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轮回的理论角度来阐明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佛经中也说,教徒达到〃入灭〃境界后必须连〃三净肉〃、〃五净肉〃也戒吃,否则必遭天谴。 
    
  也有的学者认为,食素与〃大慈大悲〃修身养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学者认为,通过食素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通过食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境界,选择食素与否跟各国的文化习惯、民族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佛教密宗盛行于西藏、青海、内蒙古、尼泊尔、锡金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崇山峻岭与高原地带,气候严寒,不适合农耕,只适合畜牧,故游牧民族从来不种农作物,而是随着水草的条件不断迁徙流转,以畜牧牛羊为主,以食肉为主。佛教传入以后,不但没有改变当地食肉的风俗习惯,而且跟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密教。西藏原始的苯教(黑教)的神秘特色与咒术,成为密宗佛教的主要特色。西藏、青海等地区食肉的传统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尽管正在尝试着开发农业。现在密教已传到世界各地,它的神秘吸引了大批西方人。但西方信仰密宗佛教的人既没有追随西藏而坚决食肉,也没有因为佛教的〃大慈大悲〃而坚持食素,食肉的可能是密宗佛教教徒,食素的也未必是因为信教而食素,如今的社会,选择是多元化的,很多人的选择只是基于对营养学的不同看法,跟信教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第26节: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4)         
  佛教传入中国,又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也讲究修身养性,对于动物,孟子曾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中国佛教徒不托钵乞食,只是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就形成了食素的传统,尤其是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对中国佛教食素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中国佛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的僧侣既然食素,在家的信徒也就大多趋向食素。而食素的目的,只因〃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总而言之,佛教食素因基于〃慈悲〃的修身理念而备受推崇,佛教食肉也因其文化的不被渗透而开脱了〃罪责〃,在佛教徒看来,能食素处且食素,肉以少吃或不吃为妙;在不信佛教的人看来,食素食肉是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选择,跟信教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3、 禁欲的悖论《欲经》之谜   
  以佛教起源而著名的古印度,很自然地给人以禁欲主义的印象,佛教徒不得婚嫁,不得饮酒食肉,对异性美色始终保持戒备的心态,如果哪个出家者亲近女色,就会犯下最大的罪过。这与佛教讲求苦行的宗旨有关,佛教的本义即是压制人的原始欲望,达到无欲则刚的修为之道,出家之人都要竭力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不为世俗的诱惑所动摇,这其中当然就包括性欲的诱惑,因此古印度文化中禁欲的因素非常重。然而奇怪的是,就在这种禁欲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同时存在着强大的艳欲主义传统,而且这种艳欲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一直贯穿在古印度的文化发展中,《欲经》就是这种艳欲主义的集大成者。 
    
  《欲经》的作者是婆蹉衍那,成书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这时古印度的佛教已经式微,新兴起的印度教逐渐占据了主流,《欲经》即是印度教的典籍之一。在社会生活层面,印度社会从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商业繁荣,市民阶级出现,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下,古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世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人们不再一味地压抑自然的欲望,而是采取艺术化的手段来看待人的正常生理需求。 
    
  根据典籍记载,在公元5世纪的印度,男子有妻子和情人,这是被社会允许的,尤其是一个有身份的男子,并没有必要拥有众多的妻子,但是可以拥有情人或高级妓女,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化。《欲经》中就描述了怎样求婚,怎样保持良好的婚姻生活,怎样保持忠贞等相关知识,并提到了男子对妻子和对情人的区别,并指出爱情、婚姻、性欲是一致的,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的艺术统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女人怎样才能满足丈夫正常的、全部的性要求,从而使性爱升华。在很多方面,这也是针对情人讲的,无论妻子或情人都应该满足男子的性要求,同时男子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使女方快乐。 
    
  《欲经》虽被视为印度教的重要典籍,但它更像是一部性爱宝典。它将男女性爱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单是接吻的方式就列举了十七八种,并分别说明了不同方式所适合的场景。书中还生动地描述了做爱前的爱抚和游戏,指出前戏的重要性和对整个性爱过程的重要性,列举了不同的爱抚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婆蹉衍那在书中还谈到了一切可能的性交姿势以及所能产生的愉悦程度。 
          
第27节: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5)         
  婆蹉衍那在书中坚持自然平等的原则,认为性爱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求得满足,而不是男人单方面的性欲发泄,女人虽然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性爱中的女人常常充满更为热烈的激情,与男人相比,女人从性爱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对性爱的感受,女人也比男人更为细腻、更为丰富。换言之,《欲经》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女人的书,它的意图在于使男人认识女人:女人是温柔和激情的化身,男人要想从性爱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必须认识女人。 
    
  虽然《欲经》对性爱的肯定和详细描写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但作者的态度却始终是高贵和典雅的,没有任何淫秽和下流的思想,婆蹉衍那赞颂性爱的目的是把自然的欲望艺术化。他批判许多人以为性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不学便会,认为这是把人的性爱降低到动物交配的层次,仅仅是一种兽欲,没有半点艺术性可言,而真正的人类的性爱应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为了掌握这种高雅的艺术,人需要学习有关性爱的64种技巧。他说:〃性爱是透过感官听觉、触觉、视觉、嗅觉及味觉享受有形物的过程。性爱的基本定义是感觉器官与其目的物的有效结合。〃 
事实上,印度人这种自然豁达、放任性情的态度并非直到这一时期才产生,认为古印度只有禁欲主义的传统是一种误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的故事,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正体现了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观念。著名的卡朱拉霍印度教寺庙里面雕刻着很多性爱场面,其中的人物全都具有极其耽于声色的情味;克纳尔科的黑塔,男女拥抱的场景栩栩如生,可见艳欲主义的传统一直渗透在古印度的文化艺术中。 
    
  佛教兴起后,虽然禁欲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丰富的民间社会中,人们对性爱的热烈追求依然继续存在着,以至于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也渗透了性欲的因素,佛教诗人马鸣在《美难陀传》就记载了佛陀用美貌的天女诱惑鼓舞难陀修炼成佛的故事,性爱与佛教竟然实现了统一。当然将艳欲主义传统发扬光大的是后来的印度教,印度教将宗教与生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说宗教就是生活,爱欲被认为是人生三大目的之一,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为完美的人生享受,它也最易于被转化为宗教的热情。印度教中的性力派不仅崇拜裸体少女,而且将性爱引入宗教仪式之中,印度教中的黑天大神和女友罗陀的故事更是被广为传诵。 
    
  禁欲主义和艳欲主义就这样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古印度的文化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奇观,人们在强调修身苦行的同时,又强调艺术的性爱享受,苦行世界与艳欲世界和谐共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4、 瑜伽的本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