为他没有得法而小看了。他的中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但为客尘所染”,所以必须修戒、修定、修慧。这种思想来源于印度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就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里结合一起分析神秀偈子的含义。
  释迦佛灭度后百余年间,通过“七百集结”和“万人集结”两大法会,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后来又分成二十部之多。小乘二十部,就其共同点说,就是无我——一切法无我。这个无我,在佛教中又分成两个,一是人无我,一是法无我。佛教认为,任何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合和而成,其中色蕴是物质部分,其余四蕴是精神部分。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物,一个心,这两大部分。大家学习过《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五蕴,就是指这五个方面。宇宙万事万物,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五个,归纳起来就是心与物两大类。人我是五蕴合和,心物合和而成的一个假象,所以才叫“五蕴皆空”,离开这五蕴,就找不到这个人我。有这个人我,就会产生贪、嗔、痴种种烦恼,因而陷在生死苦海之中。对这一点,小乘佛教的认识是共同的(二十部只有犊子部认为有我,并有其中的理由)。如果追问,人我是五蕴合和而成的,离开了五蕴当然就没有这个人我。但五蕴又有没有呢?小乘佛教基本上认为五蕴是有的,故其结论为“我空法有”。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缘而成的东西总是空的,但那些具体、实在的因和缘总空不了吧。现在的自然科学也这样认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物质又可以分,于是就去寻找最基本、不可分割的物质。从分子找到原子,从原子找到基本粒子,现在对基本粒子还在进行解剖。烦恼的根子是“我”,只要懂得了“无我”,就找到了断烦恼的方法。但如果仅有我空,而五蕴、烦恼这些“法”不空,烦恼又怎么断得了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产生了大乘佛法。
  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出了一位大师——龙树菩萨,他对般若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并系统地加以了总结。其代表作是《中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龙树的弟子提婆又作了《百论》,这四部论都是解释般若的。严格来说,讲般若学,讲《金刚经》,依这四论来讲才是“正统”。我国隋唐时代的三论宗,就是龙树学派的嫡传。该宗就是专门阐述和修习《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而得名的。不管三论、四论、最重要的要数《中论》。《中论》首先是破小乘的,它认为,不仅人我空,五蕴也空,并提出了一切法空的著名论断。在龙树菩萨那里,才把大乘佛法的这一命题确定了。
  一切法空,不留半点执着,为什么要如此全面、彻底地谈空呢?那里因为你还抓住一点是实在的东西,就得不到解脱。我空法有还停留在二元论的境况中,道理上也讲不通。只有一切法空,一切烦恼才起不了作用,也才有解脱可言。《中论》把小乘破得特别厉害,小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中论》都毫不留情,一破再破,破到最后,佛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涅槃等等,全都加以横扫。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佛教的根本,怎么能破呢?这是因为小乘把这些大法变成了教条,在法上执为实有,法就死了。只有通过破,才能把这些法变活。
  其实在《金刚经》里,全是这个破字,“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这是佛自己破自己吗?不破,怎么会有后面的“是名第一波罗蜜”、“是名佛法”呢?当你把《中论》看完之后,那些禅宗祖师们的“棒喝”,哪里又超出了《中论》的范围呢?在《中论》里,还涉及了许多哲学问题,仍然是破,对时间、空间、因果,全破,毫不留情,而且极其精彩。《中论》为什么要这样来破呢?这是因为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看世间学说的,大家可以去参。
  《中论》的思想,就是佛教里的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谁也离不开谁,无一法可以独立,只有这个原则是不能破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万法的实相,超越了破立的范围。没有一法可以成为实法,没有一法可单独成立,一法缘起,必须万法相应。我现在弹指一声,就万法俱足——没有这两个指头,能弹得响吗?两天不吃饭,有力量来弹吗?没有父母,哪有我呢?没有空气,谁又听得见呢?没有地球,大家都不知在哪儿,能聚在一起听我此时一声弹指?的确是缘缘相因,无穷无尽。所以仅这一弹指,宇宙万法,无不含摄。把这个道理充分发挥出来的,就是华严宗,华严宗称这个道理为“法界缘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没有止境,总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在经典力学之后,从相对论到统一场,物质到反物质,空间到反空间,时间到反时间,三维、四维时空到多维时空,宇宙爆炸等宇宙生成论……这一切,无非就是要把人生和宇宙圆融起来,从这些最新最高的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可以看到中论、华严理论的深刻,也才能明白后面六祖大师那个偈子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坛经》讲的,都与教融为一体,怎么分得开呢?但却是教的升华。反过来看,神秀在全部佛法中所表现的见地、程度,也就十分清晰了——下面用五祖的话来证明。
    《宗镜录》的责难

  祖知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祖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日两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神秀认识到了自性本自清净,但却停留在“我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