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竺热风录-田中芳树-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麟德二年,西元665年。冬日的长安。
  此时的王玄策虽然已经是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但头发却奇迹般的仍然是富有光泽的黑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十岁以上。也经常有人询问自己在这方面的秘诀,他则总是以一句“都是托了天竺九龙温泉的福呵”作为答复。
  “故曰:”大唐扶运,广图寿昌,行化六合,威临四方。身毒稽桑,道俗来王……‘“向微微僵硬的双手哈着气,王玄策停笔望向窗外,鹅毛般的大雪正从铅灰色的天空无声的飘落下来……
  七年前,也就是显庆二年,西元657年,朝廷决定再度向天竺派出使团。关于使团长的人选,最后决定还是由王玄策担任,说到底,在整个唐帝国的版图内大概再也找不出比王玄策更适合的人选了吧。
  “就是豁出性命来,也一定要圆满的完成任务!”
  原本对自己的未来已经不抱希望的王玄策,在得到了这个任命后,精神一下子熊熊燃烧了起来,其热情就是同行的年轻人也为之咋舌。
  “摩诃震旦的使团又来了!听说使团长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不就是那个打败了阿罗那顺的‘黑色谋略的男人’吗?”
  王玄策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天竺各领主的热烈款待,其中大概多少也包含了“这可是具有那种一个人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可怕能力的男人,绝对不能惹到他”的恐惧心理吧。
  “啊,这就是天竺的山河!想不到自己还能再度看到这里的景致,实在是太好了。”王玄策并未就自己1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历而提出领土等什么特别的要求,仅仅是到处饱览天竺异域风情。据说他在参拜摩可菩提寺时所立的石碑一直保留到今日。
  从天竺风光无限的回到长安后,王玄策再度成了被遗忘的人,在旁人三分尊敬和七分淡然的态度下逐渐的老去(注3)。过去那个常跑来听自己讲故事的侄子已经长大成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弘。听说他出家后立志要成为玄奘那样的人物,一直在收集关于天竺方面的资料,不久前终于自交州方向以海路前往天竺去了。
  “真冷啊……大部分长安人大概不会想到,在那遥远的南方,还有一个永不落雪的奇异国度天竺吧。不知道智弘在那里生活的如何呢?”
  王玄策略有些寂寞的看着面前写满汉字的宣纸。自他从天竺第三次返回后,就一直在默默的写书(注4),一方面是为了向那些如自己的侄子智弘那样渴望前往天竺的人们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是在写书的同时,追忆自己的往事。
  背靠着万年冰雪的高山、立于尼婆罗骑兵先头、在那永不落雪的南方异国平原上奔驰纵横……自己的精神,仿佛也只有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才会振奋起来。就这样的过了数年,书不知不觉中写成了十卷本的大部头,到今天终于算是完成了。
  深吸了口气后,王玄策在卷头端正的写上了“中天竺行记”五个大字。
  “这本书的命运将如何呢?是会流传到后世,还是仅仅在档案上留下‘有个叫王玄策的人,曾写过本名为《中天竺行记》的书’这么一行记录呢?”
  王玄策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是不会再被提拔的了,而根据规定,只有阶级在五品以上的官员才会在史书中单独做传。换言之,后人大概是不会知道,曾经有自己这么个率领部队在那遥远南方异国战斗过的人吧。
  想到这里,王玄策不禁自嘲的笑了出来,空虚的笑声很快就消散在自己居室里那略带霉味的空气中了。

3
  此后的数十年间,天竺的具体状况缺乏史料记录,不过显然是又陷入了混乱的分裂局面。这是一个令后世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印度的历史学家们感伤的黑暗时期。从此以后数百年,虽然日后的莫卧尔王朝再次的统一了全国,但由印度当地人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却再也未曾出现过。
  此时佛教也永远的告别了在印度的兴盛期,分据各地的王国都崇奉婆罗门教,佛教日益削弱,独有东天竺的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在那烂陀附近另建一超戒寺,而且规模更大。
  吐蕃与唐朝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事实上在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的时候两国关系就已经陷入了紧张。虽然名义上两国还是那种“舅侄”关系,民间往来也一直在持续,但两国的慢性战争已经开始。直到更强大的敌人阿拉伯人在西方出现之前,吐蕃一直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敌人。就某种意义而言,唐此后与南亚次大陆各国交往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构建针对吐蕃的包围网。
  由于王玄策的活跃,甘蔗被成功的引入中国,并在后来的1200多年中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糖料来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小吃的红豆烧,说起来其中也有王玄策的一份功绩。
  就如同王玄策在官场上的遭遇那样,他所撰写的十卷《中天竺行记》命运也十分不幸,它们全部散落,没有一卷流传下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说三藏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有相当部分其实是摘引自王玄策的《中天竺行记》。
  蒋师仁的名字后来再未曾于史料中出现,不过想来大概是以武将的身份继续于唐帝国的土地上驰骋吧。
  阿罗那顺被带到中国后,在皇帝的宝座前接受了审判。虽然是“拒绝天使,罪应加诛”,但最后还是被赦免,仅仅是被太宗皇帝责备了几句“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那样的程度而已。
  阿罗那顺后来究竟是回到了天竺还是留在了长安不得而知,但我想大概是留在长安这所国际化的大都会里,终其一生了吧。
  太宗皇帝李世民死后被安葬于长安西北的昭陵,这是一座巧妙利用自然地形,气势恢弘的陵墓,据说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陪葬于该陵墓中。在陵墓前方是大量的石刻造像,如果有谁前往那里旅游,会发现两个异域风的石人像(注5)。左边的那个石人服饰是吐蕃风格,他是吐蕃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李世民名义上的亲家松赞干布;而右边的那个则是天竺风格,他就是阿罗那顺。
  注释:1。根据出土的窖砖铭文的记录,王玄策最晚在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被提升为左监门长史,而后又在龙朔年间被提升为左骁卫长史,这是有记录的王玄策的最高职务。
  2。 就在显庆二年王玄策又向高宗皇帝推荐了天竺方士,不过未被采纳,可见他并未吸取教训。
  3。 事实上就在龙朔三年四月,高宗就《僧尼致拜父母诏》一事召开御前会议进行讨论,王玄策也出席了,并在本次会议中持反论。
  4。也有人认为王玄策在龙朔三年,也就是西元663年还曾第四次出使天竺。
  5。其实应该有14个蕃王石像才对。

后记
  啊,历经感冒、停电、房屋漏水等各种磨难,虽然比预计的时间延迟了不少,不管怎么说,终于是还是把《天竺热风记》完成了,实在是可喜可贺。
  本篇的主角王玄策虽然在经历上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但在却是个真实而非虚构的历史人物。背靠着万年冰雪的喜玛拉雅山、立于尼泊尔骑兵先头、在辛都斯坦平原上奔驰,以少数异国之兵于之兵异国获得大胜,实在是相当无愧于“名将”的伟大战绩。
  如果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其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与此时的唐帝国相比,大概日后的大英帝国才是真正的“未开化国”吧。
  总之,关于这个人,我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足可以作为有趣小说的主角了。记得自己也抱怨过“怎么不拍这个人的电影呢?”,但却担心被反套一句“那你就出钱来拍好了”,也就莫可奈何了。不过现在,终于以他为主角写出了这样的小说,多多少少也可以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了吧。
  不过话虽如此,完成这个工作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呢?王玄策归国之后虽然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只能在《释迦方志》等中依稀找到一些痕迹。而根据中国史料编辑的规则,王玄策的阶级在五品以下,这样的人物是不会在《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中单独加以记录的。而相应的,从戒日王死后到穆斯林入侵的这段时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