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4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家多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枝叶用。陶隐居《登真隐诀》载太极真人青精 
干石 饭法云∶其种是木而似草,故号南烛草木。一名男续,一名猴药,一名后卓,一名惟 
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从其邦域所称,而正号是南烛也。生嵩高少室、抱犊、 
鸡头山,江左吴越至多。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与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难长,初生 
三、四年,状若菘菜之属,亦颇似栀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 
萸,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浓,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者亦高 
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饭之法,见谷部青精干石 饭下。时珍曰∶南烛,吴楚 
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 
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按∶《古今诗话》云∶即杨桐也。叶似冬青而小, 
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又沈括《笔谈》云∶南烛草 
木,本草及传记所说多端,人少识者。北人多误以乌臼为之,全非矣。今人所谓南天烛是矣。 
茎如蒴 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叶 
x枝叶x 
【气味】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主治】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 
【发明】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烛煎∶益髭发及容颜,兼补暖。三月三日采 
叶并蕊子,入大净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满瓶,固济其口,置闲处,经一周年取开。每 
用一匙温酒调服,一日二次,极有效验。《上元宝经》曰∶子服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 
青烛之精,命不复殒。 
【附方】旧二。 
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 
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 
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误吞铜铁不下∶用南烛根烧研,熟水调服一钱,即下。 
(《圣惠方》) 
x子x 
【气味】酸、甘,平,无毒。 
【主治】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时珍)。 
青精饭 见谷部。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五加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五佳(《纲目》)、五花(《炮炙论》) 
追风 
时珍曰∶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杨慎《丹铅录》作五佳,云一枝五叶 
者佳故也。蜀人呼为白刺。谯周《巴蜀异物志》名文章草。有赞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 
以金买草,不言其贵。是矣。本草豺漆、豺节之名,不知取何义也?颂曰∶蕲州人呼为木骨, 
吴中俗名追风使。 
【集解】《别录》曰∶五加皮五叶者良,生汉中及冤句。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 
阴干。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东间弥多。四叶者亦好。颂曰∶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叉作簇者良。 
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细青子,至六月渐黑色。 
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色,骨坚硬。一说今有数种∶汴京、北地者,大片类秦皮、黄柏辈, 
平直如板而色白,绝无气味,疗风痛颇效,余无所用。吴中乃剥野椿根皮为五加,柔韧而无 
味,殊为乖失。今江淮所生者,根类地骨皮,轻脆芬香。其苗茎有刺类蔷薇,长者至丈余。 
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俗但名为追风使,以渍 
酒疗风,乃不知其为真五加皮也。今江淮、吴中往往以为藩蓠,正似蔷薇、金樱辈,而北间 
多不知用此种。 曰∶五加皮树本是白楸树。其上有叶如蒲叶,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 
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剥皮阴干。机曰∶生南地者类草,故小;生北地者类木,故大。时珍 
曰∶春月于旧枝上抽条叶,山人采为蔬茹。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类,南方坚地者如草 
类也。唐时惟取峡州者充贡。雷氏言叶如蒲者,非也。 
x根皮(同茎)x 
【气味】辛,温,无毒。 
之才曰∶远志为之使。恶玄参、蛇皮。 
【主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 ,小儿三岁不能行,疽 
,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 
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别录》)。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 
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甄权)。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大明)。 
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挛急(苏颂)。作末浸酒饮,治目僻眼KT (雷 )。叶∶作蔬食,去 
皮肤风湿 
【发明】弘景曰∶煮根茎酿酒饮,益人。道家用此作灰煮石,与地榆并有秘法。慎微曰∶ 
东华真人《煮石经》云∶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母 
何以得长寿?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地榆也。金盐,五加也。皆是煮石而饵得长生之药也。 
昔孟绰子、董士固相与言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又昔鲁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尸解而去。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于世彦等,皆服 
此酒而房室不绝,得寿三百年。亦可为散以代汤茶。王君云∶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水应 
五湖,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 
之津;赤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五 
神镇生,相转育成。饵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婴。时珍曰∶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 
深。仙家所述,虽若过情,盖奖辞多溢,亦常理尔。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净,去骨、茎、 
叶,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一方∶加木 
瓜煮酒服。谈野翁《试验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 
入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安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坛上安米一合,米熟为度。取出火 
毒,以渣晒干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 
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 
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 
【附方】旧二,新六。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 
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 
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以浸酒 
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 
方》)。 
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 
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 
劳。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 
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每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久服去风劳。(《千金》)。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闻水声者,捣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 
二七日,遍身生疮,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汤浴之,取疮愈。(《千金方》)。 
服石毒发或热不禁,多向冷地卧∶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外 
台秘要》)。 
火灶丹毒从两脚起,赤如火烧∶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 铁家槽中水和,涂之。(杨 
氏《产乳》)。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枸杞地骨皮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枸 (《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