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 
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 
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经》又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 
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 
心气。此则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过,所以体天地之大德也。昧者,舍本从标,春用辛凉 
以伐木,夏用咸寒以抑火,秋用苦温以泄金,冬用辛热以涸水,谓之时药。殊背《素问》逆 
顺之理,以夏月伏阴,冬月伏阳,推之可知矣。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 
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泥一也。王好古曰∶四时总以芍药为脾剂, 
苍术为胃剂,柴胡为时剂,十一脏皆取决于少阳,为发生之始故也。凡用纯寒、纯热之药, 
及寒热相杂,并宜用甘草以调和之,惟中满者禁用甘尔。 

序例上
五运六淫用药式
内容:厥阴司天(巳亥年),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王注云∶ 
厥阴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少阴司天(子午年),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胜之,治以甘 
温,佐 
太阴司天(丑未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 
而 
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身半以上,湿气有余,火气复郁,则宜解表流汗而祛 
之也)。 
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少阳司天(寅申年),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 
之(热气已退,时发动者,是为心虚气散不敛,以酸收之,仍兼寒助,乃能除根。热见太甚 
,则以苦发之。汗已便凉,是邪气尽;汗已犹热,是邪未尽,则以酸收之;已汗又热,又 
汗复热,是脏虚也,则补其心可也)。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阳明司天(卯酉年),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制燥之法以苦温。 
宜 
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宜泻必以辛)。 
热 
太阳司天(辰戌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厥阴在泉(寅申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喜温而 
恶清,故以辛凉胜之。估以苦,随所利也。木苦急,以甘缓之。木苦抑,以辛散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少阴在泉(卯酉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性恶 
寒 
,故以咸寒。热甚于表,以苦发之;不尽,复寒制之;寒制不尽,复苦发之,以酸收之。甚 
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时发时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太阴在泉(辰戌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与燥 
反 
,故以苦热。佐以酸淡,利窍也)。 
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少阳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气大 
行 
于心腹,咸性柔软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气。大法须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阳明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温利凉性,故以苦 
下 
之)。 
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 
太阳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 
之(以热治寒,是为摧胜,折其气也)。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时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气司之,故六淫谓之所胜,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在泉 
主下半年,地气司之,故六淫谓之于内,外淫于内也,故曰治之。当其时而反得胜己之气者, 
谓之反胜。六气之胜,何以征之?燥甚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 
胜则地裂,火胜则地涸是也。其六气胜复主客、证治病机甚详,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文多不载。 

序例上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内容:肝、胆(温补凉泻。辛补酸泻。)心、小肠(热补寒泻。咸补甘泻。) 
肺、大肠(凉补温泻。酸补辛泻。)肾、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同心。) 
张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神无所居。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 
行,常有天命。 

序例上
五脏五味补泻
内容:x肝x 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酸泻之(赤芍药),实则泻子(甘草)。 欲 
散,急食 
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虚则补母 
x心x 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泻之(甘草、参、 ),实则泻子(甘 
草)。欲软,急 
x脾x 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以苦泻之(黄连),实则泻子(桑白皮)。欲缓, 
急 
食甘以缓之(炙甘草),以甘补之(人参),虚则补母 
x肺x 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诃子),以辛泻之(桑白皮),实则泻子(泽泻)。 
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补母(五味子)。 
x肾x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 
欲坚, 
急食苦以 
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 
,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 
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 
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 
,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 
施用也。此特洁古张氏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人宜因意而充之。 

序例上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内容:x肝x 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 
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 疝,女人少 
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泻子 甘草行气(香附 芎 瞿麦 牵牛 青橘皮) 
行血(红花 鳖甲 桃仁 莪术 京三棱 穿山甲 大黄 水蛭 虻虫 苏木 牡丹 
皮) 
镇惊(雄黄 金箔 铁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银箔 铅丹 龙骨 石决 
明) 
搜风(羌活 荆芥 薄荷 槐子 蔓荆子 白花蛇 独活 防风 皂荚 乌头 白附子 
僵蚕 蝉蜕) 
x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黄 苦参 萆 阿胶 菟丝子) 
补血(当归 牛膝 续断 白芍药 血竭 没药 芎 ) 
补气(天麻 柏子仁 白术 菊花 细辛 密蒙花 决明 谷精草 生姜) 
x本热寒之x 
泻木(芍药 乌梅 泽泻) 
泻火(黄连 龙胆草 黄芩 苦茶 猪胆) 
攻里(大黄) 
x标热发之x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黄) 
x心x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 
臂。 
x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 大黄) 
气(甘草 人参 赤茯苓 木通 黄柏) 
血(丹参 牡丹 生地黄 玄参) 
镇惊(朱砂 牛黄 紫石英) 
x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 乌梅 酸枣仁 生姜 陈皮) 
气(桂心 泽泻 白茯苓 茯神 远志 石菖蒲) 
血(当归 乳香 熟地黄 没药) 
x本热寒之x 
泻火(黄芩 竹叶 麦门冬 芒硝 炒盐) 
凉血(地黄 栀子 天竺黄) 
x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 独活 麻黄 柴胡 龙脑) 
x脾x 藏意,属土,为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