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柏杨曰(一)-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病已刚刚指出儒家的缺点:「不切实际,崇拜古人古事,总认为今不如古。」

  司马光立即出马辩护,可是辩护的论据仍是一连串的古人古事,一连串的今不如古。好像不是为儒家辩护,而是挺身为刘病已作证:「儒家果然不切实际,崇拜古人古事,总认为今不如古。」当人们指责螃蟹横着走时,螃蟹勃然大怒,认为那是一种别有居心的诬蔑,而且马上表演给人们看他直着走的英姿──却仍在那里横着走。司马光在表演「儒家可用」特技时,就是这种姿势。

  司马光所列举的「大儒」,都是古人古事,即令事迹可靠,西汉王朝也不能派人到阴曹地府,把他们请来帮忙。而且幸好不能请来帮忙,真的请来帮忙,恐怕非丢人砸锅不可。法国拿破仑复活,这位军事天才岂能指挥现代化战事?蒙古铁木真复活,他岂能再打到波兰?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有新的头脑。邱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竞选失败,曾说:「一个对首领恩德容易忘记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不可轻侮的民族。」而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唯一法宝,竟然全是古人古事,全是今不如古。只有患老昏病的人,才不断惋惜昔年风光,中国文化已走到了这个可悲的尽头。

  「君尊臣卑」基本精神,使传统知识份子根本看不见、也想不到时代是一个转动的巨轮。所以认为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全都像魔法师一样,一念之间,就可旋干转坤。只要复古,就可以把西汉王朝倒退两千年,回到「三代」那种简单粗陋的「盛世」。司马光跟一些自闭在书房里的历史学家不同,司马光不久就被擢升为宰相,得到宫廷大力支持,宋王朝可算是找到「大儒」了,而且君臣合心,怎么不把中国带到可爱的姬旦、孔丘时代?

  一个重大的问题:「三代」之世的王道,既然妙不可言,完整无缺,就应该千秋万世,永垂无疆之庥,为什么「王」着「王」着,忽然间「天子权力衰退」

  「不能控制封国」?证明「三代」盛世的王道,缺乏巩固本身制度的能力。即令西汉王朝的君王大发神威,找到了一个「大儒」,回到夏商周,一旦该「大儒」

  死亡,又如何保证不再堕落凡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儒家学派跟君王合作,组织联合政府,而是君王利用儒家「君尊臣卑」的学说,奴化人民思想,使人民更容易控制。历史上最善于歌功颂德、自毁尊严的知识份子群,莫过于儒家系统。也只有儒家系统,才能使君王们舒服舒服、蹲在高位上过瘾。所以,「大儒」也好、「小儒」也好、「君子儒」也好、「小人儒」也好,君王可以豢养他,可以尊敬他,但没有一个君王敢放心把政权交给他。只因为他们是刘病已所指出的:「不切实际。」司马光于十一世纪八○年代当过两年宰相,就因为当上宰相后,努力扼杀改革的成果,引起民怨沸腾。对刘病已的告诫:「儒家人才不可以任用」,又多一个有力的挺身证明。


  荀悦

  匈奴汗国(此时王庭不定,或在中蒙交界处)呼韩邪单于(十四任)栾提稽侯栅,率领大批人马,缓缓抵达边界五原要塞(内蒙古包头市),派人进关,表示愿意呈献国宝,并于明年正月,前到首都长安,朝见中国皇帝。

  这是一项使全国震撼的消息,刘病已命有关单位决定礼仪,宰相(丞相)跟监察官(御史)建议:「古时候圣明君王的制度,首都占第一位,而后才是封国。

  中国占第一位,然后才是蛮族。匈奴单于朝贺,地位应跟亲王平等,但座位应在亲王之下。」太子师傅(太子太傅)萧望之提出异议说:「匈奴本不是我们的臣属,所以称它是敌国。不应该以臣属的礼仪待他,而应当作国家的贵宾,地位在亲王之上。蛮族愿意归附,低头称臣,而中国谦让,并不让他称臣。这会建立更深厚的感情,享受谦虚的福气。古书上说:「蛮族很难驯服。」形容他们反覆无常。万一以后匈奴的后裔干出飞鸟远走、老鼠潜伏的勾当,不肯再来朝见,也就不是我们的叛臣贼子(不必非征剿不可),应是万世的长远策略。」刘病已采纳萧望之的意见,下诏说:「匈奴单于(单,音dan「丹」),愿意作为中国北方藩属,在正月初一──「正朔」之日,前来朝觐。我自问恩德不够,不敢当此隆重礼节。应以国宾之礼接待,使单于位于亲王之上。拜谒时只称「臣」,不称名字。」

