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杰仁波切给西方科学家的解答-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与梦的解析

  杰仁波切  著
  法兰西可?凡瑞拉  英文编辑
  杨书婷、姚怡平  译
  译者简介
  杨书婷:
  美国北卡大学卫生教育硕士,1988年起从事翻译,已出版译作有《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杰仁波切读圣经》、《东方大日:藏传香巴拉的智慧》、《转化心境:杰仁波切的快乐方法》等。

  姚怡平:
  美国加州蒙特瑞国际研究院笔译硕士,字幕、文学、软体翻译。已出版译作有《真实谎言》、《格雷的书像》等。

   目 录
  《序一》内在的科学
  《序二》科学与心灵的交集
  前言
  与会专家生平简介
  第一章、自我之内有什么?
  自我是什么? 现在定义:开发人类未知的潜能  科学家如何探索自我?  矛盾的自我 

  第二章、身睡,脑不睡
  睡觉时在干什么?  活跃的快速动眼期  鲜明的梦境  惊人的睡眠进化论  人为何要睡觉?  西藏如何看待梦境  睡眠:预演死亡   修行的动机与努力   睡眠、性高潮、死亡  觉察空性

  第三章、透视梦境与潜意识
  佛洛伊德的局限  梦境:满足愿望的方式  自恋  梦境:通达潜意识的庄严大道  佛洛伊德以外的学说  佛教中用潜意识吗? 心智习性的错综传承  根本识是潜意识马上?  我:约定俗成的指称   真耶?幻耶?

  第四章、掌握梦境
  清明梦:我知道我在作梦    清明梦的特性  见证梦:旁观我的梦     佛教如何看待自我?  “我”的感觉    解脱烦恼,追求快乐     不断变化的心室    心室:一切的根本   化睡眠为修行    善用化现身修行    修持睡梦瑜珈

  第五章、西方人眼中的死亡
  基督宗教如何看待死亡?  西方人如何看待死亡?  为何我们避讳? 

  第六章、何谓肉体死亡?
  医学如何定义死亡?  佛教的死亡的定义  插曲:器官移植  脑死就是死亡吗?  大脑与意识    意识的改变  癫痫症  癫痫症与西藏医学    西藏如何判断死亡迹象?    死亡的阶段    禅修精髓
  性爱修行法正解   死亡的品质    对修行人做实验

  第七章、濒死经历
  探索死亡边缘  古代如何看待死亡?  西方所发现的死后世界   濒死经历的见证     濒死经历是梦境?  死亡经验:一片光明    唯物观点    附身与癫痫    濒死经历与佛教教义    一般人也能看到净光

  尾声:省思

  译者后记

  附录一:死亡过程与中阴状态
  附录二:名词解释

  …
  序 一
  内在的科学
  杰仁波切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纪里,科学与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学是人类智能的产物,而美妙的科技工具也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天赋——人类的创造力——之展现。这两者所带来的影响,有些是极为美妙而丰富的,例如通讯与健康照护的发展等。其他则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地带有摧毁性,例如精密武器系统。
  许多人相信,科学与科技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然而近来,我们看到了态度上的转变。人们愈来愈清楚意识到,仅止于外在的进步,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祥和。于是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内在的科学,这是一种探索与发展心灵之道。透过我们自身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察觉:内在心灵特质的重要性价值所在。因此,古代印度西藏学者对于心灵与其作用的各种阐述与说明,在我们这个时代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些传统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帮助发展内在的祥和。科学与科技则是有关于物质的进步。然而,若能结合两者,将能带来能令人类真正快乐的圆满情境。
  这一系列称为“心灵与人生”的会议已经进行了许多年。我认为它们极为重要。才不久之前,许多人依然认为一般的科学客观知识与内在学的主观了解是互不相干的。而在“心灵与人生”的会议中,来自这两大领域的专家共聚一堂,针对彼此都有共同兴趣的主题,交换彼此的经验与不同的观点。能够参与这场盛会实为愉快,于此我们开创了更多的疆土并丰富了彼此的了解。不仅如此,我们这些会议并非只是礼貌性的好奇,而且还加上了温暖的开放与友谊。
  在这本书中所提的场景里,我们相遇并且讨论有关睡眠、梦境、与死亡的课题。这些是令科学家与禅修者等人们所专注探索的主题,也是所有人类的共通经历。我们都会睡眠。无论我们察觉与否,我们都会作梦。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死亡。虽然这些课题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它们依旧带有一种神秘感与奇幻感。因此,我相信许多读者对于我们所讨论的结果,都会感到有所收获。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促成这些会议的人士,并且再度表达我热烈的希望,未来这类研讨会仍继续举办。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日



