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佚),不但保留大量西域诸国历史资料,而且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
交流。炀帝以其才,擢黄门侍郎,参与朝政。江都兵变,字文化及称帝,任
其为尚书右仆射。字文化及失败后,他被窦建德任用,任吏部尚书,专掌选
举,制定礼仪。建德败之后又转而降唐,唐命其校检侍中,民部尚书。另写
过《高丽风俗》(1 卷)、《邺都故事》(10 卷)均已佚。

(王瑞)


姚思廉(557~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以字
行。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本吴兴(浙江湖州)人,陈亡,迁入关
中。其父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入隋著陈梁二史,未成,卒。他自幼随父
习史,博览史书,长大后曾任隋代王侑侍读。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
文学馆学士,“玄武门之变”后,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任著作郎,为太
宗“十八学士”之一。贞观三年(629 年),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
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 年),成书《梁书》(5O 卷)、《陈书》(30
卷),均列为当今二十四史之一。又撰《文思博要》,今已流失。

(王瑞)


《陈书》唐姚思廉撰。36 卷。纪传体南朝陈代史。成书于贞观十年(公
元636 年)。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部分旧稿,思廉奉命修史后续成。本书
《本纪》和《皇后传》皆有监修官魏征作的论赞。全书无表志。

(孙细河)


《梁书》唐姚思廉撰。56 卷。纪传体南朝梁代史。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
有旧稿,贞观三年(629 年)思廉奉命修史后,即据之补充整理,经七年而
成。当时,魏征任梁、齐、周、隋五史监修官,故《敬帝纪》后有他撰的论
赞。本书是现存梁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但全书无表志。

(孙细河)


李百药(565~648)唐初史学家。字重规,唐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
其父李德林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齐史》。隋文帝时授太子舍人、东
宫学士。隋炀帝时授桂州司马职。后任建安郡丞。隋末天下大乱,曾先后在
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队伍中任职。至唐时,转而归唐,拜中书舍人、礼
部侍郎、散骑常侍。曾受命修订《五礼》及参与修订律令。直言敢谏,曾上
书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贞观元年(627 年)奉诏撰《齐书》,承其
父稿,精采他书,广泛论证,十年寒窗,遂于贞观十年(636 年)撰成。该
书凡50 卷,其中17 卷为李所著,余皆后人据《北史》诸书补。今称《北齐
书》,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王瑞)《北齐书》唐朝李
百药撰。原名《齐书》,宋时为区别萧子显《南齐书》方加“北”字。是作
者在贞观年间奉诏、在其父李德林撰《齐书》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材料,用
了10 年时间完成的。全书50 卷,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东魏、北齐的历史。
其中,纪8 卷,列传42 卷。到北宋时,李氏原文散佚严重,只存17 卷,后
人取《北史》等书补齐,因而书中有前后文不联贯和详略不等之处,乃至体
例混乱、记事互有矛盾的现象。1972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北齐书》,
共三册。

(朱玉婷)


温大雅(约573~629)唐初史学家。字彦弘,(一说其名彦弘,字大雅),
后人记述其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的名讳,而改以字行。隋朝时曾入宫为东宫
学士,后出为长安县尉。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为随军记室,对唐李渊自太
原起兵至称帝止,凡三百五十七天的史事,进行了详细地记述。后遂成《大
唐创业起居注》一书,共3 卷。成为研究隋亡唐兴的重要历史资料。唐王朝
建立后,因其功及才能,擢升为黄门侍郎,终累官迁至礼部尚书等职。据史
料考证,曾对有关王室及官属做过记述,即《今上王业记》(6 卷)、《大
丞相唐王官属记》(2 卷),今已散失。

(王瑞)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撰。3 卷。上卷记李渊起兵至发引48 日
事,中卷记从太原进克长安126 日事,下卷记摄政至即帝位183 日事。作者
曾任李渊记室参军,所记唐王朝创建的经过,多出本身见闻,有一定的史料
价值。

(孙细河)


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
生于北朝,幼时曾从刘焯问学,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隋大业(605—616 年)
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隋亡唐兴,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
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太宗命与颜师古等共编《五经正义》(180 卷),融合
南北经学家主张,成为经学注疏之“定本”,科举考试之准则,收入《十三
经注疏》。另还参与编写《隋书》。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王瑞)


《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之作,共416 卷。南宋以前,经、
疏分别单行,自南宋绍熙年间始有合刻本。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均有刊本。
清朝乾隆初年有武英殿本,后有阮元据宋本的校本,每卷末附有校勘记,成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该书中《周易正义》10 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 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
正义》70 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42 卷,《仪
礼注疏》50 卷,均用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63 卷,汉郑玄注,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 卷,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
公羊传注疏》28 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20 卷,晋范
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20 卷,魏何晏等注,宋邢彦疏;《孝经注
疏》9 卷,唐玄宗注,宋邢彦疏;《尔雅注疏》10 卷,晋郭璞注,邢彦疏;
《孟子注疏》14 卷,汉赵歧注,宋孙彦疏。

(朱玉婷)


房玄龄(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唐齐州临
淄(今山东临淄东)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大业十三年(617 年),
李渊起兵反唐,攻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助李世民“玄武门之
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夺取帝位。李世民称帝后,任其为宰相,命其制定
律令,选拔人才,监修国史,“贞观之治”时期的重要政策与措施,皆有其
参与谋划,为贞观名相。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太宗身边重要大臣
和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受诏与褚遂良、许敬宗重撰《晋书》,列今二十四
史之一。另与高士廉合著《文思博要》;另参与监修及撰写的《高祖实录》、
《今上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大唐仪礼》,自撰书《贞观格》却尽
佚。

(王瑞)


《晋书》唐房玄龄等奉敕撰。贞观十八年(644 年),唐太宗下诏修撰
《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参加编写的有房玄龄、
令狐德棻,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二十余人。他们在原有十八家晋史的
基础上,以臧荣绪《晋史》为蓝本,参考诸家晋史、杂记,加以剪裁,到贞
观二十年(646 年)全书告成。因唐太宗曾自撰《宣帝纪》、《武帝纪》、
《陆机传》、《王羲之传》的论赞,故旧本题为“御撰”。全书有帝纪10
卷,志20 卷,列传70 卷,载记30 卷,合计130 卷。上起两晋武帝泰始元年
(265 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 年),记载了两晋一百五十六年的
历史。本书为纪传体的断代史,但改“世家”为“载记”,用以记载十六国
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
南燕、北凉、夏等十四国政权的兴亡状况。西凉李嵩,因被唐朝皇帝认为始
祖,前凉张轨,原为晋臣,故皆置于列传而不入载记。书中保存了许多北方
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晋书》是第一部由史馆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以后到隋的一些纪传体史书都由私家撰述。隋统一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
三年(593 年)宣布禁止私人撰述国史和评论人物,把修史之权进一步掌握
在封建国家手中。从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我国史官之设,由来已久,自
后汉至唐初,已有设馆修史的事实,但正式设置史馆以修国史,则始于唐代。
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移到皇帝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