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86-知医必辨-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经》、《伤寒论》可谓无弊,此外鲜有不偏,全在善看,如景岳之偏,尚未及张子和之 
十一。 
子和字戴人,其书曰《儒门事亲》,偏于用凉,尤偏于忌补,专以汗、吐、下三法治病 
,无 
视为泛常,且多刊医案,载其成效,使人相信。殊不思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 
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歧黄用药之慎如此,何戴人鲁 
莽无忌耶?设以其书与景岳并看,几有天渊之隔。学人将何所适从?平心而论,《景岳全书》 
断不可废,《儒门事亲》除玉烛散一方可存,余则竟废之可也。或问张子和似亦名医,何其 
书偏僻太甚?盖子和元人也,元起于极北,北方风气刚劲,人之体质壮实异常。试观宋当日 
者,燕云六州为辽所据,在宋之北,而宋人畏辽;金起于辽之北,而辽又畏金;元起于金之 
北,而金又畏元;卒之元灭金灭宋,如拉枯摧朽。其人所食皆牛羊肉,所饮皆牛羊乳,强壮 
非凡,有病类多热症实症。子和生当其时,鲜有虚寒之症,故用药以补为戒,惟取寒凉攻伐 
,想多获效,故其书亦传。迨至前明,非复元人气候,体质更改,而庸庸者狃于故习,仍守 
戴人之法,焉有不害人者?故王、薛、张、冯皆主温补,景岳又重温补者,亦补偏救弊之意 
也。但久之又久,或又狃于景岳之说,则未免有弊耳!总之,戴人之书,今竟无用,而景岳 
之宜酌用。四方风气不同,南北之分尤甚,今北人服药,大黄用至一、二两而无妨,南人则 
五、七钱而难受。或生于南方而常居北方,所食 
者面饭,所用者煤火,病果当下,少用大黄而竟不灵;或生于北方而常居南方,饮食一切与 
北迥异,病即当下,过用大黄而亦不受。惟医者细心审问,庶几无误。若夫禹功散、浚川散 
、琥珀散等方,以牵牛、甘遂、芫花、大戟等药,随手妄用,则断乎不可也! 


论金匮肾气汤
属性:景岳参附理阴煎,实系良方,用之得当,每见大效,误用则伤人,予既已详辨之矣。更 
有金 
匮肾气汤,为仲景先师之良方,用六味地黄加车前、牛膝、肉桂、附子,治水蛊最效,治肾 
气上冲,亦甚有效。 
乃有某医者,素习叶氏《临症指南》。叶氏初学幼科,后学方脉,与薛一瓢同时,而其 
道不 
及,惟其人灵机活泼,治病颇有聪明,但究非儒医,所传医案平常,虚字亦多不顺,迥非喻 
嘉言《寓意草》可比。乃某医奉为家传,治病往往仿之,偶闻王九峰先生治李姓气冲于上, 
用金匮肾气汤一药而愈,以为得有秘法,每遇气逆上冲治之不愈,即投以肾气汤,往往一药 
而死。后李姓有妇人吐血,气逆不下,伊芳连用肾气汤七剂,致狂吐不止,血尽而亡。又有刘 
颂芬之夫人气逆不下,伊芳久治无效,亦用肾气汤一服而亡。此何以故?盖方名肾气汤,并非 
肝气汤。肾为至阴之脏,阴不潜阳,虚阳上冲,故用归、附引火归原,用六味纳气归肾,自 
有奇效。至某医所治者,皆肝气也。肝为阴中之阳脏,气至上中不下,其火必甚,非滋水养 
肝以平之不可,而反投以桂、附,火上添油,有不伤人性命者哉?嗟乎!以圣医之方,亦为害 
人之方,皆由于古方立名之义未之能辨耳!予非敢揭人之短,唯一方之误,关人性命,不得 
不明辨之,以示我后人凡用先师之方,不可罔顾名思义也。 


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
属性:(附录王子圣大归芍汤、张洁古芍药汤 附论噤口痢) 
涵初生疟、痢三方,真有阅历,煞具苦心,足以活人济世,非吴又可粗率成书之比也。 
时气 
之病,疟、痢最多,夏秋之间,患者尤众。二者之病,以疟为轻,然必治之得法,如不合法 
,亦颇伤人。盖疟论《内经》最详,然其时专用针法,不论药饵,并无医方。后世医方之多 
,无有过于疟门者。如《外台秘要》集魏晋以来诸方,不啻百首,内称《千金方》、《肘后 
方》,似乎择取最精,几于仙传之意。其他崔氏、深师所谓名方者,不可枚举。大率皆云∶ 
其效如神。然其方多以常山为君,竟鲜有不用常山者。今人之体,安能当此常山之吐耶?故 
方虽多而不适用也。至《景岳全书》,则又以补为主,意在补正祛邪。无如补反助邪,而邪 
更难去。吾乡有某医,固守其书,见人病疟,至有不吃补药不诊之说,于是经其治而死者不 
少。某医后自病疟,亦服补药,以致邪不出而死。夫景岳虽偏于补,其方不尽补方,乃不善 
看书者,遂至害人自害,如此岂不冤哉!再如叶氏《临症指南》,治疟之方不下数百,而不 
用一分柴胡。夫柴胡为少阳经发散之品,舍此并无二味,疟发少阳,岂能不一用柴胡?果疟 
偏于热重者,可用叶氏青蒿、鳖甲、桑叶、丹皮、知母、花粉,加减酌用;若寒重者,断无 
不用柴胡。乃叶氏因毁薛氏有疟疾不可用柴胡一语,以后治疟竟不复用。至今吴人患疟,皆 
不用柴胡,以致缠绵难愈,有数月不起者。然则《指南》之方,又乌足用哉! 
