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嫁南
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念蔡邕无嗣,遣使以金璧赎回,再
嫁陈留人董祀。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写自己的悲
惨遭遇,揭露军阀混战罪恶,反映出东汉末年动乱纷扰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
民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传蔡琰作《胡笳
十八拍》一篇,是她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作,叙述了她的悲惨
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

(张运智)


《悲愤诗》诗歌。共二篇,东汉蔡琰作。其中五言一首可信,骚体一首
大概是伪作。五言体最著名。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这首诗作于文姬归
汉之后,是一篇杰出的作品,全诗长达五百四十字。虽然诗里写的是诗人自
身的遭遇,但通过自己的遭遇反映了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
命运。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诗共分三段,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
以及俘虏们所受虐待。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第二段写胡地生活,以及被
赎归时与儿子分别的苦况。第三段写回乡以后的生活。别子一段写的淋漓酣
畅,是全诗的高潮。《悲愤诗》受汉乐府中叙事诗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节具
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它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张运智)


《胡笳十八拍》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东汉蔡琰作。全诗共十八章,
每章为一拍,故名。这首诗是作者被掳后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
作。诗中叙述了她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其中母子离别的
情形,尤为动人。这首诗侧重于吐露主观的感情,浪漫主义的色彩更浓。如
第八拍:“为(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流?为(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
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
是作者饱含血泪对不幸命运发出呼天抢地的控诉,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恨
之情。全诗气势贯注,情真意切,形式为骚体,完整统一。许多学者认为是
伪作,郭沫若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并非伪作。

(张运智)


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三国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阮瑀在
诗歌之外还善长公犊文书,长于表章书檄,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
是其代表作。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张运智)


《驾出北郭门行》诗歌。阮瑀作。此篇《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
取篇首句为题目,当是阮瑀自拟。本诗写一个孤儿受到后母的虐待,揭露了
封建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与汉乐府中的《孤儿行》相类似。“母亲舍我殁,
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棰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弃我
于此间,穷厄岂有赀!”通过孤儿声泪俱下的哭诉,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
关系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残酷本质。诗的最后两句“传告后代人,以此为
明规”。劝戒后世之人,不要虐待孤儿,点明题意,也表现了诗人对被迫害
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受虐待孤儿啼饥号寒的悲惨形象,
情真意切。提出了后母虐待孤儿这一封建社会里普遍的社会问题。

(张运智)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人。三国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何进败,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笔,
曾作檄文辱骂曹操。袁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不咎既往,任司空军谋祭
洒,管记室,后为门下督,病卒。他擅长书檄,与阮瑀齐名,曹丕称“琳瑀
之章表书记,今乃隽也”。檄文名作为《为袁绍檄豫州》,铺张扬厉,多用
骈偶。诗歌仅存四首,以《饮马长城窟行》最著名,该诗写人民谣役之苦,
真实生动,不加雕饰,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

(张运智)


《饮马长城窟行》诗歌。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陈琳作。这首诗
借秦代筑长城的史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
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坚贞不渝的爱情。全诗主要由两组人物对话构成,中间
插入一些叙述和描写。前半段写役夫同长城吏的对话,后半段写役大同他妻
子的书信往来。役夫忍痛劝妻子改嫁,但妻子表示以死相守,说明残酷的徭
役制度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这首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广大人民
的呼声,现实主义精神很强。诗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语言质朴通俗,
不加雕饰,刻画细腻,含蓄委婉,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如“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真实生动地揭露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

(张运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具)人。三国诗人,“建
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椽属,其诗后人评价很高。他的五言诗在当时名
气很大,曹丕《与吴质书》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后人以他
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诗品》说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
骨凌霜,高风跨俗。。。自陈思(曹植)以下,帧称独步。”其作品流传较
少,今存诗完整的只有十二首。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代表作
《赠从弟》三首。其中《亭亭山上松》尤为著名。诗中以松柏比喻其从弟,
有赞美与勉励双重意思,希望他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其实
也是作者自勉。后人辑有《刘公干集》。

(张运智)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诗歌。刘桢作。《赠从弟》共三首,作者抒
写自己的抱负和遭遇。全用比喻,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
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亭亭山上松》是第二首,
写严寒中的松柏。是三首中最好的一首。诗以松柏为喻,赞美从弟的坚贞高
洁的品格,其实也象征诗人的自我性格。表示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诗的比
喻十分贴切、自然、酣畅,结构严谨,语言朴素,风格刚劲。

(张运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
县)人,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为太山郡丞。诸葛
亮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丧父,随叔父到荆州避难,后隐居隆
中。公元207 年应刘备之请而出山。任刘备军师。他洞察时势,善于谋划,
帮助刘备联孙权,败曹操,夺荆州,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221 年刘备称
帝,拜为丞相。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佐后
主刘禅,总领军国大事。他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发展农业生产,较好地处
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同时积极进行北伐,图谋统一天下,六次出兵伐魏,
未能成功,病死于军中。在封建时代,他被尊为宰辅当中“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的典型。死溢“忠武”。他主要不是以文学著称,但他的《出师表》、
《隆中对》却为后人所称道。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张运智)


《出师表》散文。诸葛亮作于公元227 年。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宜都)
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由于通好了吴国,免除了东顾之忧;又平定了
南方的叛乱。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行前写
下了这篇表文。作者针对时局,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
严明法纪,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
记叙。第一部分寓精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赏罚、任贤和汲取历史经验
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继承刘备的遗志,
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是寓情干事,在叙述作者身世、迫随先帝创
业经过的过程中,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
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这篇表义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伟大的抱负和忠于
蜀汉的决心。全文观点鲜明,写得精辟透彻,感情真挚,披肝沥胆,感人至
深。

(张运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