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沦积贮疏》最有名,辞赋现存4 篇,《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其代表
作。明人辑有《贾长沙集》。1976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贾谊集》出版。

(黄新德)


《过秦论》政论文。西汉贾谊作。写于西汉初期。当时,随着生产的逐
渐恢复,社会经济开始发展,但汉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北方匈奴不断骚扰,
阶级矛盾也日趋尖锐,各诸侯国分封割据,独霸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贾谊敏锐地看到这些潜在的问题,写了这篇文章,目的在于通过对秦灭亡的
分析,以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注意。文章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论述秦朝兴
亡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仁义不施”是秦朝迅速灭亡于农民起义的原因。
揭露秦王赢政、胡亥、子婴三代政治上的错误及所行暴政,目的在于给汉代
统治者提供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黄新德)


《吊屈原赋》辞赋。贾谊作于前177 年。据《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
谊年青有为,才华超群,被周勃等人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听说那里地势
低洼、气候潮湿,以为自己不久将别于人世,再则,此行是被贬,心情抑郁,
在渡过湘水时,作了《吊屈原赋》以哀吊屈原。文章先写屈原所处的环境,
小人当道,君主不明,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楚国贤愚不分的黑暗
现实进行谴责。认为屈原遭此灾祸是他自己造成的。应当“深潜以自珍”、
“远浊世而自藏”。这篇赋写法上最大特点是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当时贤愚
不分、是非颠倒,所以屈原悲愤自沉,用大量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应深藏
自珍,远走高飞。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音调急促,语句形象,深切感人。

(黄新德)


《鵩鸟赋》汉代贾谊的赋,作于前174 年。文帝五年,贾谊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谪居长沙,心情抑郁不快。三年,有鵩鸟飞入其舍,认为不祥,就
写了这篇赋,来作自我排遗。文章以人鸟问答的形式,抒写了他对人生哲理
的思考。借此抒发他谪居长沙时忧生畏祸的思想感情。他用齐生死、等荣辱、
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来解脱自己的悲伤情感。本文重在抒情,篇
幅短小,用拟人手法,采用问答的散文形式,极为自然,语言上多用四言句,
句法整齐,朴实简炼,具有表现力。《鵩鸟赋》是最早的抒情小赋,后世的
抒情小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在赋体向散文化的过渡上此赋也起
了良好的作用。

(黄新德)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期著名政治
家、散文家。少学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以有辨才,号为
“智囊”,他对当时的军事、边防等问题,提出许多改革意见。汉景帝时,
任御使大夫,多次奏请削弱各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的统
一,遭到诸侯及勋臣的强烈反对。公元154 年,吴王刘濞会同楚等七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不得已,斩晁错于东市。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 篇,多已不存,今存较完整者8 篇,以《论
守边备塞疏》和《论贵粟疏》最著。清马国翰严可均等人均有辑本。

(黄新德)


《论贵粟疏》晁错的政论散文,写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或稍前。
西汉初期,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阶级矛盾却日益尖锐,地主、商人
的势力逐渐强大。官府的横征暴敛、地主富商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生活极为
困苦,以致破产流亡,造成国家储备不足,国力虚弱,长此下去,必将危及
汉王朝的统治。面对这种状况,晁错写了这篇奏疏,以引起汉文帝足够重视。
文章一开始就用尧、禹、商汤时代和西汉对比,说明“务农于农桑”的重要
性,接着将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的价值和作用加以对比,说明明智的君王应
“贵五谷而贱金玉”,最后又以农民的勤劳困苦和富商的骄奢淫逸对比,指
出应重农抑商,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即奖励粮食生产,富国强民。文章简洁
明快,文词激切,逻辑严密。多处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逐层剖析,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

(黄新德)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生年失考,死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 年)。枚乘曾在吴王刘濞的门下任
郎中,目光锐利的枚乘看清了野心勃勃的刘濞,迟早总要起来叛乱的,便挺
身而出上书劝谏,刘濞不听,又串通赵、楚等七国诸侯,打着“杀晁错,清
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汉景帝杀晁错以谢七国。这时,枚乘又劝吴王趁
此收兵,以免自取灭亡,吴王又不听,终于被擒。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枚
乘因此知名,后回老家淮阴闲居。汉武帝时,曾以安车蒲轮(以蒲裹轮,行
动起来稳便)接他去京师,因年老力衰,死于途中。有赋9 篇,今存3 篇。
《七发》是他的代表作。后人辑有《枚叔集》。

(李红)


《七发》辞赋。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西汉枚乘作。“七发”
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的意思,全赋凡二千余字,假借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
首段铺陈致病之由为始,各段依次对宫廷的音乐之美,饮食之丰、车马之盛
以及巡游田猎,观涛之乐等极尽写状,然太子兴趣索然,俱以病辞,最后吴
客说以圣贤方术之“要言妙道”,于是太子精神振作,“据几而起”,出了
一身汗,病就好了。它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指出腐朽享乐
的生活是致病的根源,所取“要言妙道”则是治病的最好药石。文章具有一
定的讽刺意义。《七发》规模宏大,辞语丰富,叙事状物,铺张细腻,意境
开阔壮丽,特别是观涛一段,写得尤其淋漓尽致,惊心动魄。它奠定了新体
赋的形成,开创了“七体”的先例,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

(李红)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
汉著名的辞赋家。幼时“家贫,无以为业”,好读书,学剑击,因慕战国时
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汉景帝时得充郎官(皇帝近侍),做武骑常待,
结交于邹阳、枚乘、庄忌等人,由朋友的帮助结识了临邓大富人卓王孙丧夫
寡居的女儿卓文君,相如借琴声表达倾慕之心,文君也爱相如,便趁黑夜从
家中逃奔与之结合。《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29 篇,今存6 篇,以
《子虚赋》《上林赋》最为有名,还有一篇受陈皇后的委托写的《长门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内容虽多描写帝王游猎,歌颂帝王“功德”为
主,很少涉及人民的生活,但词彩富丽、结构宏大,艺术性强“不师故辙,
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语)因而他的辞赋对当时及后代影
响均较大。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李红)


《子虚上林赋》辞赋,司马相如作。《子虚》作于梁同,叙写诸侯游猎。
《上林》作于武帝召见之时,赋颂天子游猎。《子虚》《上林》内容承接,
实为一篇。内容是借假想人物“子虚”、“乌有先生”,“亡有公”相互洁
难和议论,对诸侯、天子迷恋游猎、不务政事给予规讽。“子虚”是楚国出
使齐国的使臣,齐王为着夸耀国势强大,“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和
他一起游猎。猎毕,子虚拜访齐臣乌有先生,有意对他吹捧楚王游猎云梦的
盛况以贬低齐王,乌有不服,相互洁难,以显示诸侯的声威。《子虚上林赋》
结构宏伟,纵横自如,通达流畅,委婉有致,描写生动形象,绚丽多采,是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开创了“劝百讽一”
的赋颂传统,在汉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红)


《长门赋》辞赋,西汉司马相如作,写于孝武帝时。据说是他受了失宠
的陈皇后的百斤黄金重托才写的。汉武帝读后,很受感动,陈皇后遂又得宠。
赋前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众议乃后人所加。赋先以武帝口吻说明曾答应
“朝往而暮来”,结果武帝喜新忘旧。接着改为陈皇后口吻,描写她登兰台
远望,浮云四塞,天色昏暗,雷鸣风飘,玄猿长吟,而君不再来。接着描写
宫室虽好,寂寞难耐的景况,明月自照,抚琴长愁,只能涕泪纵横,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