惟涵初先生治疟三方,既不用补,亦不克削,其药平平无奇,而用之自有神效,真为治 
疟之 
宗主也。其三方之中,二方最妙。其一方虽善,但疟症有寒有热,其寒未必不由太阳、阳明 
而来,邪从汗解,必从阳明、太阳而去。太阳为头门,阳明为二门,少阳为三门,柴胡开少 
阳之 
门,而太阳、阳明之门不开,则汗不易透,而邪 
不得解。予往往用其初方,必加羌、防、葛、芷,先开太阳、阳明,一二剂后,始用柴胡, 
而去羌、防、葛、芷,口渴仍用葛根,而汗无不透,邪自渐轻。威灵仙初亦不用,其药截疟 
甚灵,而屡用反觉不灵,竟留待二方中用之,往往一服即止。至二方予亦不骤用,必疟势已 
衰,照方制药,分毫不加减,煎成露一宿,大早空心服之,疟竟鲜有不止者。此予佩服先生 
之方,而用之别有心得,我后人牢牢记之,虽初学亦能治疟矣。 
至治痢三方,则初方最善,其分两亦不可加减。其微理妙论,一曰忌温补,二曰忌大下 
,三 
曰忌发汗,四曰忌分利,皆精切无疑,而温补之忌,尤不可忽。予近见治疟死者尚少,而治 
痢死者独多。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于温补也。吾乡有大富户,得血痢症,其为热症无疑, 
此三黄汤或加生地黄汤症。乃医者泥于景岳专事温补,其家人参甚多,于是人参、附子屡 
进不休,不过九日,直至肠胃腐烂,所下如烂鱼肠而死。温补之害为何如,能不以为大忌哉 
!设使佩服涵初之训,何至放肆如此?予四十余年以来,治痢甚多,亦无死症,未尝不得力于 
涵初之论也。先生方论不多,而精妙绝伦,学人其用心玩索,毋负前贤之暗度金针哉! 
涵初治疟第一方∶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白茯苓(一钱) 威灵仙(一钱) 柴胡(八分) 苍术(八分) 
黄芩(八分) 浓朴(八分) 青皮(六分) 槟榔(六分) 甘草(三分) 
第二方∶ 
生首乌(三钱) 陈皮(八分) 柴胡(八分) 白茯苓(八分) 炒白术(二钱) 黄芩(八分) 
归身(一钱) 威灵仙(一钱) 鳖上甲(二钱,醋炙炒) 知母(二钱) 甘草(三分) 
加生姜三片,河井水各一碗,煎至八分,加无灰酒五分,再煎数滚,夜露一宿,于疟期 
清早空心服。 
第三方∶ 
人参(一钱) 黄 (蜜炙一钱二分) 
归身(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 陈皮(八分)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 甘草(三分) 
或加∶何首乌(二钱) 炒知母(一钱) 
又加∶青蒿子(八分) 麦芽(一钱) 
涵初治痢第一方∶(第二、三方不录) 
生黄连(一钱二分) 生黄芩(一钱二分) 白芍(一钱二分) 山楂肉(一钱二分) 枳壳( 
八分 
)川朴(八分) 槟榔(八分) 青皮(八分) 归身(五分) 甘草(五分) 地榆(五分) 红花( 
三分) 桃仁(一钱) 木香(二分) 
如滞下之甚,加大黄二三钱。 
涵初治痢之方,固甚妙矣,然亦尚有虚弱之体,而得痢症,腹痛里急后重,势不得不通 
因通 
用,不得不用大黄,而又恐其难受,将奈何?乃闻前辈王子圣者,治痢颇有名,不论虚实皆 
极效,刊有疟痢一书,但不甚行。予于金幕友书匣中见之,翻阅一过,其治疟总合司天岁会 
,用药未免拘执,故治疟不甚效。惟治痢有大归芍汤,其方虽虚人痢疾,无不一剂而通,二 
、三剂而愈。予知其方乃从洁古老人芍药汤变化而来,深合《内经》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之意。不独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