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贵族政治联盟,逐渐被称为撒都该派。 

     公元63年犹太国再次亡于罗马,犹太教内部依照对罗马统治者和人民起 

义的态度而形成较明显的派别分化,除撒都该派外,还有法利赛派、艾赛尼 

派、短刀党(西卡尼派)、奋锐党等。其中,撒都该派与法利赛派是二个主 

要的对立派别。 

     撒都该派活动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据说是因祭司王朝说中的 

创始者撒督而得名,主要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这一派别是古代犹太教 

圣殿和祭司制度的主要代表,他们恪守传统宗教,奉行种种礼仪,只承认律 

法而不相信对律法的传统解释。他们认为口头流传的经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 

的,应该忠实地延用见诸文字的古经。他们否认复活,不相信冥世来生,并 

且否认关于善恶的划分。这一切都使得他们的宗教主张与处于流散状态的犹 

太民族生活格格不入。在罗马统治之下,犹太祭司仍然享有一部分司法权以 

解决民事纠纷,因此作为既得利益的阶层,自然乐于与罗马统治者结盟,然 

而他们与广大犹太教信众在政治上和对律法的理解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由于撒都该派日益脱离信众,而其存在的价值又与圣殿息息相关,因而在圣 

殿遭焚之后,撒都该派的教权与司法特权随之消失,加上会堂与拉比犹太教 

的崛起,撒都该派逐渐销声匿迹了。 

     实际上,对于失去家园的犹太民众来说,极需要在不稳定的社会生活中 

得到心灵的慰藉,需要对传统的经典律法书有一个新的解释帮助他们适应新 

的生活。于是,能够满足这种宗教及政治需要的、且精通律法并一直在会堂 

中担任律法解释者角色的法利赛人,即所谓的文士阶层,便在大祭司们沉醉 

于政治权力与物质财富,对犹太律法持僵化态度的同时,日益赢得民众的拥 

护并逐渐取代祭司的宗教领导地位。 


… Page 23…

     法利赛人把在生活各领域认真地应用律法作为最高原则,在祭司阶层热 

衷于希腊化、政治化的时候,他们自然地从律法的解释者变成了民族文化遗 

产的保护者。他们要求自己教派的成员尽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法利赛人 

虽然也迷恋圣殿并珍视祭司阶层的特权,在马加比起义期间曾特别强调遵守 

礼仪,但是他们不像撒都该教派那样把他们的宗教热情完全集中于圣殿和献 

祭礼仪上,而是力图使其宗教活动带有民间色彩,以防止其僵化。 

     法利赛人规定了一个新的节日 (汲水节),并且认真推广逾越节献祭和 

去耶路撒冷朝圣等礼仪。他们认为巴勒斯坦和四散异乡的犹太人迫切需要生 

动的富有活力的宗教内容,死板的礼仪、祭司、圣殿和献祭品都不是必不可 

少的。这种对宗教持有的异常坦率、灵活的态度,构成犹太教在“巴比伦之 

囚”之后健康发展的动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形成法利赛人在希腊化 

与巴比伦的犹太教中起主导作用而撒都该派在巴勒斯坦居统治地位的局面。 

     除了撒都该派与法利赛派之外,还有二个较小的派别:奋锐党人和艾赛 

尼派。奋锐党是由下层民众组成的一个激进派别,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游民、 

乞丐、贫苦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是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激进派。他们狂热地 

