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地方我们明了,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过这两个人程度上的区别。老师讲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以他断烦恼断得不多,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大乘教他一听就懂。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阿难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他见思烦恼断尽,证四果阿罗汉;但是他所知障重,所以对大乘经典听不懂。李老师是从这两种障上讲的,也有道理。
  譬如有人念佛,有些人真的他没有听过经教,他老实念佛,他得功夫成片,他真的有把握往生。那是什么?烦恼障轻。经教听不懂,所知障重,真的是有这个情形。有些人所知障轻,经教很通达,很容易领悟;烦恼障重,烦恼习气断不掉,结果念佛不能往生,烦恼障太重。
  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时时观察周边的这些同参道友,我们看得很清楚。所以,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两种障碍都要断。佛教给我们是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再破所知,成就自己的圆满智慧,这是一般教学几乎是成了一定的秩序、规矩。
  《华严经》教学也是这个方法,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断烦恼障。他断烦恼断得干净,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原因?前面讲的「久远亲近善知识」。久远的意思很深,有人跟善知识跟了三十年、五十年不开悟,懵懵懂懂的,那个不算久远。那是说什么?根本没有亲近善知识,他对於善知识的态度若有若无,疑信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怀疑,这样的心态就根本没有亲近。真正亲近那是完全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真正能够做到依教奉行。善知识讲的他懂,他能领悟,他能奉行,这个人叫真正亲近善知识。
  那我们可以说,「久远亲近善知识」,就是印光祖师所讲的「十分诚敬」,诚敬到极处!虽然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不长,都算是久远。他有十分诚敬,他得的利益是圆满的;如果只有一两分的诚敬心,亲近善知识三十年、五十年都未必有成就。
  在因上讲,二障不一样;缘上讲,事奉善知识的心态不相同,那是缘。如果你的因善,缘也善,你的果报当然殊胜,我们能看得出来。老师住世几十年当中,他教的学生很多,为什么有人能出来,有人出不来?你把这当中一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清楚了。能出师的、能够学成的,他的因殊胜、缘殊胜,所以果殊胜。同样跟这个老师多年,反而不能成就,因不殊胜,缘也不殊胜;缘是对老师没有十分的诚敬心,道理在这里。我们自己要想成就,你懂得这个道理,我要具足圆满的诚敬心。
  善知识在哪里?我们今天不谈人,我今天教人的,善知识是经,善知识是注解。我们学《华严》,经是佛说的,我们依靠的注解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我们天天读诵《华严经疏钞》、读诵《华严经合论》,我们亲近这两位善知识。李老师当年在世,教我要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依靠?《印光大师文钞》在。每天读诵、求解,依教奉行,这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起心动念总要与大师所说的相应。
  在整个《文钞》里头,我们看到了大师的中心、原理、原则,十六个字。所以我说这十六个字是印祖传法的心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大师一生的行持,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一生修行证果的写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违背老师的教诲,那就不是学生,那就不叫亲近善知识。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不离开这十六个字,这叫「久远亲近善知识」。
  所以今天讲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亲近,不知道什么叫亲近。天天跟著老师身旁,这不是亲近。跟在老师身旁多少年,不成就的人一大堆,很多很多!有真正成就的人,并不在老师身边。孟子成就了,孟子没有在孔子身边。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孟子怎么跟孔子学?孔老夫子的书在,他天天读孔老夫子的书。不懂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曾经听过孔子讲学的这些人,向他们请教,依教奉行,成功关键就在这里学。
  所以佛经每一部经后头最后一句,「依教奉行」,这个人成功。不依教奉行,你念的是一套,你想的、你做的又是一套,与你所学的毫不相关,你没有学,你没有修,你怎么会成就?依旧是轮回心干轮回业。是的,你帮助佛法,在这里推动弘扬佛法,你是轮回心。你的果报是什么?三界里头有漏福报,你搞的是这个,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吗?干这个事情不是不好,但是跟诸位说,这不究竟,你得的果报是福报。福报,那你要想想,你来生能得人身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来生要能得人身,五戒十善要修得很好。五戒十善,我们讲评分,你要拿不到八十分,来生得人身就不可靠,真的一点都不假。《观经》三福里头第一条是得人身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在这个世间的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个比例,佛在只园精舍的时候,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撒在地上,当然手上还黏了一点,指甲上还有一点。学生看老师这个做法,就问老师:「你这个做法什么意思?」老师就说:「现在在世间的人,死了以后不能得人身的,就像这一把土撒在大地上;还能得人身的,那是我手上还黏了一点,指甲缝里头还有一点。」为什么?不能奉行十善业道,对於孝道师道有亏,所以失人身不能再得人身。
  但是你修的福报,不管在哪一道你还是会享福。多半到哪里去?到畜生道享福,到饿鬼道享福。有福报的人总是在这两道,我们愈想愈可怕。所以不管世间人怎么做法,也不管世间人怎么想法、怎么说法,与我不相干。我今天觉悟了,我今天明白了,我一定要出离三界。出离三界,就要把世出世间法统统舍掉。
  诸位要听清楚,舍掉了要不要做?要做,随缘做,心上决定没有,那才叫「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累赘,舍得干干净净。名闻利养我什么都不要,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这个样子,我们取西方净土才真有把握,念念跟阿弥陀佛心愿相应,念念跟经教的教诲相应。
  我们修行真的是不复杂,很单纯,我们抓的科目真的是抓到最重要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念念都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我们取净土有把握的保证。世出世间法有一丝毫的沾染就错了,佛法不能沾染。《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舍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说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不可以再打妄想。连佛法我们都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何况一切世间法?这个样子才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解脱。
  所以身住在这个世间,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是为众生积极在服务,「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相应!如果你有作有为,你就很苦,我们常讲「你做得很辛苦」,没错!有作有为很辛苦;「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没有辛苦了,就没有劳累了。总在相应,千经万论都这么说。
  所以这个地方,第三句讲『於诸佛所悉净治』,「治」是对治,「净」是清净。凡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困难的是心不能得清净。你有忧虑,不清净;你有欢喜,不清净;你有所策划,也不清净。换句话说,只要有为就不清净。《百法》里面把一切法分作有为法、无为法,有为就不清净,无为才清净。
  清净能不能做有为的事情?能做,菩萨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从世间人眼目当中看,菩萨有为,样样事都做,好像也做得很辛苦,都是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实际上,心里头无为,所以说「作而无作」。身在做,心没有做。心里虽然没有做,身是不断在做,不疲不厌。我们要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学到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永远没有休息的在做,实际上什么事也没做,清净自在,为而无为,这个样子才叫做净治。
  「於佛所」,就是在佛所。佛所在哪里?佛所是经论。经论是标准,修正我们所有一切过恶,这是真实的标准,永远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