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逼上梁山-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最可怕的,不是大宋挡不住。对李民这一国来说,即使大宋灭亡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能免了李民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承问题。

可关键的是,就是这种游牧民族与南蛮民族由于灭亡大宋的胜利而形成的一种势,这就是五胡乱华之势。

都看到了胜利,都看到了掠夺中原的好处,光脚不怕穿鞋的。足够的利益,足以蒙蔽这些民族对中原的畏惧。无尽的贪婪,足以让这些淳朴的民族变成恶魔。就像五胡乱华一般,行军打仗不带军粮,直接以人为食。

而这种势一成,那就绝对不是仁义理智等言语可化解的,必须要足够多的鲜血,这才能震慑住贪婪。

那样的话,就算李民继大宋之后,能够拨乱反正,重振中华,那也是要不知牺牲多少人命的。这既有中原百姓的性命,也有那些被野心和贪欲诱惑而蒙蔽心智的异族者性命。

当然,这些异族者的性命,李纲等人是不会在意的。可李民作为一个新中国诞生的,却还是有些顾念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尤其是,李民手下的少数民族也不少,像什么折家军啦,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子弟。

故此,李民在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也是很急。不过,李民却也知道。他身为这些人的统帅国主,这些人能急,他却不能急。若是连他李民都急了,慌了。这些人还能信任谁,找谁?

此时就看出李民这些年的修炼没白费了,真是能装住事了,绝不是原先单纯的大忽悠脸皮厚了。遇此民族兴旺之大事,也是不动的声色的说道:“尔等有此远虑,甚好。只是尔等除此远虑之外,可思有何等解决之道?”

确实,李民立国之后,为了培养内阁,那真是放权的很。李纲这些人别说是大才,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就是单纯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禄什么都不干。稍有事情,一点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这里来。

那样的话,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李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当然,若是那样的话,李民绝对会累死。不过,李民也绝对会再找一批有用的来替代李纲他们。

而李纲这些人,到也果真没有愧对李民的信任和俸禄。他们的远虑,不过是他们四人的共识罢了。而对此共识,他们几个人却有各自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各自争持不下。而这件事的演变灾害太过巨大,远超了他们能决策的范围,他们这才心急火燎的来找李民最终拍板。

故此,再给李民说完了缘由之后,闻听李民沉着的询问他们几人的看法。李纲主持内阁决议的次数比较多,习惯性的最后发言,当即点名让郑鹏先说。

这郑鹏乃是李民最初的情报主管,即使是后来李民收了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展现了强大的情报推算能力,让郑鹏自愧不如,让出了大部分的情报职能给朱武,这郑鹏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报巨头,更掌管了内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时也是内阁总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边的心腹老人。由他起头,最是应分。

当下,郑鹏也不推让。径直说道:“国主,臣下以为,外族入侵,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却正好借此铲除大宋遗老。以国主如今的神通,以及麾下的数十万大军,数百位上将。待大宋灭亡之后,驱除鞑虏,易如反掌。虽然因此,可能导致我中原的百姓,部分受苦。可没有黑暗的折磨,哪来有对光明的渴望。破而后立,建造一个全新的共和之国,绝对要比改造那些腐朽刁儒的惰性要容易。而且,我国尚有大理集团军抵住吐番,方腊集团军抵住西南诸部,我国南方根基稳固。故此,臣下建议,撤离西北折家军与种家军,容其侵略大宋。同时我军备战东北,只待大宋灭亡,随即借民心思归之势,一举反扑,驱除辽、金、西夏等诸国联军。”

这郑鹏原本为了一个出墙的老婆,能灭了岳丈满门。心虽有忠义,可性格却是偏激的很。他死忠李民,只考虑李民的名声正统,江山稳固,却是不考虑什么百姓死活的。

而对此,那朱武本是山大王出身,倒是没有什么无不可的。可那公孙胜却是侠义之心强盛无比,当初下山入世历练,只是看了百姓受苦,就忍不住与大宋官府为敌。甚至联合了晁盖,意图推翻大宋。在晁盖心无大志,梁山内部又有了不安定的迹象后,慕名拜访了李民。并最终追随李民欲建共和之国,那最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公孙胜早已听过郑鹏的一番意见,可此时重听,依然暴怒道:“住口!我等追随国主,行共和大志。为的就是天下苍生百姓,岂能眼看其陷入刀兵之中而不顾。”

