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86-知医必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肝气因之而发,消导之药性多香燥,太过则吐红便血之恙因之而发;外感未去,内伤加增 
,医者何以处此?况病情甚多,凡有旧疾,必先细细问明,用药兼顾,早为监制。问而知之 
谓之工,不诚然乎! 
若夫第四曰切,尤四诊中之最要者。学人须将二十七脉细细推敲,《濒湖脉诀》熟熟记 
诵, 
诸名家论症必论脉,多多考验。临症时心平气静,先以中指按定关脉,掌后高骨谓关也,乃 
齐下前、后二指,是为三部脉,前指按关前寸部也,后指按关后尺部也。先浮按,次中按, 
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诊,合为九候。毋庸以二十七脉来寻病脉,而病患自然现出何 
脉。大抵浮、沉、迟、数、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晓;其余脉象,初学不易推 
求,然久熟贯串,自能领会。虽仲景先师,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正要人细心领会耳!不 
然脉之不知,何能诊病耶?至于何脉主何病,有独见者,有兼见者,有三四见者。如伤寒脉 
必浮而兼紧,伤风脉必浮而兼缓,风寒化热脉必浮而兼数,由热生痰脉必数而兼滑。又如肝 
病脉必弦,有热必兼数,犯胃生痰必弦数而兼滑。凡病可从此类推。至于独大、独小、独数 
、独弦,更可以寻病之所在。或脉本六阳,阴必先亏;或脉本六阴,阳先不足。用药另有斟 
酌。病虽变幻无穷,总不外乎五脏六腑,三部九候果能无差,自能按经施治。予论虽言大略 
,而学人从此入门,加以工夫考校,何患医道之不明哉? 


论《景岳全书》
属性:张景岳先生,博览岐黄,定为《全书》,分门别类,可谓周详,文笔亦极畅达,可谓医 
中之 
通人,非吴又可辈浅率粗疏,所能望见于万一也。惜乎偏于温补,往往误人。夫天以阴阳化 
生万物,《内经》亦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不可偏废也明矣。乃其书专重补阳 
,至引陶宏景说“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为说。不知此乃陶君学仙之说,非谓医也。其下联云 
∶阴气一分不尽不仙。然则人尽可阴气全无耶?夫阴生阳,阳生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理之常也。彼异端邪说,何可用以济世?且宏景之论果信,彼山中修炼,想应重浊之阴尽去 
,清轻之阳独全,必能飞升仙去,何以《梁书》纪其卒时不过八十一岁?今人并不修炼,而 
寿过陶君者甚多。其说尚足信耶?而景岳且欲宗其说以寿世,用药必偏于温,岂不惑欤? 
尤可异者,景岳称阳药为君子,阴药为小人。夫神农尝百草,上、中、下三品约三百味 
,其 
中阴药多于阳药,神农岂重小人者耶?且其《新方八阵》,亦颇用阴药。如五阴煎,无一非 
以阴药为君;其他方,归、地尤所常用。岂景岳亦爱用小人耶?至论吐血一症,专主薛氏, 
以为吃童便百无一死,吃凉药百无一生。夫当火性上炎,吐血鲜红涌出不止,此时犹执引火 
归原之说,以桂、附投之,岂不火上浇油耶?予曾见南门王姓者,得吐血症,某医用景岳治 
法,遂狂吐不止,直至血尽而亡。又见有张氏子得吐血症,某医仍用景岳法,仅服一剂,大 
吐不止。予见尚可救急,以犀角地黄大剂投之,连服四剂而愈,今已二十年,并未复发。吃 
凉药者百无一生,信乎否乎?在景岳高手,即或有误,必能自救其偏。而今人如执其说,其 
不至于杀人者鲜矣! 
至景岳尚论前人,专驳河间、丹溪。夫河间《原病式》专主用寒,实未免于偏;丹溪谓 
一水 
能胜二火,专主养阴,不善学人,亦未免偏胜之弊,景岳议之可也。然不自知其偏于温补, 
凡论一症,必归到温补,即实系阴虚发热、脉数等症,又以为假热假数,或又抱定甘温能退 
大热,谓语出东垣,必然无误,多方曲诱,必要人学其温补而后已。此其偏之为害,不更甚 
于刘、朱二公耶? 
