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火枪与刺刀是极为相似的。标枪的投掷用来为刀剑的肉搏作准备,正 

    好像先射一排枪,再用刺刀冲锋一样。”① 

         古罗马的军纪一向极严格,奖惩分明。对战功卓越者,予以各种奖 

    励:或由百人团大会表彰或提职、多分战利品,或退役后赐以金钱和土 

    地等,并授以奖章。对第一个攻入敌城、敌舰或敌军堡垒的勇士,奖以 

    花冠,即最高奖励;为将者,若一战歼敌5000人以上,授以月桂冠,举 

    行凯旋式,此为最高荣誉。重奖同时,也施重惩。身为士卒者,必依令 

    而行,违者处死,如士兵站岗时睡觉,或以石砸死,或乱棍杀之。对临 

    阵怯敌或逃兵,施以“什一抽杀律,”即将逃卒横排一列,每十人抽杀 

    一人。对犯小过之卒,动辄施以鞭笞、降职、服苦役乃至剥夺公民权等 

    处罚。严格的军法有效地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2。战术与兵力的变化 



         (1)战术 

         罗马王政时代初期的战术,已不可考。至王政后期,希腊甲兵方阵 

    战术传入,使罗马从军队组织到武器装备,以及战术的运用,都直接或 

    间接地受到了希腊的影响。当时,罗马军团采用大型方阵作战,每一方 



① 蒙森:《罗马史》;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台北军事译粹社1976 年版,第113 页。 


… Page 39…

    阵由第一、二、三等级的60个百团构成,人数在6000左右,皆持长矛, 

    纵深8横列,前6列为重装步兵,后两列为轻装步兵。四、五等级提供 

    的轻装步兵配合方阵作战,其人数在1200左右。方阵两侧为骑兵,前面 

    有轻装步兵的散兵线。整个阵势人数约为8000。从战术角度看,这是一 

    种步骑混编的密集作战队形,其战术基本点立足于“震荡冲击”,没有 

    后备队,力量来自爱国主义和严格的军纪,由于队形较呆板,不适应起 

    伏不平的地形,故常被萨莫奈人和高卢人所打败。但罗马人善于总结经 

    验教训,实行了新的战术。 

         卡米路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军团制改革,它带来了战术上的更 

    新。首先,它以年龄、受训程度及经验原则取代了根据财产资格配置战 

    士的原则。重装步兵,亦即真正的军团部队,排成三线:第一线枪兵为 

    最年轻的战士,第二线主力兵是有经验的壮年士兵,第三线后备兵是久 

    经沙场的老兵。每线由10个中队组成。其次是小战术单位化,即中队, 

    一军团由30个中队组成,但诸兵种中队编制不一。枪兵、主力兵每中队 

    120人,后备兵每中队60人。每一中队为一小方阵,通常纵深6列,每 

    列20人,两人间隔约1。8米,正面宽约36米;各中队间隔约36米。第 

    二线各中队布于一线各中队间隙的后面,可向前填补空隙,也可向左右 

    移动,加强一线纵深。第三线与二线间隔距离稍远一些,由10个中队组 

    成,是整个方阵的决定性力量。通过这两点变化,使每个人的能力和经 

    验可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机动性、灵活性。每一军团配有1200名轻装 

    步兵,他们以户籍为标准,不依年龄分类,布阵时列于正面和两翼,成 

    散开队形作战。每军团还有骑兵300名,分为10个小队,一般布于两翼 

    侧。整个军团成阵,正面约720米。每一军团编制为: 

         枪兵………十中队 (各120人),共1200人 

         主力兵……十中队(各120人),共1200人 

         后备兵……十中队 (各60人),共600人 

         轻装步兵…六十小队 (每队20人),共1200人 

         骑兵………十小队(各30人),共300人总计步兵4200,骑兵300。 

    但此数字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军团兵员在3000~6000人之间波动。 

         军团成阵作战时,两翼和正面的轻装步兵最先开仗,掷标枪,然后 

    撤退,枪兵进入战斗,每人先投两支重投枪,而后以剑拼杀;若被击败, 

    则退入第二线各中队间的间隙处,与主力兵一起对敌;第二线发生危机 

    时,决定性的后备兵始加入战斗。由此产生了罗马的一名谚语:“事情 

    发展到后备兵了,”亦即说事陷险境了。 

         古罗马的三线方阵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为完善的战术,恩格斯曾予 

    高度评价:“罗马军队提供了在尚不知如何使用火药的时代所发明的最 

    完善的一套步兵战术。它保持重装步兵和密集编队的优势,还做到:各 

    个小的单位具有机动性;能在起伏地上作战;依次配备成几线,一部分 

    用于支援与替换,一部分用作强大的预备队,最后,采用了一种比斯巴 

    达的训练方法目的性更明确的单个士兵的训练方法。因而罗马军队战胜 

    了同他们作战的一切军队。”① 

         扎营也是罗马战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营地有临时与经常两种,经常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18 页。 


… Page 40…

     性营地相当于今日的兵营;临时性营地主要用于行军或出征。宿营有严 

     格规定:早晨开始行军,下午扎营,晚上休息;次晨,闻第一次号声士 

     兵卷起帐篷,第二次号声收拾行装,第三次时开始行军或出征。扎营既 

     能防敌偷袭,又可作为休整、出击或战败藏身的据点。对此战术蒙森曾 

     评论道:“彻底的设防营地体系使罗马人在战争中,可以获得攻守合用 

     之利。他们可以依照环境而决定接受会战,或是拒绝会战。而在接受会 

     战时,他们可以在营塞防壁之下作战,正好像在城墙之下作战一样。”① 

          罗马攻城技术和战术的进步直接受惠于希腊化时代。首先是破城锤 

      (意即牡羊),这是一根很长的大木梁,头部包以铁片或青铜片,状如 

     羊头,但也有尖状和圆状的。攻城时,或由数名士兵抬着直接撞击,或 

     悬于木架,通过士兵推动猛闯。活动攻城塔底部有轮可以移动,下层装 

     有破城锤,上面几层有投掷器和轻装战士,他们射箭或擂石以驱散守城 

     之敌;最大的活动攻城塔还装有跳板,士兵可以从上面冲上敌墙。此外, 

     攻城战术还有弩炮 (发射标枪、石块或长箭)、挖地道、火攻等。其中 

     火攻战术不仅用于攻城,也用于野战,如将麻片蘸油系于长竿之上点燃, 

     对付大象。 



          (2)兵力估算 

          罗马共和前期的兵力,各时期变动较大。王政时代的胞族兵为步兵 

     3000,骑兵300,共3300人;塞维改革时,若依照其193个百人团计, 

     兵力当近2万;卡米路斯军事改革时,正值统一意大利的战争,兵力有 

     所增加,当时罗马公民兵共4个军团,每军团以4200人计,当有16800 

     人;此外,每军团配有盟邦军队的5000步兵、900骑兵,共23600人, 

     故其总兵力约4万左右。在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兵力急剧增加,据波利 

     比乌斯统计,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及其盟军总兵力为步兵70万、 

                 ② 

    骑兵7万余 ,这个数字显然过于夸大。根据霍普金斯的研究,在公元前 

     225—前23年间,罗马军队的正常规模是:兵员总数为男性成年公民的 

     13%。当时罗马人口约600余万,除老、少、妇女外,成年男性约200万, 

     故其公民兵约为26万,加上盟军(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盟国供兵力约 

                                                             ① 

     为罗马兵力的3/5),其总兵力约在30—40万左右 。 



                                 3。第一次布匿战争 



          (1)战争起因 

          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雄心勃勃,转而南图,直指迦太基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