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传记集。已佚。元陶宗仪《说郛》,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经籍佚文》中各有辑本一卷。清任兆麟有辑本3 卷,收入《心斋十种》。

(袁坤)


杨佺期(?~399)东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沉勇果劲,少仕
军府。宁康中,屡击败前秦军,官龙骧将军。历新野大守,堂邑太守。为荆
州刺史殷仲堪引为司马,擢雍州刺史。隆安中,与广州刺史桓玄交战,兵败
自杀。撰《洛阳图》一书,已具方志之雏形。

(李建春)


王隐东晋陈郡陈(今河南淮阳)人。字处叔。出身寒素,博学多闻。
太兴初召为著作郎,奉诏撰《晋史》。时著作郎虞预亦私撰《晋书》,数咨
访于隐。后疾隐胜己,隐竟以谤讪免归。往依庚亮,得资助,始成《晋书》
39 卷,虽励精著述,然混淆诬舛,良不足观。

(李建春)


常宽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字泰恭。举秀才,历官侍御
史、武阳太守等职。博学多闻,治学涉及经、史。著有《典言》及地方志多
种,如《续益部耆旧传》、《蜀志》、《蜀后贤传》等。

(李建春)


常璩东晋吏学家。字道将,蜀郡江源(今四川崇庆)入,曾在成汉任
散骑常侍。永和二年(347 年),桓温平蜀,他劝李势降晋,被表为参军,
入晋后居建康。著有《华阳国志》,《汉义书》等。

(许修仲)


《华阳国志》晋常璩。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
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
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共12 卷,约11 万字。
其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梁、益、宁三洲的历史、地理,
而以地理为主。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
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二卷记载三州自西
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传。从内容上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
体载上讲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列传三结合。这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
个创举。

(廉慧)


朱凤东晋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学行清修为秘书监华潭荐为著作
佐郎,后任中书郎。有《晋书》14 卷。

(李建春)


法显(337~422)山西襄垣县人,是东晋功德卓著的高僧,也是一位远
途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之间沟通佛教文化,传播友好情
谊的第一个中国人。为了寻求“汉土所无”的佛教典籍,他以六十多岁的高
龄,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历尽艰险,于公元410 年到达狮子国斯里兰卡,
法显在古都阿努拉特普拉城到处参学,于412 年从海路绕道爪洼回国,带回
多部梵本典籍,并著有《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一书,是今日研究古
代中亚和南亚各国历史、地理、风俗和佛教情况的重要资料,深受中外学者
重视,己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回国后,他与佛驮跋陀罗合译经、律、
论六部24 卷,为佛教重要译著。

(范海沛)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东晋法显著,是古代著名的旅行传
记,是作者往天竺求佛经直到归国的行程之作。对所经历约三十国的山川风
物,都有扼要记载。不但是四世纪时亚洲的佛教史料,也是中国与印度、巴
基斯但、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通史料,而且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关陆
海交通的最早详细记录,受到中外学术界重视。

(廉慧)


裴松之(372~451)南朝史学家。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具(今山西省
闻喜县),西晋来年移居江南。自幼刻苦攻读,8 岁时已学通《论语》和《毛
诗》。后博读典籍,学识益进。20 岁入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
郎等职。晋安帝义熙12 年(416 年)刘裕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后
刘裕代晋称帝,颇受重任。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又封为西乡侯。
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松之作注。松之广搜材料,于元嘉6 年(429
年)写成《三国志注》。宋文帝阅后称赞说:“裴世期为不朽也!”(《南
史·裴松之传》)后又历任永嘉太守、中散大夫,大中大夫,兼领国子博士。
元嘉28 年(451 年)奉命继何承天撰本朝史,未及动笔而卒。另著有《晋纪》、
《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集注丧服经传》、《裴松之集》。皆
亡佚。

(袁坤)


《三国志注》南朝裴松之著。宋文帝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命松
之作补注。松之“鸠集传记,增广见闻”,写成《三国志注》。裴著不限于
一般的音义训诂、解释名物、注释典故,而是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考订工作:
补充缺漏,备载异说,矫正谬误,辨明是非,并对史家和著作予以评论。裴
注广征博引,引用文籍达200 余种,注文几为原文之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
书内容。裴注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大量资料,使史实愈益详明。另外,他
注中所引书,大多亡佚。赖裴注得以保存一部分,使裴注显得更加可贵。历
代学者认为,读《三国志》,不可不读裴松之注。注文与《三国志》同具重
要价值。

(袁坤)


范晔(398~445)南朝史学家。字蔚宗,宋顺阳(今河南渐川东南)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17,州刺史征
召他为主簿,不就。历任高祖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冠军参军、新蔡太守、
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9 年(432 年),35 岁的范晔因触犯封建礼度,被刘
义康贬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开始撰写《后汉书》。在宣城任职后,迁
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最后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
部分禁军,参与朝廷机要。元嘉22 年(445 年)徐湛之告发他与孔熙先等谋
立刘义康为帝,被宋文帝处以死刑,时年48 岁。所撰《后汉书》,原计划有
10 纪、10 志、80 列传,但他只完成了纪、传部分,便离世了。志的部分为
晋司马彪所撰。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书。

(蒋经魁)


《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计120 卷。其
中,本纪10 卷,列传80 卷,由南朝宋范晔撰;志30 卷,晋司马彪撰。在范
晔之前,记录东汉历史的著作很多,共有20 余部,但他认为都不令人满意,
便以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为蓝本,博采众家之长,斟酌删补,著成是书。
其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书中很少重复与疏漏,但范氏未来
得及完成志便被杀。南朝粱人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析为30
卷,补入范书,并为之作注;但二书仍单行,直至宋真宗时,由孙寔提议将
二书合而为一,成为今本。该书记事,上起公元25 年光武帝刘秀即位下至汉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整个东汉一代196 年的历史;其体例承继了《史
记》纪传体风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篇目的内容增益不少,如《南蛮
传》为以前史书所不载,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并不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
即多类传等。该书又新创《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
《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七个新类传。纪传之后都有传论,
往往以此借古喻今,讽喻指正时政,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特别是对黑暗面的
揭露,对正直廉洁的中下层人物的同情,表现了强烈鲜明的进步思想性。唐
代以该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其他各家东汉纪传体史书渐
湮没,研究、注释者亦很多,尤以清人为最多,其中以惠栋著《后汉书补注》
为最好。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可谓集前人注释之大成之作,最便参
考。

(朱玉婷)


崔浩(?~450)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
少好学,博览经史。年二十,任直郎。得明元帝信任,官至相州刺史,加光
禄大夫。太武帝年间,参与策划西灭赫连、北凉,北破柔然,东取北燕,南
击刘宋等,深得太武帝宠信,言听计从,累迁至司徒、秘书监。长天文历学,
制订了五寅元历。清河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浩极力援引并发展其势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