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气,如辛味则石膏寒、桂附热、半夏 
温、薄荷凉之类是也。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 
,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有使气者,使味者,气味 
俱使者,先使气而后使味者,先使味而后使气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气者 
,一物二气者。或生熟异气味,或根苗异气味。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或寒热各半 
而成温。或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或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不可一途而取 
也。或寒热各半,昼服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则从寒之属而降;或晴则从热,阴则从寒,变 
化不一如此。况四时六位不同,五运六气各异,可以轻用为哉。 
《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 
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王冰曰∶五气者,燥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心荣色, 
肺主音,故气藏于心肺,而明色彰声也。气为水之母,故味藏于肠胃而养五气。孙思邈曰∶ 
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灵,形受五味以成。若 
食气相反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药物以防命,气味温 
补以存精形。 

序例上
五味宜忌
内容: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x五欲x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x五宜x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 
薤。 
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 
,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栗、藿。 
x五禁x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 
韭。 
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麦、羊、杏、薤。肾病禁甘 
,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 
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 
之病 
x五走x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 
不通 
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 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 心也。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 
干。《 
x五伤x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 
x五过x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 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 
乃浓,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脉凝涩而变色。 
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 
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序例上
五味偏胜
内容: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 
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 
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 
仿此。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 
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 
杲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 
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故大 
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夭之由也。 

序例上
标本阴阳
内容:李杲曰∶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 
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 
、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焉。以病论之,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 
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 
邪气乃伏。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 
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又从前来者,为实邪;后来者,为虚邪。实则泻其子,虚 
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当于肝经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先治其本;于心经 
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后治其标。用药则入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经》云∶本而标 
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是也。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 
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经 
》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 

序例上
升降浮沉
内容:李杲曰∶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 
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浓者,浮而长;味浓 
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 
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 
之浓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 
即为升,泄即为降,佐使诸药者也。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横; 
甘发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 
如此。鼓掌成声,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矣。五味相制,四气相和,其变可轻用 
哉。本草不言淡味、凉气,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 
气浓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味浓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是也。 
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 
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 
此。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序例上
四时用药例
内容:李时珍曰∶《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 
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 
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