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 
攒花中坼,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 
x花、子x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诸风及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发明】时珍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 
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 
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附方】新三。 
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小儿慢惊∶曼陀罗花七 
朵(重一字),天麻二钱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钱半,为末。 
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御药院方》) 
大肠脱肛∶曼陀罗子(连壳)一对,橡斗十六个,同锉,水煎三五沸,入朴硝少许,洗 
之。(《儒门事亲》)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羊踯躅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黄踯躅(《纲目》)、黄杜鹃(《蒙筌》)、羊不食草(《拾遗》)、闹羊花(《纲 
目》 
弘景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闹当作恼。恼,乱也。 
【集解】《别录》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弘景曰∶近道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葱,不可近眼。 
恭曰∶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花色黄者也。 
保升曰∶小树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 
颂曰∶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辈, 
正黄色,羊食之则死。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似桃叶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黄,气味皆恶。苏颂所谓深红色 
者,即山石榴名红踯躅者,无毒,与此别类。张揖《广雅》谓踯躅一名决光者,误矣。决光, 
决明也。按唐《李绅文集》言∶骆谷多山枇杷,毒能杀人,其花明艳,与杜鹃花相似,樵者 
识之。其说似羊踯躅,未知是否?要亦其类耳。 
x花x 
【气味】辛,温,有大毒。 
权曰∶恶诸石及面,不入汤使,伏丹砂、 砂、雌黄,畏栀子。 
【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本经》)。 
【发明】颂曰∶古之大方多用踯躅。如胡洽治时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满丸之类,并治风 
诸酒方皆杂用之。又治百病风湿等,鲁王酒中亦用踯躅花。今医方捋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 
蛊毒下血,有踯躅花散,云甚胜。 
时珍曰∶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和剂局方》治中风瘫痪伏 
虎丹中亦用之,不多服耳。 
【附方】新四。 
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并生时同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 
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续传信方》) 
痛风走注∶黄踯躅根一把,糯米一盏,黑豆半盏,酒、水各一碗,徐徐服。大吐大泄, 
一服 
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酒拌蒸一炊久,晒干为末。 
每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五分。(《圣惠方》) 
风虫牙痛∶踯躅一钱,草乌头二钱半,为末,化腊丸豆大。绵包一丸,咬之,追涎。(《海 
上仙方》) 
【附录】山踯躅时珍曰∶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 
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 
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 
山红,一名杜鹃花。其黄色者,即有毒羊踯躅也。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羊不吃草
内容:(《拾遗》) 
藏器曰∶生蜀川山谷,叶细长,在诸草中羊不吃者,是也。味苦、辛,温,无毒。主一 
切风血补益,攻诸病。煮之,亦浸酒服。 
时珍曰∶此草似羊踯躅而云无毒,盖别有此也。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芫花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杜芫(《别录》)、赤芫(《吴普》)、去水(《本经》)、毒鱼(《别录》)、头痛 
花(《纲 
时珍曰∶芫或作 ,其义未详。去水言其功,毒鱼言其性,大戟言其似也。俗人因其气 
恶,呼为头痛花。《山海经》云∶首山其草多芫,是也。 
【集解】《别录》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 
普曰∶芫根生邯郸。二月生叶,青色,加浓则黑。华有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 
乃生。三月采花,五月采叶,八月、九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近道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叶似白前及柳叶,根皮黄似桑根。正月、二月 
花发, 
紫碧色,叶未生时收采日干。叶生花落,即不堪用也。 
颂曰∶在处有之。宿根旧枝茎紫,长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 
苗叶, 
小而尖,似杨柳枝叶。二月开紫花,颇似紫荆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细。今绛州出者花黄,谓 
之黄芫花。 
时珍曰∶顾野王《玉篇》云∶ 木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坏。洪迈《容斋随笔》云∶ 
今饶州处处有之。茎干不纯是木。小人争斗者,取叶 擦皮肤,辄作赤肿如被伤,以诬人。 
至和盐擦卵,则又染其外若赭色也。 
【修治】弘景曰∶用当微熬。不可近眼。 
时珍曰∶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 
毒 
【气味】根同。辛,温,有小毒。《别录》曰∶苦,微温。 
普曰∶神农、黄帝、雷公∶苦,有毒;扁鹊、岐伯∶苦;李当之∶有大毒,多服令人泄。 
之才曰∶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本经》)。消 
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疗疥疮。可用毒鱼(《别 
录》)。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寒痰,涕唾如胶,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 
挛急,不能行步(甄权)。疗咳嗽瘴疟(大明)。治水饮痰 ,胁下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张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 
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不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 
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 
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夫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 
吐沫背寒;流于胁 
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 
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 肿。芫花、大戟、甘 
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 
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 
杨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便养胃可也。 
好古曰∶水者,肺、肾、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 
腰脚,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 
经何脏,方可用之。若误投之,则害深矣。芫花与甘草相反,而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饮癖, 
以甘遂、大戟、芫花、大黄、甘草同用。盖欲其大吐以泄湿,因相反而相激也。 
【正误】慎微曰∶《三国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余岁,常如 
五、六十人。 
时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岂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 
【附方】旧五,新二十一。 
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煮汁干。日食五枚,必愈。(《肘 
后》) 
卒嗽有痰∶芫花一两(炒)。水一升,煮四沸,去滓,白糖入半斤。每服枣许。勿食酸 
咸物。(张文仲《备急方》) 
喘嗽失音,暴伤寒冷,喘嗽失音∶取芫花连根一虎口,切曝干。令病患以荐自裹。舂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