  序 二
  科学与心灵的交集
  郑振煌

  佛法是“心的科学”,既称科学,就应是有系统、有组织和知识。知识必须有效,否则无法成立。有效的知识,经得起重复实验,而且结果不变。
  佛法对于心的解析非常详细深入,或称心为意、识。心不仅是此世生命的中心,也是过去未来三世轮回的所依。心没有固定的实体,可分为六识或八识,不断在进行错综复杂的质变和量变,一方面接受外境形成心像,一方面又影响众生对外境的接受。佛教行者透过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建立“心的科学”。
  心和身是相互影响的,但显教对这部分却是语焉不详,而且甚少谈到临终、死后、入胎、住胎、出胎的情况。密教强调脉、气、明点的修持,正足以弥补这种遗憾,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启发相当大。
  现代心理学建立在唯物论上,其方法论迥然不同于建立在唯识论上的佛教。方法论不同,是否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如果不同,则讲求实证和统计数字的现代心理学比较可靠?如果现代心理学比较可靠,则存在二千五百余年的佛法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或者应做新的诠释?
  这些都是饶富与味的议题。自从一九八九年起,每隔两年,杰仁波切便与西方顶尖的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人类学家、精神治疗学家等学术界泰斗对谈,对谈纪录结集成书后,洛阳纸贵。这些书陆续翻译成中文,嘉惠读者甚巨。我亦预其事,如今又见此书译出,满腔欢喜。学佛者可以藉此书了解现代科学的观点,非学佛者亦可藉以初步了解佛法,相得益彰,岂不快哉?
  二零零四年九月十六日于慧炬

  前 言

  自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类都会面临两大生命的转变,在转变中,我们的心似乎消失了,并自此进入完全不同的国度。第一个转变是睡眠,睡眠是人类永恒的友伴,变化无常,充满各种梦境,有史以来就令许多文化着迷不已。第二个转变就是死亡,死亡是巨大无底的谜团,无数凡人不得不一一踏上这最终的旅程,也创造了许多文化仪式。睡眠和死亡都是自我的幽暗地域,西方科学向来只擅长于物质宇宙或生理因果关系的领域,而对这两者所知有限。相较之下,藏传佛教则对这两个领域都十分熟稔,事实上,佛教在这两方面早已长期积累了卓越的知识。
  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便是我们花了一个星期,探讨人体与人心两大剧烈转变的记录。我们邀请杰仁波切与其藏传佛教的同事,以及西方科学与人文主义的代表,双方共同探讨并交换心得。
  第一天早上,所有与会者都聚集在杰仁波切的客厅里,共同开始这段旅程。杰仁波切为本次会议的内涵进行开示。
  科学与心灵是人类目前的两大学科领域。科学的研究已经愈来愈深入,但也愈来愈多人、至少是一些科学家,开始了解到心灵因素的重要性。我所说的“灵性”并不具有任何特定宗教或信仰上的意义,只是用来称呼一种单纯温馨的大爱、人性的情感与柔和的特质。心地温暖的人通常都比较谦卑,也比一般人多了一些自足感。我把灵性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宗教次之。我看到许多不同的宗教也强调这些人性的基本特质。身为佛教修行人,我的所修行的佛法就是慈悲。慈悲的修为并不需要具备宗教性的虔诚或宗教式的信仰,可以独立于宗教之外。人类社会终极快乐的来源几乎完全仰赖我们有多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