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飞瀑,一泻千里。诗人在剧本里发出愤激的宣言:帝国主义统治机器必被摧毁,被奴役的印度——被闸住了的瀑布——必将获得解放的坚定信念。

  国王罗吉那特和技师比菩提狼狈为奸,用了二十五年,依靠先进技术,在一处山地修建一座大水闸,闸住了当地人民的生命之水——摩克多塔拉瀑布。结果原来获得这条瀑布福泽的地区,良田干涸,寸草不生。太子阿比吉那同情人民,反对修建水闸,并打开山口通路,以便人民自由出入,运粮运物,救民于灾荒之中。国王下令囚禁太子。广大人民爱戴太子,千方百计营救。而一些奴才、小市侩则要残害太子,并百般为国王和技师歌功颂德。出家人塔南乔耶和领头人加奈希领导人民一边抗税,一边反对修建水闸。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太子“终于在水闸上找出罅隙,从那裂缝里打击着魔鬼机器,机器也给他以致命的反打击”。于是魔克多塔拉的洪流象慈母似的把他受伤的身体抱在怀里带走了!塔南乔耶对寻找太子的人说:“现在他永远属于你们了。”

  在这里,人民摧毁水闸,瀑布获得自由,象征殖民统治的机器被摧毁,预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将胜利。剧本充分表达了一种进步的政治立场,也表现了剧作家崇尚自由、支持正义和赞美牺牲精神的思想。也充分表明了他以作品来歌颂造福人民的进步人物的人民性倾向。

  这部剧作为我们研究泰戈尔政治思想提供了形象的诠释。它象一段耀眼的彩锦,织进了他的各种思想与见解:对帝国主义统治机器的憎恨,对亵渎了科学的圣师而为暴力与压迫者服务的技术的蔑视,对种族歧视和依靠剥削其他民族而养肥自己的无耻行径的愤怒,对通过剧中小学教师的形象所代表的殖民地教育制度的揶揄嘲笑,对自由的崇高的信念,对一切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物的歌颂,对自我牺牲高贵品质的赞美。它们是那么丰富而鲜明,在剧情进展中令人振奋。

  《摩克多塔拉》在艺术结构方面也独具风格。泰戈尔在这个剧本里严格遵守了希腊古典剧的时间与地点的统一。它没有妨害主题的过多的枝蔓和突发事件,它利用机器恫吓的工业文明背景,但作为恐怖象征殖民主义者穷凶极恶的控制手段,而巍然矗立那些信徒、叛逆者、理想主义者、暴君、帮凶、奴才以及充满了幽默与机智的普通的男男女女不断地来来去去。正是这些路边的议论和争辩里,作者找到了广阔的讽刺与歌颂的领域。剧情的大部分时间被这些旁观者占据了,主要人物的活动并不多,人们只能从旁观者的心理反应上得到启示,而看不到什么戏剧在真正发展。但是崇高而伟岸的戏剧形象——湿婆大神或者说真理对于邪恶的愤怒的监视,以及魔克多塔拉冲破羁绊的狂泻奔腾,又自始至终吸引着人们鼓舞着人们。

  可以说,出家人塔南乔耶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他也是1909年泰戈尔所写的另一剧本《赎罪》里的主要人物。作者似乎对他特别喜爱,又让他走进《摩克多塔拉》,连姓名、对话和所唱的歌词都一字未改,而他恰好是作者心目中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的形象。戏剧与生活从形象的意义上确实有着微妙的联系。

  诗歌创作的鼎盛状态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泰戈尔一生写下了五十余部诗集,其中八部是英文散文诗集,五部是孟加拉语散文诗集。1913年,诗人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奖。泰戈尔的散文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至今仍拥有众多的读者。1915年在曾对五四运动和现代革命文化运动起过重要先导和催生作用的《新青年》上最早介绍的泰戈尔作品,也是散文诗《吉檀迦利》。在我国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也还是他的散文诗。可以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泰戈尔的名字是诗歌和诗人的同义语。

