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0-针灸逢源-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 
寒湿香港脚 
解 (灸七壮效) 
转筋 
转筋在手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壮 
转筋在胫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壮 
腹胀转筋者灸脐上一寸十四壮 
脚转筋 承山 脚踝上(内筋急灸内踝外筋急灸外踝) 
痿 筋骨软弱。不痛不痒曰痿,足弱不能行曰 。由五内虚耗。血脉筋骨肌肉痿弱 
。无力以 
运所致。状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彼因风寒邪实。故作肿痛。痿属血气之虚。但不任用而无痛楚 
。不可混同风治(有补遗) 
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 中渎 三里 
足不能行 
三里 三阴交 复溜 行间 
穿跟草鞋风 
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 

卷五证治参详
腰痛
属性:(有补遗) 
腰重痛不可忍。转侧起卧不便。脚膝挛痹。屈伸不利。灸两脚曲 两纹头。四处一齐灸 
各三壮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脐点记。乃用度脊中。灸随年壮。灸讫藏竹 
。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 人中 
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阳明原(冲阳)身之后。刺足太阳原(京骨)身之侧刺足少阳原(丘墟) 
通治腰痛穴 
肾俞 白环俞 腰俞 委中 昆仑 

卷五证治参详
心胸胃脘腹痛门
属性:心痛 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则横满膈间。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补遗) 
曲泽 内关 太陵 神门 中脘 
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 
脉洪 
大。当灸太 昆仑各三壮。谓表里俱泻之。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针 涌泉 太冲 
胸胁痛(有补遗) 
支沟 天井 太陵 期门 三里 章门 丘墟 阳辅 行间 
腋下痛或肿 
阳辅 丘墟 临泣 
胃脘痛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痰食积气郁遏清阳浊阴 
不降 
。阻碍道路而为痛其或满胀。或呕吐噎气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 
本病与客邪杂见也。 
内关 膈俞 胃俞 商丘 
腹痛(有补遗) 
内关 膈俞 脾俞 肾俞 中脘 三里 陷谷 太白 商丘 行间 
绕脐痛 
天枢 气海 水分 
小腹胀满痛 
阴交 气海(凡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 三里 内庭 太白 大敦 
中封 
阴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 
饼如 
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若药饼焦。或 
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 
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 

卷五证治参详
中蛊
属性:(有补遗) 
五蛊毒注 中恶不能食 
中脘 照海 
凡人饮食后忽然腹中不快。或烦躁如狂。心腹搅痛欲吐不吐。蓦然仆晕。面目青黑。四 
肢逆冷。涎唾沉水或嚼生豆而不知腥。或嚼生矾不涩者。是中蛊也。 

卷五证治参详
积聚门
属性:(有补遗) 
胁下积气 
期门 章门 尺泽(治肺积) 行间(治肝积) 
伏梁 环脐而痛 
中脘 
贲豚气 从少腹起。气上冲胸腹痛 
肾俞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 
痞块 气壅塞为痞。凡人饮食无节。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 
脾不 
及化则胃络所出之道以渐留滞。结成痞块。必在肠胃之外。膈膜之间。故宜用灸以拔其结络 
之根。 
上脘 中脘 通谷 期门 (灸积块在上者) 肾俞 天枢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 
(灸积块在下者) 脾俞 梁门 (灸诸痞块)。 
凡灸宜先上而后下。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多灸为妙。以上诸穴择宜用 
之。 
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 
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再 
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一治痞须灸痞根。在脊骨十三椎下当中点记。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 
此即 
痞根也。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皆效 长桑君针积块 瘕法。先 
于块中针之。甚者又于块头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块头二七壮。块中三七壮块 
尾七壮)。 

卷五证治参详
黄胆
属性:(有补遗) 
黄胆发浮 
百劳 膏肓俞 腕骨 中脘 三里 阴陵泉(治酒疸) 丹田(治色疸) 
遍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或不利。 
脾俞 然谷 涌泉 (并以上各穴选用) 
脾疸 口甘病 
脾俞 阴陵泉 
胆疸 口苦病 
胆俞 日月 阳陵泉 

卷五证治参详
肿胀门
属性:(有补遗) 
水肿 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胀 
。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 
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 
者。皆难治。 
胃俞 肾俞 神阙 水分 (以上宜灸) 水沟 足三里 解 公孙 阴陵泉 复溜 
中封 曲泉 (以上随宜灸刺) 
单腹胀 
脾俞 水分 公孙 复溜 行间 
血鼓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复溜 行间 

卷五证治参详
泻痢
属性:胃泄色黄。饮食不化。胃俞。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俞 
大肠泄色白。食已窘迫。肠鸣切痛。 
大肠俞 
小肠泄。溲涩。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俞 
大瘕泄。腹痛。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瘕结也) 
天枢 水分 (以上名为五泄) 
肾泄五更溏泄久而不愈。 
气海 关元 
洞泄不止 肾俞 中脘 
中气虚寒腹痛泻痢 天枢 神阙 
水泄有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中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 
水恣 
。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二五壮立已。如用药宜车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及五 
苓散。可选用之。又诸泻痢入胃。名曰溢饮。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症。当灸大 
椎。 

卷五证治参详
疝气
属性:(有补遗) 
疝属肝经。湿热痰瘀乘虚下流作病。又因外寒所郁气不得通筋脉收引则痛或酒色无节。 
浊气 
流入下部。或劳碌。或遇寒。发作有时。或有形结于小腹不能顿消。乃湿热为标。肾虚为本 
。其证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有小腹痛连睾丸者。有痛在下部一边者。湿热须分多少而治 
。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下坠 
肝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外陵(在脐左右各开一寸五分灸疝立效永不再发) 
归来 大敦 行间 太冲 阑门(一名泉阴)。 
一法关元旁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一法令病患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屈成三角如△字样以上角安脐中两角安 
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两穴俱灸。艾炷如麦粒。灸十四壮 
。或三七壮。神效。 
阴头肿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妇人阴中痛。皆刺大敦行间。 

卷五证治参详
二阴病
属性:遗精 梦交而出精者。谓之梦遗。无梦而泄精者。谓之滑精。 
膏肓俞 肾俞 中极(以上灸随年壮) 三阴交 曲泉(兼膝胫冷痛者效) 中封 
又精宫二穴。在十四椎下旁开中三寸灸七壮效。 
白浊 
肾俞 关元 中极 
阳痿 此乃肾与膀胱虚寒之症。 
肾俞 气海 (多灸妙) 
小便不禁 此常常出而不觉也。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禁而频来。宜补肾膀阴 
血。 
泻火邪为主。有睡中遗溺此为虚证。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皆有此患。但小儿挟热 
者多老人挟寒者多。不可不辨。 
气海(小儿遗溺灸亦效) 关元 阴陵泉 大敦 
五淋 气淋小便涩常有余沥 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又名砂淋) 血淋溺血。遇热即发 
。膏淋便出如膏。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有补遗)。 
间使 气海 关元 石门 阴陵泉 
一用白盐炒热填满脐中。艾炷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小便闭癃 闭不通也。癃。即淋沥也。 
小肠俞 阴交(当膀胱之上□故灸此) 阴陵泉 
大便秘结 
章门 太白 照海 
脾虚不大便 
三阴交(灸三十壮) 商丘 
脱肛 此由气血虚而下陷 
脐中(灸随年壮) 长强(三壮) 水分(灸百壮。治洞泄脱肛) 
若兼湿热者宜用五倍子明矾各三钱研末水二碗煎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