宣称弥赛亚即将来临,主张用暴力推翻罗马帝国及犹太奴隶主祭司贵族的统 

治,建立富强独立的新的大卫的王国。在犹太国灭亡后,撒都该派投降,艾 

赛尼派隐退,法利赛派转为不合作的消极抵抗,只有奋锐党坚持斗争并引发 

了“犹太战争”。 

     与此同时,犹太教中还涌动着另一股潜流,它远离犹太教的中心地区(包 

括农村),执着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虔诚信仰,将不问政治和清贫奉为 

自身的处世哲学。这一派大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群居生活,靠放牧和简单的手 

工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主要的精力用来钻研伦理和社会正义。这个超脱尘 

世的教派被人们称为艾赛尼派。 

     死海古卷的发现,为人们了解艾赛尼派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这批古卷和 

位于死海西北岸边的库姆兰社团隐修处的遗址,表明他们尊重律法,维护律 

法的真义,每年定期净祓,举行重申圣约的仪式,他们相信一位新先知、新 

教师、大祭司、国王 (弥赛亚的四个形象)将要出现,将流散的以色列人聚 

集在一起,打败敌人并开创以色列王国的新纪元。一般认为,后来的基督教 

渊源于此派。 

     犹太教内部的这些分歧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由于他们都是犹太教徒,因 

而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反过来,政治分歧又强化了他们 

在宗教活动形式方面的分歧。但是作为犹太教徒,他们对于弥赛亚的信仰始 

终保持一致,认为罗马帝国过于强大,只有上帝亲自进行干预,派遣弥赛亚 

降临,才能实现民族解放的愿望。届时弥赛亚要摧毁罗马的统治,建立一个 

由大卫的子孙治理的王国,分散各地的犹太人都将返回家园过幸福生活,犹 

太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宗教。 

     对于弥赛亚的信念,使居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分散在地中海沿岸各 

大城市的犹太侨民,保持了宗教方面的相当一致性,从而保持了民族的整一。 

他们以犹太会堂为中心,除定期犹太教的崇拜仪式外,还对下一代进行民族 

传统教育,使弥赛亚信仰和弥赛亚运动像一条纽带,在不同地区生活于不同 

文化背景中的犹太社团中代代相传。 

     当时,在古代西亚杂居的许多民族都各有其民族宗教,其中许多民族宗 

教由坚持民族习俗而趋于仪式代,逐渐僵化。当这个民族被其他民族征服时, 


… Page 24…

比较容易接受胜利者的宗教,本民族的宗教逐渐淡化。以色列民族于帝国更 

替中几度流散,给予他们完成宗教嬗变的机会,以新的组织活动方式和对律 

法的新解释 (及传统解释),给传统的民族宗教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以色 

列民族的历史与其宗教紧密结合起来。犹太教成为其民族历史的保存者,这 

是犹太教与同期其他古代宗教相比所具有的一大特色。 


… Page 25…

                      三、在嬗变中走向世界的佛教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600多年间,佛教孕育着重要而深刻的历 

史变化。变化之一是佛教在地域上向南北扩展,在这个时间段的起始点上, 

佛教的重心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而在这个时间段的终点上,其重心已经转移 

到它的第二故乡中国;变化之二是佛教在教义上由以强调出世与个人解脱的 

上座部学说为主,转变为以大乘入世学说为主,且在佛教内部形成多元教派 

的格局;变化之三是佛陀说教由口头传诵经过结集形成经典,后代僧侣著经、 

译经蔚然成风,经由建塔、造像等艺术形式而使对佛陀的崇拜变得更加世俗 

化和普及。 



                            1.大乘学说的兴起 



     一般认为大乘学说在南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1—5 

世纪为早期大乘,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 

立的中观学派;5—6世纪为中期大乘,以无著、世亲创始的瑜伽行派为代表; 

7世纪以后为后期大乘,此时义学衰微,密教起而代之。早期大乘学说不仅 

是整个大乘学说中堪称精华的部分,而且在北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 

     (1)走出印度与早期经典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不仅将全印度统一起来建立了中央集 

权的大帝国,而且在宽容各教的同时特别崇信和扶植佛教,被佛教徒尊为“法 

阿育王”。阿育王的在位时间与令民“以吏为师”的秦始皇差不多同时,而 

且即位之初为了统一印度,也是专横暴戾,苛政酷刑,传说曾设“人间地狱”。 

但是刑罚本身却不是意识形态,法必须与一种精神或理想的道德秩序相结 

合,才能够在社会化的同时内在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统一并维护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