  印度近代意义的散文诗肇始二十世纪初。而泰戈尔正是印度散文诗的开拓者。东方的散文诗受西方影响,但又有东方的民族传统;而东方散文诗反过来影响到西方散文诗创作的,还要首推泰戈尔的作品。泰戈尔是印度民族诗体的继承者,又是新诗体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对散文诗的探索,是从1912年把自己的几部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吉檀迦利》开始的。翻译时,他抛弃了原文的格律,把诗译成散文,却保留了诗的情韵。它的成功促使诗人以同样的方式翻译出版了七部英文散文诗集,影响遍及世界各国。

  翻译英文散诗的巨大成功,使泰戈尔更加坚定了走一条独持的创作之路的决心。随即他便开始用孟加拉文创作散文诗,“不保留诗歌格律明显的抑扬顿挫”,“赋予孟加拉散文以诗的情韵。”

  给孟加拉文散文诗赋予美的形式、美的光彩。

  英文散文诗和孟加拉文散文诗

  1919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泰戈尔开始用孟加拉文写作散文诗。诗人的一位友人曾经在回忆录中谈到,当泰戈尔听到英国军队镇压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城的群众,并实行军事管制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如此之强烈,致使他病倒了。医生命令他卧床休息。有一天晚上,他叫我第二天不要去看他,可是第二天一大早我还是去了。当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我看到他正坐在桌边。原来他一夜都没有睡觉,刚刚写完给英国总督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抗议这种残酷的镇压,并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信寄出之后,泰戈尔就完全恢复了健康,而且觉得自己更加富有生气。就在那一天,他开始创作最优美的散文诗,后来都收在 《随想集》里。”

  《随想集》中的散文诗,属于诗人的最初尝试。他后来说,“他想说的东西”,“其他形式不能表达”时,就写成了散文诗。但他对最初的尝试之作,还是感到没有把握。他曾请求诗人奥婆宁·特德拉娜达也来尝试写散文诗,看了奥婆宁·特德拉娜达的散文诗后,他感到不够理想,“语言太繁复,显得不够简洁、凝练”。所以他在一九三二年再次进行创作实践,写了《再次集》。

  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坚定执着,永不满足。继《再次集》之后,诗人在三十年代又创作、出版了三部与《再次集》风格相类似的散文诗集,即 《最后的星期集》、《叶盘集》和《黑牛集》。他非常重视散文诗这种新的诗体,把它们比喻为诗歌“庭园里的鲜花”。

  泰戈尔的英文散文诗,主要是诗人自己翻译、创作或生前自己认定的八部诗集。这些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时间有一个大体范围:印度1908年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失败以后,1919年开始的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以前。这一时期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低潮时期,却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的这八部英文诗集,都是从不同的孟加拉文格律诗中译出的,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把几首诗合成一首,有时又对原作作了一定程度的增删。从而使之在译成英文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表现了诗人特定的思想和感情,也体现了诗人新的艺术创造。

  1912年春夏之间,泰戈尔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作中选译而成 《吉檀迦利》,并在当年于伦敦出版,这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紧接着,泰戈尔在1913年译成了《园丁集》,并在伦敦出版。再后来,泰戈尔又翻译出版了 《新月集》,该诗集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兴趣,成了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

  1916年10月,诗人的又一部散文诗集《采思集》在伦敦出版,共收入八十六首诗,主要译自《妙曲集》、《歌之花环》和 《儿童集》等。它可以说是《吉檀迦利》的续篇。唱的仍然是“生命之歌”,进一步探讨了生命本质。诗中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意盎然的气息。如果说在《吉檀迦利》中诗人对前途的探索和思考有犹豫的话,那末在这部诗集中,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则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并表示要拿起号角、披上甲胄进行战斗:

  我不再沉睡——我将步行穿越阵雨般密集的利箭。

  为创作冲动激励的诗人不懈地耕耘着。1916年,他在纽约出版了《飞鸟集》,共收入三百二十五首诗,其中有译自孟加拉文的,也有一些是他直接用英文写就的。

  1918年,泰戈尔在伦敦出版了《爱者之贻》和《渡口》(《歧路》),前者收入六十首诗,后者收入七十八首诗。它们主要译自《瞬息集》、《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