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学上的我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识学上的我法

义 定
 

  梵文对“我”有三种定义:一补特伽罗(数取趣即人),二阿得摩(神我灵魂),三补噜沙(人、人格),都可以译作我。我的含义有四;一,主宰义,即支配者。如说我行,我坐,我作,是表示内有自我的支配,又能支配他人,一般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二,常住义,我的身体虽有死坏,而“我”是常住不灭不坏的。如说精神不死,此精神即我的代名词,三,自在义,我能自在作用,不受任何束缚的,四,一体义,  “我”是只有一个的,决无二体,故不变异。这四种意思中,以第一主宰义为主。
  ‘法”有二义:一,轨义,就是轨生物解,二、持义,任持自性。我们在这世间,不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总能生起一种。见解,这是一株兰花,那是一种鸟音等等。各有它的规则,使人对它了解,所以名“轨生物解。”能够轨生物解的万法,还有它的一个特性,就是始终保持它的自体,不失不坏。我们对于万物的认识,不可能说百分之百正确,有时可能会认识错了,如将鹿错认为马,将紫红错认为大红,将竹认为扫‘蔗等。尽管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错误的,但它本身仍然保持它的自体,亦即鹿仍然是鹿,并不因为我们把它看成马就变成马,竹仍然是忤并不因明为我们把它看成甘蔗就变成甘蔗,同样的,紫红还是紫红,并不因我们把它看成大红就变成大红,所以名为“任持自性”。即是世间各种物体,都保持自体不失,名之为法。像这样的法,有很多,人们称之为万法。二,我法的种类及实质
  我法二者,不是一种两种,而是俱有千差万别的种种不同。大而分之,有世间和圣教二类:
  首先就世间我法观之,如所说的有情,命者、寿者,生者、养者、众数,人,作者、使作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闻者,觉者,识者、食者,说者这些皆是我的种种相,如胜论所说的六句义,就是实、德、业等,数论所说的二十五谛,顺世外道执梵王、时、方、本际、自然,虚空等种种相,这许多相皆是由世人妄情而起的执著,人死了以后,谁是我的?谁是他的?人生这样的短促,不过在这一期生命相续之间,给它一个假名安立而,巳。
  至于圣教的我法是怎样的呢?所说的‘预流、一来、不还、应供、三贤、十地,五姓、二十五有等为我的种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根、谛、善巧等,是法的种种相。圣者与凡夫的分别在于迷情与圣智。凡夫因迷情的盖覆,而圣智不显,故称凡夫。圣者因去除了迷情就得圣智,故名圣者。这在唯识上,称为施设的假名,所以在《唯识三十论》中列有四种假:
  世间的我法有二种假:一、无体随情假;二、以无依有假。圣教的我法亦有二种假:一、有体施设假,二、以义依体’假。
  什么是无体随情假呢?此即世间外道所执实我实法皆无别体,但随能执妄情所缘,名为我法,如龟毛兔角而没有体性,所以名无体随情假。
  什么是以无依有假呢?世间人们所说我法,虽无实体,但是有他的执心之体(所谓依识所变,妄情为缘而起于执),故那妄情上所执的我法都无,能迷之心是有,那所执的无体我法寄于有体能迷之心上,假能迷之妄情,而说我法,故名“以无依有假”。
  什么是有体施设假呢?这是有体的实:事,此指我法是不相离的,法是识所变观。虽然用我用法的名义来施设假说,但仍不出识的范围,故不是妄情所执之无法,而是由识所变之有体法,故名“有体施设假”。
  什么是以义依体假呢?圣教所说的我法,依于法体之义,假说我法,故所指的我和法,即是唯识上有活动作用的自体。这法体虽不可名实我和实法,然而到了五阴和合的时候,就呈其一种特别的作用,而圩像是自我的活动。例如人的身体,假定肓五十年的寿命,于思想精神界上似乎觉得有一个主宰的作用,自在的活动在其中发令指挥,这似乎是我义;又在那法上使我们一见到想到都起一种见解,同时那法体也能持久不失—一法的自体,这似乎是法义。因为法体上有这似我似法的作用,故佛菩萨等依法体上的义用而假说我法,故名“以义依体假。”
  以上四种假,是随于世间妄情的迷解,假说我法,随于圣教法体的义用,假说我法。
