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
得地位,开始受到评论界重视,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被某些评论
家看成是“有永久价值的社会小说和社会批评”,是“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
作品对后来的黑人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黑人作家追随赖特,被称
为“赖特派”。


贝娄(1915~)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都
是俄冈的犹太人。1933 年,进芝加哥大学,1935 年转入西北大学,1937,年
在威斯康辛大学获人类学及社会学学士学位,后在一教育学院任教。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商船队服役。战后,他先后担任纽约大学讲师,普林
斯顿大学教授,以及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并长住巴黎。1962 年回芝加哥大学
任教,现任该校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贝娄的创作始于40 年代,现已
发表8 部长篇小说,2 部中短篇小说集和5 种剧本,近年有新作问世。1941
年贝娄以《两个早晨的独白》登上文坛,创作了长篇小说《拉起来的人》和
《受害者》,他的成名之作是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奠定了他在
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勿失良辰》、《雨王汉德逊》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创作。
《赫尔索格》的问世,再次轰动文坛。1975 年的《洪堡的礼物》是他创作的
高峰。贝娄还写过剧本《最后的分析》,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等。
曾多次获文学奖。1976 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刘欣)


《洪堡的礼物》长篇小说。贝娄著。作于1975 年。洪堡是30 年代著名
的诗人,他企图用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造“实用主义的美国”,但因势孤
力薄,悲惨地死去。他的后继者西特林在50 年代也成为著名作家,成名之后
的西特林成了拜倒在金元脚下的文化奴隶。为了钱,他可以创作文学作品,
也可以去写文化旅行指南,可以买房产,搞投机,什么都干,疯狂地追逐女
性。最后,女人的盘剥、孤朋狗友的诈骗,导致他的破产,然而洪堡的在天
之灵保佑着他,使他在潦倒之中再度崛起,葬送了恩师,表现了人性的复归。
这部小说描写了两代作家的成功与失败,集中反映了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美国知识分子的可悲处境和精神的苦难。《洪堡的礼物》集中体现了贝娄的
艺术风格,即把现实主义手法和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时、
空的界限,通过人物的回忆、穿插、倒叙去造成心理的跌宕和意识的波澜。

(刘欣)


米勒(1915~)美国剧作家。出生于纽约一个时装商人的家庭。中学毕
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工作两年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
写过4 部剧本,并两次获奖。1944 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的第一
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1947 年,米勒以《全是我的儿子》而成名,获得纽
约剧评家奖。1949 年,他的《推销员之死》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
并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因早期曾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而一再受到众议院非美活
动调查委员会的传讯。1956 年被判“藐视国会”罪,处以罚金与一年徒刑,
1958 年最高法院将这一罪名撤消。在这时期创作了独幕剧《两个星期一的回
忆》和两幕悲剧《桥头眺望》。1956 年和1958 年先后获密执安大学荣誉文
学博士学位和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章。1965 年起曾连任两届国际
笔会主席。先后发表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心理问题剧《代价》及
《创世纪和其他》、《美国时钟》等。

(刘欣)


《推销员之死》剧本。米勒著。作于1949 年。是为作者赢得国际声誉
的剧本。剧本叙述一个推销员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深受打击,于神经错
乱中驾车出外,车毁身亡。这出戏揭穿了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
曾被美国一家刊物称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
有人甚至把米勒看成是“一个被悲剧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称这部剧本
是“共产党的宣传”。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
和不幸,在艺术上采用内心独白、意识流的手法刻画人物,戏剧矛盾尖锐集
中,有根强的戏剧舞台效果。

(刘欣)


海勒(1923~)美国小说家和戏剧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因家贫,中
学毕业后当邮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征入伍,在欧洲前线作战。战后,就
读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49 年到英国牛津大学进
修。1950 至1952 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授英国文学,1953 年至1961
年,先后在《时代》、《展望》等报刊广告部任职,同时兼任《麦柯尔》杂
志的推销经理。1971 年,被纽约某市立学院特聘为英语教授。从1974 年起,
成为职业作家。1977 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土。从1945 年开始发表
短篇小说,1962 年出版《第二十二条军规》,引起巨大轰动。1974 年又发表
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深化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1979 年
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象黄金一样好》。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
无论内容和艺术上,始终不离“黑色幽默”,把绝望藏在幽默的背后,在荒
诞中表现了深沉的悲哀。

(刘欣)


《第二十二条军规》长篇小说。海勒著。作于1961 年。“黑色幽默”
文学的典范作品。小说写的是二次大战时,美国驻地中海某岛的一支空军中
队的黑暗内幕。主人公上尉轰炸员尤索林由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缘故,由一
个正直勇敢的军人变成了厌战者和逃兵。这条军规实际上是个驱使士兵为长
官的升迁卖命的绝妙圈套,而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
条军规”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作
品以事实和虚构混淆不清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疯狂的、荒诞的充满了死亡的
世界。这是对美帝国主义军队黑暗内幕的充分暴露和辛辣讽刺,又宣扬了和
平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一是“黑色幽默”,它用喜
剧和闹剧的方式来讽刺和揭露社会的荒谬和罪恶;二是采用了“反小说”的
放射式的网状结构;三是塑造了一批漫画式的、小丑式的“反英雄”角色。

(刘欣)


阿尔比(1928~)美国剧作家。出于华盛顿。在中学时开始创作剧本、
诗与小说。1946 年进入三一大学,一年后离校,为广播电台编写音乐节目。
1948 年至1958 年先后充当广播机构服务员、商品推销员、旅馆服务员、电
报公司杂差等。1958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他的第一个名闻欧美的剧本《动物
园的故事》于1959 年在柏林演出,次年在美国上演。自1960 至1977 年,相
继问世井演出的较为重要的作品有《贝西·史密斯之死》、《美国之梦》、
《谁怕维吉尼亚·吴尔夫》、《小艾丽斯》、《海景》等。其中《谁怕维吉
尼亚·吴尔夫》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阿尔比用象征、暗比喻、夸大的手法
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表现了他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背弃和否定,在一
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怀疑和否定。

(刘欣)


《动物园的故事》剧本。阿尔比著。作于1958 年。阿尔比的成名之作。
主要写两个在公园邂逅相逢的中年男人之间的对话。彼得是个有家室、有身
分的中产阶级人物,独自坐在长凳上看书,一个名叫杰利的流浪汉无缘无故
前来挑衅。杰利先同彼得搭讪,随后向他讲了一个关于他与房东太太的恶狗
之间的故事来隐喻人生,诱使彼得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他的小康家庭实际上也
是个动物园,他自己外表上好象很满足,内心却空虚而苦闷。最后杰利使用
暴力,要把彼得从板凳上挤走,并要彼得拿起刀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杰
利冷不防扑到彼得持刀的手上,让刀尖刺入自己的身体,以死亡解脱生存的
痛苦,从而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栅栏。彼此得到沟通。剧本用荒诞派的手
法把世界比作动物园,认为人象动物一样被栅栏彼此隔绝,要互相沟通,摆
脱孤独,有时还需付出死亡的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