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讲座-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神秀认识到了自性本自清净,但却停留在“我空法有”的层次上;他甚至也认识到“一切法空”(在神秀的著作中,大乘佛法的境界是很高的),但认识归认识,毕竟没有实际证悟到“一切法空”。他在实证的现量境中,在修行的实际理地中,只达到了“我空法有”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还必须“时时勤拂拭”。神秀是诚实和有道德的人,他是就自己的真实见地写了这首偈子,没有花言巧语地胡诌一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尘劳的压力才能说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样精辟的见解。因此五祖说他“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还没有达到“无上菩提”这种绝对自如的境界。对这个境界,五祖作了相当细致的阐述。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就不是“时时勤拂拭”所能达到的境界。为什么呢?“拂拭”时自性清净,不“拂拭”时自性就不清净了吗?真正的佛性还能被污染吗?真正见性之时,“拂拭”不“拂拭”是什么闲言语!一切皆如,分别悉泯,即妄即真,从何处划分得出菩提烦恼来!这里五祖把禅宗的特点和盘托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而且觅烦恼生死了不可得。要知道,五祖这番话也不全是禅宗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与我们刚才讲到的华严境界也是一致的。五祖与华严宗的法藏大师是同时代的人,在高境界上真是一个鼻孔出气。五祖留下的著作极少,《坛经》的这段文字中,充分地表现了他极高的禅宗境界和娴熟的教下功底,并把禅宗和华严的根本大法,有机地融为一体,苦口婆心地向神秀作了交待,可惜神秀悟缘未到,错过了得法的机缘。
  宋代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里赞叹神秀的偈子“有体有用”,而说六祖“只开了一只眼”,这自然有他的看法。但以谁的为准呢?见道的人心中自然明白。在这里我们当然要以五祖的评判为准,而不能附会永明寿,五祖比他更了解神秀。作为禅宗一脉单传的五祖,如果把衣钵传给了神秀而不是慧能,那么以后的中国佛教史、禅宗史都要改观。从几十年后神秀禅系在佛教舞台上迅速消失,六祖法门在全国佛教中取得主导地位这一事实来看,六祖的法,的确比神秀高明得多,圆满得多,也更适应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同时也证明了五祖非凡的眼力。
  尽管如此,五祖对神秀仍然是爱护的,对神秀的成就也是肯定的:“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不是敷衍的话,对一般人来讲,能达到神秀这种程度也是困难的。对某种根器的人来讲,也是适用的。那些人有那么多业力,有那么多烦恼,要让他们顿悟是很困难的,指导顿悟的善知识也不多。所以,照神秀的办法,对自己的烦恼、妄念时时警惕,随时照了,也是不可或缺的践履,这样修行,当然“有大利益”,至少也可以“免坠恶道”。有此基础了,再遇到大善知识,也是可以见性开悟的。
    分别思维与言语道断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至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段文中,可以看到六祖的大智大慧,他能见机而作,又不失分寸,对世间法了然于胸,不露痕迹。他请张别驾书偈时,还随口说出了“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种震凡骇俗的奇特语来,与神秀作偈时所表现的矛盾和紧张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照。仅从文字表面上的气氛而言,也远非神秀可比。我们在前面讲的那一些道理,就是为了迎接六祖这个偈语的出场,也才知道六祖这个偈子的份量。
  针对神秀“我空法有”的思想,六祖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其意思是: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有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又是什么呢?全部《中论》也不外这一句。你想,在内觉得有个实有的佛性,在外又觉得有个实有的尘埃,而且尘埃还要把这个佛性污染,于是就要去拂拭……这样纠缠下去,你怎么空得了呢?又怎么解脱得了呢?“何处惹尘埃”就与之相反,对内不再认为有什么佛性,对外也不再认为有什么尘埃,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对任何对象,世间的、出世间的、凡的、圣的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要找一个实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从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问题,望大家好好去参。
  “本来无一物”贯通内外、三际、十虚,妙不可言。可是以前许多人讲到这一句时都讲偏了。他们说,我这儿什么都空了,尘埃来了就污染不了;能污染就说明你还没有空干净;我即不沾染又拂拭什么,等等。这种讲法不彻底,只讲了一半,只讲到了“我空”,对“尘埃”——“法”没有空掉。要知道,内而心性本来无一物,外面尘埃亦本来无一物;内即是外,外即是内,内外俱无一物,这样才算讲得彻底,才把内外两面都贯通了。这个道理,哪怕仅仅是在知见上懂了,都可以得法乐。若祖师们言,尘埃也是你自己嘛,你自己认识到你自己,就认识到什么是佛性,什么是尘埃;内不见能知之我,外不见所知之物,不知道,也不去念什么“佛性”、“尘埃”这些多余的经了。
  在这里,要开悟就是直下开悟;在这里,要开悟就得言语道断;在这里,如果还有思维活动,还有分别心,还有道理可讲,那就绝对开悟不了。外没有尘埃,内没有分别的心,就在此时,一切放下,要在这上面好好参,这才叫过关,过概念活动、分别思维的这个关。若过不了,无论你聪明上天,也只能达到解悟。
  我多次给人讲过证悟与解悟的区别。解悟是没有离开概念活动的。只要有思想,就有概念的活动,没有概念,思维活动就展不开,这对世间的工作,生活是必要的,对开悟和见道也是有帮助的——不是说开悟见道就不要思想,不要概念了。若不要,我们在这儿讲什么!祖师们那么多语录又讲什么!但是,在见道、在开悟这个关口上,只要概念活动仍在,那么,其内就必然有个能解的心,其外就必然有个所解的物。所以,不论你在上面解释得多么透彻,说心也好,说空也好,说无也好,说非空非有也好,说即空即有也好,都是在概念活动之中,说不可思议,也还是在思议。因此有必要让概念活动停那么一下,感受那么一下,这就是开悟的关,这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做到这点是极难的,要知道,道理越多,分别心越重。什么事情一来,包括对开悟、见道,都想用思维去把握、去理解、去解释。天天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结果断不了,灭不了;成天说不立文字,结果仍然在立文字、立语言,随你再精明也只到得了解悟。这是证悟与解悟的分水岭,大家要知道这点。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在《坛经》中有不少矛盾之处。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一套方法,六祖实际上仍在提倡,这是什么道理?问题在哪儿呢?要知道,五祖这里问的是见地,而不是行持,行持并不能代表见地。六祖文化不高,直说见地,并没有向五祖汇报他的行持。而神秀则见不到,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