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远寒则寒病至。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 
以温,热而行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气之胜也,微者 
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 
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 
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又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曰∶诸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此皆约取《素问》之粹言。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 
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后食,盖此义也。 
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热服者。服汤则有疏、有数,煮汤则有生、有熟。各 
有法用,并宜详审。 
杲曰∶古人服药活法∶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 
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 
之强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 
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 
盲,金疮 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 
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弘景曰∶药之所主,止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二十余条,更 
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证以合药尔。病之变状,不可一概 
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 
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 
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至于刳肠剖臆、刮 
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 
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辈,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 
殷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 
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 
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 
《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 
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 
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颜光禄亦云∶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炼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 
不以药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 
,或单行数种。岁月深积,便致大益,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今庸医 
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便揽笔疏之,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 
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不以为疑。偶尔值瘥,则自信方验;旬月未瘳,则言病 
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己,虚构声称,自应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少有乖越,止 
于事迹非宜尔。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 
宗 曰∶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 
同,惟其心不同,脏腑亦异。欲以一药通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 
张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 
能。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思虑多则志苦而内虚。故病生于 
脉,与贫下异,当因人而治。后世医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又凡人少、长、老,其气血 
有盛、壮、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衰火 
乎。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于壮、老之时皆须别处,决不可忽。 
又云∶人以气血为本。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 
,女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 
,不能营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干。木气 
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于诸劳最为难治。 
或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间得九死一生耳。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芽,俟烟出,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 
至倦乃已。日作五、七次,遂瘥。 
有人病疟月余,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观其脉病,乃夏伤暑,秋又伤风。因与柴胡汤 
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吐逆不食,胁下急痛,此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 
痰水数升;服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二剂,至 
夜半大便渐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 
小便,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减。医以为伤冷物,温之不愈,又以丸下之,遂厥。 
复与金液丹,后谵言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 
结热,故昏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阴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 
一剂,乃愈。 
有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 
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治不对症,必死。乃与小 
柴胡汤。二日,又加桂枝干姜汤,一日寒热止。但云∶我脐下急痛。与抵当丸,微利,痛止 
身凉,尚不了了,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胸中热燥,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利 
,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宁,妄有所见,狂言。知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 
攻之。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大便自通,中有燥屎数枚,狂烦尽解。惟咳嗽唾沫,此肺虚 
也,不治恐乘虚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减,二日悉 
痊。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 
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叶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 
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少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 
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 
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 
,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加减,遂至 
危殆,故举以为例。 

序例上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内容: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苏恭曰∶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 
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为殊少矣。 
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 
即今之六钱半也。 
时珍曰∶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厘;四厘曰累(音垒);十厘曰分;四累 
曰 
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一分(去声),二钱半也; 
四 
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