  世间圣教虽同是说我说法,而世间不外于迷情起执,圣教则只是随缘假说,都唯有言说上我法一个名词,没有我法的实体。就世间来讲,即是由他的妄情说我说法,在圣教即是所说之法体上有似我似法的义用。故假借妄情和法体而说我法,非我法的实体。三、我法的施设依据
  世间一切事物的成立,必然有它的依托,如果没有依托,其法必不得成。现在假立的我法,岂可以没有所依的实体呢?根据《唯识三十颂》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这就是说我法是依识变相见二分而施设的。关于识变有能变和所变之分,要明了所变义,必须先了解能变义。在能变方面《唯识三十颂》云: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即能变识有异热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三种。
  异熟能变是引业所招感的有情总报异熟果体,指的第八阿赖耶识。解释异熟有三义:一、变异而熟,因的本身变易,果方成熟。异熟果如是,等流果亦然。二、异时而熟,意谓与因异时,其果方熟,所以名异。这熟是正在造业时,而望着果熟时而言。因为业种子和异熟果都是同时存在的,故不只在于种子方面讲,而指正在造业和受果说的。三,异类而熟,就是说果异于造业的因性,成熟之果酬于因力,所以名异熟。即为因是善恶,果唯无记。由善性恶性的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是无记性。在这三种意义中,现在只取第三义来解释。《成唯识沦》(卷2)用因能变、果能变释三能变的异熟习气与异熟果显出第八识是由善恶引业所感之无记果识,得异熟识名。反正有二义:一,约果无记,由异类之因而为熟果,则异熟因,即熟是果,是依主释。二,约用善恶说,由因之善恶成异类熟果,异即是熟,是持业释。又异熟若指现行第八识,则异熟即识,是持业释。若把异熟指于第八识种子,则成异熟识,是依主释。总的来说,这异熟识是善恶的业种子所感,以酬于引业的有情总报果体,此异熟识是初能变。
  思量识即是末那识。思乃思虑,量是量度,未那是梵语,译为意。意有依止与思量义。此识现行恒审思量,意即是识,持业得名。第六意识依止此识,是意之识,依主得名。第七识无始以来恒缘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为实法。但是思量若指为心\Jb所缘境的作用而言,则通于诸识。现在特命名第七为思量识,是因为这识具有“恒”与“审”的二义。“恒”则不断而相续,“审”则计度而深明。第八识虽具有不断相续的恒义,却缺了深明计度的审义,第六识虽有思量的审义,但有间断而缺了恒义,前五识两义俱缺,唯有第七识二义俱全。这第七识的功能特别大,它时刻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人们所遭的种种痛苦以及生死等,都是此识的功力所致,所以第七识特命名为思量,这是第二能变。
  了别境识是指前六识,论说:  “识谓了别。”其实,谈了别是识的作用,是通诸识的。《二十唯识论》说: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就其特点说;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心是集起义,意是思量义,识是了别义。三者各有二义,心有行相集起和种子集起二义。行相集起通于诸识(诸识的见分行相积集于识体而起行解故)。种子集起仅局第八识(第八积集诸法的种子而起现行故)。意有无间觉与现思量二义。无间觉是通于诸识,现思量独局于第七识。识有细了别和粗了别二义。细了别是通于诸识,粗了别只局于前六识,所以了别虽是诸识作用的通相。但了别粗显境所起的了别的粗行相,则唯局于前六识,所以名前六识为了别境识:这是第三能变。
  以上略说三种能变义。那么所变义是怎样呢?对所变义的解释,印度唯识学的十大论师有着不同的见解。护法与安慧等,说所变的是指见相二分,难陀与亲胜等,说所变的是单指相分。论师们所以会有见解的不同,是因为从心识作用的分别上产生起来的,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是心所缘虑的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