随后,公孙胜也不理郑鹏的反应。径直向李民说道:“国主,大敌当前,百姓受苦在即。为天下苍生计,臣恳请国主莫要顾忌与大宋的旧怨恩仇,兴雷霆之师,救援大宋,力敌辽金兵马。以雷霆之师,震慑宵小,不敢犯我中原。”

公孙胜说的相当诚恳,也很合李民的心意。毕竟外敌当前,一致对外,那才是正理。虽说这辽金西夏,日后也是中华的一体同袍,可那毕竟还是今后,就算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就足够了。这些有着反作用的血仇,实在没必要继承。

不过,李民却没有妄下定论,要知道这里可有着四个人呢。

李民当下看向朱武问道:“朱先生怎么说?”

第十九卷 第二十六回 一致对外

“依臣看,当今局势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我等已是妥善部署,当可掌控局势演变。臣以为可采纳郑理事之策略。”朱武毫不思索的就投了郑鹏一票。

这些分歧,早在来见李民之前,他们就已经表决过了,此时自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且不说朱武原本与那郑鹏一样,也是山贼出身,有受过郑鹏礼让职能的好处,在两厢决策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的时候,自然要偏帮一些郑鹏。就是单从事件本身来说,朱武这么一个唯情报论的布局者,在情报完备的情况下,对大局的掌控绝对自信的很。完全有信心能控制大局走势,借势灭掉大宋而又不发生五胡乱华的大势演变。

而至于其中百姓的牺牲,却是不在朱武考虑范围之内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布局者,连自身军队和友军,那都不过是大局走势上的一个棋子、筹码。那就更别提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百姓了。

虽然李民立国的宗旨是共和,是以民为本。可显然,无论是郑鹏,还是朱武,都是没有这个觉悟的。

对此,李民即使没有今天这件事,那也是很明白的。而且,虽不赞同,可也很理解。毕竟,李民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可只看那些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中,都不加遮拦的描述为了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叫嚣着:“死多少人,我给你补多少人。”

部队的实力能补上,死去的战士和百姓又如何能补上?那就更别提某位伟人为了胜利,发动人民战争,藏兵于民了。

故此,李民很理解,随之看向了李纲。

李纲很是肃穆的说道:“臣随国主起事,不惜身做二臣,皆为建立共和之国尔。国之子民,即我之子民,岂可轻言牺牲。且战局如水,千变万化,如不能防微杜渐,即使神人,又怎能将千般变化,万种人心,尽皆谋尽,掌控。故,臣以为,既有中原百姓遭受刀兵之现状,又有五胡乱华之大势将生。我等切不可只顾利益,谋略,而舍大义。而今,当舍与宋之恩仇,挥兵救援。”

李民听罢众人的言辞,心中主意已定。

这种事,看似两种选择,可实际上,对李民来说,根本没有选择。李民可没有某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心态。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一致对外。

而至于郑鹏,朱武等顾虑的要给李民一个完人的名声,不已前宋臣之身,彻底断送宋朝,而婉转一些的从异族手中收复。这对李民来说,根本没必要。

历史早就证明了,成王败寇。别说李世民那种逼父杀兄的都能千古传颂,就是元朝这种被侵略史。到了后世,都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历史传承的一部分。以大宋前国师身份,推翻大宋,这又算得什么,也就是这些在大宋体制下传承了忠孝名义的人,比较自我在意罢了。

李民当即正色说道:“诸卿之意,我已尽知。本尊之见,唯战尔!外敌当前,我共和之国,当起民之表率。舍弃恩怨,一致对外。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李纲等四人,闻言当即精神一振,齐声应诺。

李纲这四个人,原本就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只是遇到这等大事,处理上,所在的角度不同罢了。

如今李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