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勰概括其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
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它标
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
成熟,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路秉灿)


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出身于宦官家庭,家境富裕,但社会地位不高。
20 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开始踏上政治舞台,先后担任过顿丘令、济南
相、议郎等官职。中平元年(184)黄中起义时任骑都尉、迁典军校尉,镇压
颖川黄中起义军。中平六年(189),董卓到洛阳表曹操为骑校尉。后来他变
易姓名逃出洛阳到陈留(今河南开封),散家财组织武装,加入以袁绍为盟
主的讨董卓联军。初平三年(192)冬,他领究州牧,用武力镇压了青州黄巾
军百余万人,择其精锐,改编成一支30 万人的青州军,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
建安元年(196)他把正在穷途未路中的献帝迎到许县(今河南许昌)置于自
己的掌握之中,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他在军事上遭到了一次大的挫
折。初平三年青州一役,使一支上百万人的农民武装改变性质,成为替统治
阶级服务的工具。他推行屯田。发展经济。曹操40 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涯,凭
借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结束了东汉末年北方分裂动乱的局面。

(王春举)


《蒿里行》诗歌。曹操借古乐府题而作的新诗,当写成于建安二年(197)
之后,关东各路将士兴兵讨伐董卓,本是符合众望的义举。可是袁绍袁术之
流,却假借讨董的名义,进行分裂割据。他们初则拥兵观望,裹足不前,终
至连年混战,相互残杀。混战的后果,便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使百姓遭受深重的灾难。在这首短歌里,作者对袁绍、袁术
之流的军阀行径深表不满,对广大百姓的不幸遭遇流露出悲悯的感情。作者
以浑厚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汉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抒发了个人的愤
慨,写得慷慨悲凉,特别是对汉末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的描绘,
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春举)


《观沧海》诗歌。曹操作干公元207 年。《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
章。一名《碣石篇》。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企图
勾结乌桓的奴隶主贵族卷土重来。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这首诗就是北征途经碣石写
的。作者面对辽阔的大海,写出了海水荡漾波动,山岛巍然屹立,岛上树木
丛生的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虽然一阵秋风,平静的大海顿时卷起了汹涌的
巨澜,但作者的感觉不是悲伤或忧惧,而是更加扩大了视野,感到运行、发
光的日月星辰,也好象从这巨浪滚滚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这种生气蓬勃的
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既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丽,更反映出
作者当时奋发乐观的精神面貌。全诗描写生动,寓精干景,气势磅薄,表现
了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王春举)


《龟虽寿》诗歌,曹操作。前四句,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神龟”、“腾
蛇”这两种富有代表性的动物,表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
受客观自然规律的制约,即使是“神龟”、“腾蛇”也不能例外,但人在自
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作者以“老骥”和“烈士”自喻,表示虽到暮年,
仍然志在千里,并不满足于现状而停步不前。后四句进一步说明生命井非全
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努力也能发生作用。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和辩证思想,富有积极意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四句整齐中仍有变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
话表现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志深意长,雄迈遒劲。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说:“名言激
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

(王春举)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山东平原)人,东汉末年辞赋家。是
建安作家中死得最早的一个。他很早便以才辨知名于当世,又以“气尚刚做,
好矫时慢物”而招来杀身之祸,过早的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狂做事迹,在
旧时代曾被写进小说,搬上舞台,因而又是一个颇为知名历史人物。建安初
年,曹操在许具建政权。年仅24 岁的祢衡也在这时从荆州来到许县,希望能
得到人们的赏识有所作为。但是他性格刚做,“疾恶如仇”不屑奔走权贵,
对于当时的官场名流,如陈群、荀或、司马朗等人,他都不愿交往,一概投
以轻蔑的眼光;祢衡在文学上很自负、在政治上同张衡一样也不得意。

(王春举)


《鹦鹉赋》辞赋。建安时代抒情咏物的小赋名作,是祢衡在江夏时所写。
全文除序言外,可分三段。首段交待鹦鹉的来历和才性;二段叙写鹦鹉被捕,
“离群丧侣,闭以雕笼,剪其翅羽,流飘万里”的经过及其对生命安危的疑
惧;末段郑重描写了鹦鹉身处樊笼的哀怨。这篇赋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而
作,这假物抒情寄托深切,是作者被曹操、刘表转辗遣送,失却自由的不幸
遭际的沉痛自诉。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黑暗。

(王春举)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三国时著名作
家。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献帝迁部长安,二年后
董卓被杀,长安大乱,往荆州依附刘表,在荆多年末被重用,后归曹操,官
至侍中。建安22 年春,他随曹操东征孙权,病死于途中,终年41 岁。王粲
在“建安七子”中地位最高,以诗、赋著称。王粲一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生活在战乱流离之中,在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赋多反映战争的残
酷与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深沉的恩乡和失意心情。代表作《七哀诗》和《登
楼赋》。后期政治上得到曹操的重用,对个人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
心。对曹操感恩戴德,歌颂备至。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和情调都和前
期显著的不同。后期诗歌以激昂的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

(王春举)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诗歌。王粲作。七哀,表示哀思之多,达到
了当时的乐府新题。王粲有《七哀诗》三首,并不是同时所作。这是其中的
第一首,是他往荆州避难,初离长安时所作。这首诗从个人的不幸遭遇,进
一步看到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达到了当时封建文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两句,境界开阔,既照应了上面见到的景象,
也联系了汉王朝基业的今昔巨变。作为贵公子的王粲,此时此地的感情是深
沉而复杂的,这两句诗就凝聚了这种感情,加以音节响亮,为后世所传诵。

(王春举)


《登楼赋》辞赋。王粲作。是他避难荆州登当阳城楼时所写。东汉末年
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互相争夺,他们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以扩展自
己的势力。公元190 年,董卓挟制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王粲也随至长安。
不久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jué)郭汜(sì)等大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不但老少百姓惨遭屠杀,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也颠沛流离,仓皇逃散。王粲
避难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看到他身材瘦弱,相貌不扬,不肯重用他。王粲
目睹当时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加以自己怀才不遇,心情抑郁,
他作了不少诗文,抒发感慨。《登楼赋》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王春举)


蔡琰(177~?)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
邕之女,三国时著名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
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嫁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