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百世)


《新论》东汉桓谭撰,共29 篇,早亡佚。《弘明集》中载有《新论·形
神》一文。该文从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形神”即形体同精神的关系问题,
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完则火灭,形体死亡,精神
不复存在。今《桓子新论》以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为较备。

(张明良)


班彪(3~54)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人。性情稳重,广览古籍,富于文采。二十多岁时为避难而依附天水魄嚣,
后又至河西窦融处做事,极力劝说窦融归附汉光武帝。建武13 年至30 年,
曾历任徐令、司徒掾、望部长等,后因病离职。他曾采集前史遗事异闻,著
成《史记后传》65 篇,为其子班固修成《汉书》打下了基础。另外著有《王
命论》、《北征赋》、《悼离骚》等赋、论、书、记、奏。

(范海沛)


王充(27~约79)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少年曾游学洛阳,因无钱买书,常到书铺阅所卖书。
经勤奋学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然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曾做过县掾功
曹、都尉府掾功曹等小官。皆因与当权者不合,在任时间不长。后辞职家居,
以教书为生,并从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引荐,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用,充
以病不行。他十分注意世事学问,花30 多年时间写下《论衡》一书。对当时
盛行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把中国古代的朴素
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著有《讥俗》、
《政务》、《养性》等。已佚。

(袁坤)


《论衡》东汉王充撰。30 卷,85 篇,20 多万字。其中《招致》篇有目
无篇。作者用30 年功夫才完成这部巨著。王充以“疾虚妄”为旗帜,对当时
盛行的神学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在《自然》、《谈
天》、《说日》、《论死》等篇中,发挥了古代哲学中“元气自然论”的宇
宙观和认识论,论述了形神关系。在《命义》、《纪妖》、《订鬼》、《谴
告》等篇中,批判了“天人感应”和俄纬迷信。在《定贤》、《治期》等篇
中,提出了一些进步的历史、社会、政治观点。在《问孔》、《刺孟》、《非
韩》等篇中,批判了儒法两家的一些传统观点。《论衡》把古代的朴素唯物
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唯物主义者有很大影响。但被封建统治者
斥为“异端邪说”,“非圣灭道”。近代章炳麟则赞其“正虚妄、审乡背,
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摘,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
今鲜有能逮者也。”(《检论·学变》)1979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衡注释》
最为易读。

(袁坤)


贾逵(30~l0l)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
陕阳西北)人。贾谊之九世孙。父徽,曾从刘歆受《左传》、《古文尚书》、
《毛诗》等。逵继父业,弱冠能诵《左传》、《五经》,兼通丘家《谷梁传》
之说。明帝时任为郎,与班固共校官廷藏书。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
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景帝时,奉诏讲学于白虎观,授《公羊》严、颜
诸生20 人《左传》。同治今文经学的李育相辩难,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迁卫士令。和帝时任左中郎将,迁侍中,领骑都尉,以老病乞归。兼通天文。
所著百万言。后世称“通儒”。主要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同语解诂》,
已佚。

(许修仲)


班固(32~92)字孟坚,扶凤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
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博学多识,曾作《史记》续篇《后传》65 篇。家学
渊源对班固的思想和学业有重大影响。时值光武、明、章东汉鼎盛时期,为
班固继父遗业,编撰《汉书》提供了有利条件。班固年9 岁,能属文诵诗赋。
16 岁入太学,研习儒家经典,涉猎诸子百家。23 岁因父丧还乡守孝,着手整
理《后传》。27 岁起便在《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永平五年(62 年),
有人上书明帝,诬以私改国史,被系京兆狱。弟班超上书力辩,乃获释。明
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并令其修撰《汉书》。建初7 年(82 年),《汉书》
基本告成。永元4 年(92 年),班固因受窦宪谋反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其
时,《汉书》中尚未完成的8 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写,《天文志》由马续补
写。另外,在章帝时,班固还撰有《白虎通义》一书。

(蒋经魁)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在其父班彪所著《史
记后传》的基础上,历二十余年修成。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
其妹班昭和马续写。全书有帝纪十二、表八、志十、列传七十,共一百篇,
分一百二十卷。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共二
百二十九年。多用《史记》原文加以增删,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
《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使志书进一步完备。汉武
帝以后各篇都是新作。对人物的评价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书中对封
建统治者有较多的揭露和批判。文章简练整饬,组织更严密,语言繁富而凝
炼,对人物传记摹声绘形,且写得工整,在史传和文学上均有较高成就。它
同《史记》一样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故学术史上均将“史汉”、
“班马”并称。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鞠爱清)


《东观汉记》纪传体史书。东观是洛阳宫中殿名,是藏书和修史之处,
故以此为书名。它经东汉几代历史学者的修撰,才最后成书。参加编撰本书
的有明帝时的班固、安帝时的刘珍、桓帝时的边韶、灵帝时的蔡邕等数十人。
本书编写,约始于汉明帝水平五年(62 年),到魏文帝黄初6 年(225 年)
为止,历时163 年。所记内容,起于光武,终于灵帝。因董卓之乱,在献帝
时已散失不全。据《隋书·经籍志》载,原编为143 卷。晋时此书与《史记》、
《汉书》并称三史,人多通习。范晔《后汉书》问世后,特别是唐代李贤为
《后汉书》作注后,该书逐渐被人忽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127 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为8 卷,近乎佚尽。清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东
观汉记》佚文,分为帝纪3 卷、年表1 卷、志1 卷、列传17 卷、载记1 卷、
佚文1 卷。共24 卷,这便是今本《东观汉记》,并附刻《东观汉记范书异同》。
本书资料丰富,史料价值较高。

(马玉容)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是东汉的一部由经学
与谶纬学混合而成的儒家封建法典。班固撰。自汉光武帝到章帝,儒家经学
与谶纬神学日趋合流。东汉王朝为了提高谶纬迷信的学术地位,更好地为封
建统治服务,建初四年(79 年)章帝在洛阳北宫白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讨论
“五经同异”,“使诸儒共正经义”。后由班固对会议记录进行整理,写成
《白虎通义》一书。4 卷,共43 篇。包括儒家的宇宙观、宗教观、历史观、
伦理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及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其中心内容是宣
杨“三纲六纪”,大部分是复述董仲舒的基本观点和学说,并进一步发展了
“三纲”说,使封建纲常更加完备、具体,成为支配人们伦理、政治生活的
统治思想和准则。

(马玉容)


杨终(?~100)东汉史学家、经学家。字子山。蜀郡成都(今属四川)
人。十三岁时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使往京师受业,习《春秋》。建初元
年(76 年),上疏奏议宽简刑政、薄赋敛、减兵役。又建议论定“五经”。
曾参加白虎观之会。受诏删《史记》为十余万字。永和十二年拜郎中,是年
卒。著《哀牢传》及《春秋外传》12 篇,改定章句15 万言。

(李建春)


班昭(约49~约120)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
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为历史学家班彪,其兄为班固和班超。14 岁与曹
世叔成婚,很早便寡居。从小好学,博览群书,熟知经史。曾奉汉和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