尝见我辈中有宗景岳者,得其参附理阴煎一方,以为阴阳互用、气血双补,又有可加麻 
、桂 
之论,虽外感可以攻补并用,于是奉为秘方。适赴金河考试,曾以此治好一人,于是相传某 
氏出一名医,而其人亦遂业医悬壶,凡遇疑难症,每投是方,不意渐多不效,甚且遗人祸殃 
,乃改用果子药,有责以不用重剂者,则仍以参附理阴应之,而终无金河之效矣。然其僻性 
,终身不改,后其家有病时邪者,以此投之,发黄而死。景岳之误人,岂不甚哉!虽然此非 
景岳之误人,亦其人之不善学而自误耳!参附理阴煎实系名方,用之得当,实有大效,予 
治李耀西子,用至十余剂,几于起死回生,仿《寓意草》有案可证。 
药不执方,相宜而用。温凉攻补,用之得当,无非救人;用之不当,无非杀人。景岳专 
于温 
补,似乎人能学之,医无余蕴矣,此则《景岳全书》之过。吾家向有此书,予知其善而惜其 
偏,曾遍阅而驳正之,惜夷乱失落。后人有学医者,此书不可不读,特为买补。但知医而不 
知有《景岳全书》不可,知景岳而不知偏于温补之害不可。予老矣!不能复为驳正。读景岳 
者,先观此诊,后阅《全书》,将知其善而不受其害,于医道其庶几乎! 
或问假热之症,亦实有之。尝见有外现发热,医者专于清热,屡用寒凉,而热不退,反 
致口 
味不甘,饮食减少;或用温和之品,升扶胃气,而饮食加增,外热自退。此岂非假热之症, 
而宜于温补乎?是景岳之论,诚不谬也。予应之曰∶是诚然矣。但亦有外现恶寒,而内实有 
热者;有外寒愈甚,而内热愈重者;有愈服热药而外寒愈甚者。所谓同气相求之症,予屡见 
之,而景岳未议及此,殆欲自成一家,偏于温补耳!如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天寒,李楚生兄 
得恶寒症,周身凛凛。某医屡投温散,兼加辛热,而其寒愈甚,且汤饮不下。予诊其脉不浮 
而急数异常,知其热郁胸胃,投以犀角地黄,一服而寒止,再服而身温进食。此岂非假寒, 
非凉药不能透解乎?设使景岳于热辨其假,于寒亦辨其假,双管齐下,使后人知寒热皆当明 
辨,庶学人不至不偏。乃第言假热而不言假寒,岂非偏于温补乎? 
且尤有令人闷闷者,如吐酸一症,刘河间以为属热,景岳以为属寒。河间曰∶酸者木之 
味也 
,由火盛制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以吐酸为寒 
者误也。而景岳则本东垣之说,以为吐酸者收气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 
母实,故用大咸热之剂泻其子,以辛热为之佐,而泻肺之实,病机作热攻之误矣。河间谓如 
饮食热则易酸,夏令暑热,饮食易酸,其明证也。景岳则谓食在釜中,能化而不能酸者,火 
力强而速化无留也,若起置器中,必久而后酸,此停积而酸,非因热而酸也。二名家之论, 
如水火之不同,学人将何所适从乎?不知吐酸一症,有属热者,有属寒者。 
或乍感风寒,立即作酸作吐,此化热不及,得不谓之寒乎?或并 
未受寒,而肝火犯胃,因而吐酸,得不谓之热乎?大约此症出于胃,则属寒有之;由肝犯胃 
,则属热有之。且果属寒,脉必沉滞;果属热,脉必弦数。乃二名家不分肝胃,不论脉象, 
惟主热者执见无寒,主寒者执见无热,殊不可解。予诊病四十余年,所见吐酸之症,不可胜 
数,大约属寒少而属热多,而妇人则尤多属热,盖十妇九肝气也。书曰∶曲直作酸。《素问 
》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河间论非无本,而景岳必反复辨论以驳之,毋乃欲成其温补家 
数,而非中庸之道也乎! 
或问景岳既过于偏,其书竟可废乎?予曰∶是何言也!景岳于医道,实三折肱者,故能集 
为《 
全书》,论虽时偏温补,而《全书》并不以温补为专主。试观《新方八阵》,其所用寒凉甚 
多,如玉女煎、知柏八味,皆新方也,今人用之,亦垂不朽。至其温补之方,亦实有效,如 
六 
味回阳饮、参附理阴煎,用之得当,真有起死回生之功。且其聪明过人,如变理中汤为理阴 
煎 
、补中益气为补阴益气,皆有神悟,后学果玩索而有得焉,未尝不可大获其益。无如庸工, 
并未遍睹《全书》,不能参观互用,惟得其一、二温补方,遂奉为家珍,妄行施治,致令受 
其害者,归咎于温补之为害,而《景岳全书》似不可看也,岂不冤哉!总之,医书甚多,除 
《内经》、《伤寒论》可谓无弊,此外鲜有不偏,全在善看,如景岳之偏,尚未及张子和之 
十一。 
子和字戴人,其书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