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葛根。) 小便余沥(黄柏、杜仲。) 茎中刺痛(生甘草梢。) 肌热有痰(须 
用黄芩。) 虚热有汗(须用黄 、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用牡丹皮、地骨皮。) 
潮热有时(黄芩。午加黄连;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当归。) 
自汗盗汗(须用黄 、麻黄根。) 惊悸恍惚(须用茯神。) 一切气痛(调胃,香附、 
木香;破滞气,青皮、枳壳;泄气,牵牛、萝卜子;助气,木香、藿香;补气,人参、黄 ; 
冷气,草蔻、丁香。一切血痛 活血补血,当归、阿胶、川芎、甘草;凉血,生地黄;破血, 
桃仁、红花、苏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止血,发灰,棕灰。) 上部见血(须用防 
风、牡丹皮、剪草、天 
麦门冬为使。) 中部见血(须用黄连、芍药为使。) 下部见血(须用地榆为之使。) 新 
血红色(生地黄、炒栀子。) 陈血瘀色(熟地黄。) 诸疮痛甚(苦寒为君,黄芩、黄 
连; 
佐以甘草,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十二经皆用连翘;知母、生地黄酒洗为用;参、 、甘 
草、当归,泻心火,助元气,止痛;解结,用连翘、当归、 本;活血去血,用苏木、红花、 
牡丹皮;脉沉病在里,宜加大黄利之;脉浮为表,宜行经,芩、连、当归、人参、木香、槟 
榔、黄柏、泽泻;自腰以上至头者,加枳壳引至疮所;加鼠粘子,出毒消肿;加肉桂,入心 
引血化脓;坚不溃者,加王瓜根、黄药子、三棱、莪术、昆布。) 上身有疮(须用黄芩、 
防风、羌活、桔梗;上截黄连;下体黄柏、知母、防风,用酒水各半煎。引药入疮,用皂角 
针。) 下部痔漏(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佐之,详证加减。妇人胎前有病,以黄 
芩、 
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者,芩、连、参、 。腹痛者,白芍、甘草。) 产 
后诸病(忌柴胡、黄连、芍药。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参;腹胀去甘草;血痛加当归、 
桃仁。) 小儿惊搐(与破伤风同。) 心热(摇头切牙额黄,黄连、甘草、导赤散。) 肝 
热(目眩,柴胡、防风、甘草、泻青丸。) 脾热(鼻上红,泻黄散。) 肺热(右腮红, 
泻白散。) 肾热(额上红,知母、黄柏、甘草。) 

序例第二卷序例
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内容: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 
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 
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 
节气早晚,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聊更审其 
冷热,记增损之主尔。 
虚劳头痛复热,加(枸杞、葳蕤。) 虚而欲吐,加(人参。) 虚而不安,亦加(人 
参。) 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 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 虚 
而冷,加(当归、芎 、干姜。) 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苁蓉、巴戟天。) 虚而 
大热,加(黄芩、天门冬。) 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 虚而口干,加(麦门冬、 
知母。) 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 
大枣。) 
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沙参、紫石英、小草。若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 
沙参、龙齿;不冷不热,皆用之。) 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 虚而 
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 虚而劳,小便赤,加(黄芩。) 虚而客热, 
加(地骨皮、白水黄 。白水,地名。) 虚而冷,加(陇西黄 。) 虚而痰,复有气, 
加(生姜、半夏、枳实。) 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 。) 虚而小肠不 
利, 
加(茯苓、泽泻。) 虚而损,溺白,加(浓朴。) 髓竭不足,加(生地黄、当归。) 
气不足,加(天麻、川芎。) 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药、益智。) 肾气不足,加 
(熟地黄、远志、牡丹皮。) 胆气不足,加(细辛、酸枣仁、地榆。) 神昏不足,加 
(朱砂、预知子、茯神。) 

序例第二卷序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内容: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良工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粗工或治实,或治虚。谬工 
则实实、虚虚。惟庸工能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不省其误,此余所以着三法也。夫病非 
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邪气中人,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 
留之轻则久而自尽;甚则久而不已;更甚则暴死矣。若不去邪而先以补剂,是盗未出门而先 
修室宇,真气未胜而邪已横骛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尔。他病惟先用三 
法,攻去邪气,而元气自复也。《素问》一书,言辛甘发散、淡渗泄为阳,酸、苦、咸涌泄 
为阴。发散归于汗,涌归于吐,泄归于下。渗为解表同于汗;泄为利小便同于下,殊不言补。 
所谓补者,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发腠理、致津 
液、通气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温燥邪僻之补也。盖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则五谷、果、菜、肉 
皆补物也,犹当辨其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若以药为补,虽甘草、苦参,久服必有偏胜 
增气而夭之虑,况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犹德教也。治乱用刑,治治用德, 
理也。余用三法,常兼众法,有按有跷,有 有导,有减增,有续止。医者不得余法而反诬 
之,哀哉!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 
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 
下法也。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发病多在上;地之六气,雾、露、雨、雪、 
水、泥,发病多在乎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发病多在乎中。发病者三, 
出病者亦三。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痛注麻痹、肿痒 
拘挛,皆可汗而出之。痰饮宿食在胸膈为诸病,皆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火热客下焦发为诸 
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补。《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之谓也。 
吐法(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宜吐之。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瓜蒂、栀子、茶 
末、豆豉、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芦、郁金;甘而寒者,桐油。 
甘而温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黄、人参芦。苦而温者,青木香、桔梗芦、远志、浓朴。 
辛苦而温者,薄荷、芫花、菘萝;辛而温者,萝卜子、谷精草、葱根须、杜衡、皂荚;辛而 
寒者,胆矾、石绿、石青。辛而温者,蝎梢、乌梅、乌头、附子尖、轻粉。酸而寒者,晋矾、 
绿矾、齑汁。酸而平者,铜绿。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温者,饭浆。咸而寒者,青盐、 
沧盐、白米饮。甘而寒者,牙硝。辛而热者,砒石。诸药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 
芫花、乌、附、砒石有大毒;他皆吐药之无毒者。凡用法∶先宜少服;不涌渐加之,仍以鸡 
羽撩之;不出,以齑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无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惊疑,但饮冰 
水新水立解。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引之未 
尽也,俟数日再吐之。吐后不禁物,惟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油肥之物。吐后心火既降,阴 
道必强,大禁房室悲忧,病患既不自责,必归罪于吐法也。不可吐者有八∶性刚暴好怒喜淫 
者;病势已危老弱气衰者;自吐不止者;阳败血虚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溺血者;病患 
粗知医书不辨邪正者;病患无正性反复不定者;左右多嘈杂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 
病,反起谤端;虽恳切求之,不可强从也。 
汗法 风寒暑湿之邪,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所以开玄府而逐邪 
气也。然有数法∶有温热发汗,寒凉发汗,熏渍发汗,导引发汗,皆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也。 
以本草校之∶荆芥、薄荷、白芷、陈皮、半夏、细辛、苍术、天麻、生姜、葱白,皆辛而温 
者也。蜀椒、胡椒、茱萸、大蒜,皆辛而热者也。青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