  荀悦曰:「春秋显示的道理是:圣明的君王不分国内国外,对天下人民,一视同仁。蛮族相距遥远,人事隔绝。所以中国的「正朔」(即年号),传递不到,中国的礼义,也无法教化。并不是尊重他们,而是形势所限,不得不如此。诗经说:「管你是氐(音d「低」)/管你是羌/都不敢不来朝见天王。」所以再远的蛮族,必须前来朝贡。如果不朝贡,则先是斥责,继是讨伐,所以它们并不是敌国。萧望之打算待以国宾之礼,位居亲王三公之上,是一种僭越,和一种错失。违背天理,扰乱纲常,不合礼教!但是如果只是一时权宜之计,那将另当别论。」

  中国因为地理封闭,一开始又拥有相当庞大的面积,和相当强大的武力,于是养成了自命不凡的心理,对四邻一律瞧不上眼,全部当成蛮族,偏偏他们竟然也真的文化低落,国土既小,而人口又少,于是更增加中国人的优越感。这不能单纯责备中国人,任何一个国家处于这种「万国来朝」的局面,都会发现自己的确伟大。英国称霸世界,不过两百年而已,而且现在已经瓦解,但我们仍可在英国人身上看出他们的优越感,何况中国占据高位,长达四千年之久。

  战国时代,各王国的国王,也曾互相访问,而且也不断有过巨头会议。但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封国蜕变出来的缘故,性质上不过昔日封国国君报聘制度的延伸,顶多也不过像西羌部落间,暂时「解仇」,心理上仍在「中国」这个大范围笼罩之下。而这次匈奴汗国单于前来中国朝见,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接待一位外国元首,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史无前例,而儒家学派最恐惧的正是这种史无前例,一旦没有古人古事可以遵循,立刻就成了夜盲。当时只有一个人有正确的见解,那就是萧望之,虽然心态上仍是唯我独尊,但形式上他总算认为应把单于当成国宾。

  荀悦的评论,再一次展示他的那种不切实际,大言不惭,不怕闪了舌头的态度。「再远的蛮族,如果不朝贡,则先是斥责,继是讨伐!」好家伙,匈奴汗国单于不但不朝贡,还要西汉王朝的皇太后充当他的小老婆,斥责在哪里?讨伐在何方?金帝国,不但不朝贡,还把宋王朝的皇帝像捉猪一样的捉了去两个,斥责在哪里?讨伐在何方?习惯于关着屋门说大话,教人背紧。

  刘病已警告说:「儒家不可用!」(参考去年「前五三」)正是为此,因为儒家不但企图回到永不能回到的古代,而又是单线思想,中国人遂激荡在两个极端,一端是狂妄的自傲,另一端是卑鄙的屈膝,一直学不会如何跟朋友平等相处。


  中匈和平

  一向,西方世界,从乌孙王国(首都赤谷城「中亚伊赛克湖东南中国边境」)

  直到安息王国(伊朗共和国),凡是跟匈奴汗国接的,都敬畏匈奴,而瞧不起中国。自匈奴单于朝见中国,大家转而敬畏中国。

  匈奴汗国于纪元前三世纪崛起,南下侵略,中国跟它苦苦缠斗,历时二百年之久,终于获得最后胜利,虽罗马帝国之击败迦太基共和国,艰难也不过如此。

  本年(前五一),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十四任)栾提稽侯栅到中国首都长安朝觐,以及中国协防兵团之进驻王庭,使北方边患,得以解除。

  然而,这么一项伟大的盛典,中国所有史籍,包括资治通监在内,记载的简略,使人气沮。而这简略记载,又复纠缠成一团,毫无条理,再度出现「说不清」

  的毛病。唯一的男主角栾提稽侯栅,反而成了一个隐形人物,而第二男主角刘病已,也像一块不重要的木偶。所谓典礼既毕,是什么典礼?所谓渭桥之会,两国君王有没有见面?当时仪式如何?谈些什么?一片模糊。

  笔下「写不清」,嘴巴「说不清」,也就是脑筋「想不清」。想不清的原因是,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下,把英雄血汗换来的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