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体不调的病好医治,而后两种就难了。人们常说:“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有谁敢说他不会得业障病和因果病?所以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学习圣贤之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白道,病苦来得清清爽爽,死也死得没有痛苦,不会连累子孙,来去了无牵挂,便是做人最大的福气。

  本章讲德行高却免不了病苦,表现出对人世现状的中庸的审视眼光。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这是怎样的贤德啊,颜回!粗茶淡饭,屋不蔽雨,要是别人一定愁苦不堪,可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这是怎样的贤德啊,颜回!”

  箪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除了伯牛的病苦,还有颜回的贫苦。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富贵穷通,可不是随心能转的,圣人也没辙。从中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说身体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我们不想得病,可病却偏偏无人能免。所以,人生的快乐究竟来自哪里?是身体的快感、富贵荣华,还是来自心灵的愉悦?若是前者,前者不可追;若是后者,为什么没人努力进德?可见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迷在身体、迷在富贵里的。有几个人能象颜回那样醉心仁道,随顺穷通而追求性德的清净恒乐呢?

  一切法得成于忍。能忍世间的贫穷和病苦,才能去除狂妄我慢,对人生起慈悲之心;能忍别人的冷嘲热讽,才能拓宽心量,增长智慧;能忍世事的无常,才能通达天命,知因识果。总之,忍耐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是善的土壤,是让我们舍“小我”达“大我”的桥梁。得中庸者,于生老病死、富贵穷通而不拘。中庸便是一种恒久愉快、安守至德的心态。这样的人才算真正“不惑”,不动如山了。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我不想按老师所教的‘道’去做,实在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说:“能力不够,是说走到半路不得不休息休息,现在你根本就是划地为牢,不想去做啊。”

  不少人都担心,学道是不是就要象颜回那样甘于贫困?如果是的话,大家就不愿意了,因为个个希望享受物欲。其次,学道做到象颜回那样穷而不改其乐,是不是很难?很难的话大家又不愿意了。这两处担心,自古圣贤无言以对。

  首先,若回答你学道不会影响富贵,似乎不妥。古来大德求道,无不历经重重磨难,业障现前,诸事不顺。但如果你真能志向坚定,很快又会顺畅起来的。这就好比国家要提拔干部,必定会先考察他一样。求道初期时的障碍便是对你道心的考察。过了这个时期你就知道,学道非但不影响你所谓的“富贵”,反而对增加福报很有好处。我们看古今的贤王、名臣,多是“通道”之人:尧至周武、李世民、武则天至雍正、乾隆,是帝王学道利于治国的例子;张良、诸葛亮、傅大士(傅翕)、曾国藩,是学道利于事业、增加福报的例子;白居易、王维、苏轼,是学道利于做文章、做学问的例子;而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则是学道而精于医术的例子。道可一以贯之,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果回答说学道照样可以享受富贵,又不妥了,因为为道日损,损的就是利欲之心。若学道前后,自私自利之心丝毫未减,那便与道南辕北辙了。所以学道之人虽福报大增,却懂得视己之力施于他人。

  其次,回答悟道的难度,又很难讲。有人一辈子无法悟道,有人能于一句话当下便悟,其中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真抓实干。如果你犹犹豫豫,一味迁就自己的恶习,悟道就无门了。象冉有那样还没出发呢就说自己做不到,还怎么悟道呢?所以悟道只有两个关键:真信,真干!孔子说:“未见力不足者”,“今女画”,不是做不到,是你根本不想去做啊。

  本章以冉求与颜回形成对比: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心于德,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吃苦的人,一旦面临诱惑、困苦,便会退却道心。颜回、冉求后来的言行也表明了他们品行上的差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就世间的大事业者尚且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何况求无上大道!能耐能“耐”,总需耐得住才能长道行嘛。

  这一小节谈到了人生种种不如意的情况:生老病死(伯牛)、厌憎会(季康子求才)、爱别离(伯牛和孔子)、求不得(颜回之贫,冉子之不愿学道),而恰恰是这些不完美的事情组成了生命的常态。至平常而道中庸,一个不懂得调和心态的人便不可能对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在身处逆境时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第8…12章讲身处逆境时“中庸”品德的行为表现,潜含了中庸应具备“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的大智慧,还要有“看破生死”、“不拘穷通”、“守死善道”的如如不动的大定力。这正是“中庸”的支点与权衡。 
 
  
  
 
 
君子儒与小人儒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学君子之儒,不要学小人之儒。”

  儒是古代一种从巫史中分化出来的职业,在贵族人家举办婚丧祭祀活动时,担任“相礼”。相传孔子就做过“儒”。儒后来指学习礼乐的知识分子。

  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君子儒就是发自真心的、有智慧的言行。小人儒则是以小人之心而做出来的“样子”。比如“守孝”,古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可是东汉人赵宣一连二十多年都住在墓道里,因此成了著名的“孝子”,被举为孝廉。后来发现他在墓道里生了好几个孩子,是假“守孝”。再如王莽的谦卑下士、曹操对汉献帝的“忠心”、李登辉上台之前的恭顺、卑躬屈膝等,都是欺天瞒人的权谋之举,其真实意图是谋求私利,这就是“小人儒”。

  有人说孔子之所以这样劝诫子夏,表明子夏有严重的缺点,因此认定子夏为人有问题,他的学问主张可能未得孔子真传。可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缺点,尤其是不学圣贤之道时毛病更多,或许他自己还不知道呢。所以孔子对子夏的告诫是真,但不能因此就说子夏道德学问不高。因为人若真发起学道之心,落实于言行,他的进步是很快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谁还没个“迷茫期”?任何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比李世民,早期也有屠城的行为,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渐渐走上善道。佛教里的龙树菩萨,曾学习外道,会“隐身法”,常常跑到皇宫里去奸污妃子和宫女。后来遇到佛法,勇猛精进而成为佛门龙象。孟子也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过能改,善莫大焉,一念善心生,则前后判若两人,一生都改变过来了。这就是圣贤书对人性改造的神奇作用。

  中庸因其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可执行的智慧,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一些伪君子所利用,作为他们小人行径的幌子,所以孔子特别提出君子儒与小人儒的概念加以分析。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tán tái)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在武城做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光明磊落,没有公事,就不会到我的屋里来。”

  武城是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子游即言偃,小孔子45岁。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的弟子。他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300人,名扬各诸侯国。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他才薄,当发现其优点后,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从一个人的长相,确实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来。但是有两种人比较容易看走眼。一种是长相丑陋,可看上去又很顺眼的人。他们一般都不太善于表现自己,可能是孔子所说的“才薄”之人,但真正的才子、才女、大财阀,很多也是这种长相。佛教里“五百罗汉”,个个才华满腹,可很多都长相“贫困”。据说孔子就是“五露”之相,却成为千秋大圣。另一种易看走眼的是气宇轩昂,但性格柔善、办事犹豫、是非观念不强的人。他们很容易犯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